张淑妮
词语学习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始终,词语的理解是理解句、段、篇的基础。正确地理解词义,准确地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恰当地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一种能力。小学阶段是在阅读中不断认识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关键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细细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
一、培养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因为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在实际阅读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在课外阅读中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这些词语的大意。但在课内阅读中,就需要学生准确认读和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教会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
例如,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通过部首查字法,查找到该字的正确读音。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音序查字法,查到该字,找到该词,或直接查找词典找到该词。查出以后,如果这个词语是个多义词,还需要联系上下文选择词义。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碰到生僻的词语,尤其是古典类成语时,更应该多查阅工具书,真正弄懂词义,以免产生误解。为了使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教师通过试题引起学生对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重视。
如可以这样设置试题:请给句子中加黑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浓:①稠。②颜色深。③程度深。1.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显得虎虎有生气。……( )2.最近,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二、通过理解重点字义从而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有很多词语,因为其中某一个字义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小学生对整个词语的理解。因此,只要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懂了这个字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
例如,“星罗棋布”一词,学生对“罗”字不懂,但只要通过查字典,就能很轻松地知道了“罗”是排列、分布的意思,那么此时再理解“星罗棋布”就很容易了。
三、用形象解释法理解词义
有些词语概括了某个事物的形象,或某种场景、某项活动的过程。这类词语最好采用形象解释法,即通过直观观察、图解示意、描绘情境等多种方式,将词语所概括的有关内容形象地“还原”出来,词语也就读懂了。
例如,在《詹天佑》一课中,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分别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和“两端推进法”,对于这两个术语,如果用语言解释,小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解释。但如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出不同的山势,再绘制出这两种施工示意图,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到“两端推进法”是因为山势高,两边同时施工可省时高效。而“中部凿井法”是根据居庸关山脉绵长的特点,从中间凿井可增加工作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正是通过绘画还原场景,就很快地突破了这两个术语理解的难题。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在出现时,它的词语意思已经在课文中形象而具体地进行了解释,因此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最有实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有的学生不理解“小女孩走得非常流畅,从没有磕磕绊绊”一句中“流畅”的意思,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从没有磕磕绊绊?联系上下文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因为她整天在花间流连。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因为她整天在花间流连,所以她从没有磕磕绊绊,所以说她走得非常——流畅。至此流畅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还可以通过找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比较近义词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语的准确性。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海水是“五光十色”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像这样表示颜色多样的词语还有什么?学生纷纷答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布匹、珠宝等事物,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对比感受到“五光十色”不仅颜色多,而且十分鲜艳,再结合想象感受到海水的美,从而读得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几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就得以辨析。
六、通过动作、神态来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来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含义,往往比借助工具书或教师繁琐的解释深刻得多、灵动得多。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的学生对“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一句中“欣赏”一词不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自己照镜子的动作,仔细看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那么这一过程,就是“欣赏”的过程,从而让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就在这一动作的过程体验中得到了诠释。
又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到“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惊慌失色的表情,摆出呼唤的动作,喊出呼唤的话语,这一系列的表演就轻松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大惊失色”什么是“千呼万唤”。
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学生能很轻松地理解这部分词语。但因学生生活的地域不同,尤其是一些城里的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与农村生活的相关的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图片或借助实物进行理解。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城市中的学生对“井沿”一词不能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借助图片,让学生指一指井沿,这一词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对于文中提到的“垛口”“射口”,没亲身登到长城的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可借助图片,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指认这两处,如果学生能正确指认出“垛口”“射口”,那么这两个词语肯定就理解了。如果指认有误,相机引导学生互教互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恰当指导,学生要灵活运用。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