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科学”到“说科学”

2014-09-16 23:26王锦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中学交流

王锦荣

“做中学”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概念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做中学”的重要教育目的。“做中学”中的语言能力培养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本文从“做中学”的几个主要环节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何在“做中学”中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期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开展“做中学”的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在科学探究之后,由于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和表达自己成功的心情。

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讲,幼儿听,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充分为幼儿提供各种表达的机会和交流时机。以下是笔者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猜想环节: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鼓励幼儿敢于表达和交流

猜想即是提出假设:让幼儿在“做中学”实验研究之前,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所有孩子的假设都是正确,也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 因此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幼儿发表自己猜想时,我通常的做法有:教师用点头或微笑来表示对幼儿的认可;教师用语言提示“还有别的想法吗?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这也是一种可能……”;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的不着边,也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言行是保持中立的,没有对与错,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自己错误的想法遭到批评或者耻笑而不敢表达。而事实上孩子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想法的接纳和重视,毫无畏惧地积极发表自己的猜想。比如,在“热水快变冷”的活动中,孩子们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在热水中加冰可以冷得快;有的认为给水扇风可以冷的快;有的认为放在冰箱里会快……在幼儿的猜测中,各种观点的陈述形成了良好的语言氛围,语言内容更为自主和广阔,促动每个孩子都勇敢的参与到讲述中。

二、动手操作环节:保证足够的探索时间,让幼儿有更丰富的探索内容进行交流

1.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为语言的产生储备经验。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希望幼儿能很快地回答和得出正确的答案,急于诱导幼儿解答,迫切给幼儿答案,甚至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这样会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暗示,幼儿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无法为语言的产生储备经验。开展“做中学”活动时,孩子的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即是孩子思维的过程,而对于猜测结果的交流、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又是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构思,最终用语言表达出来。

案例:中班“做中学”活动“吹泡泡”

在“做中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在探索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哪些材料不能吹出泡泡时,教师跑过去引导幼儿: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看了老师一下还没说出答案,教师又接着说:吸管能吹出泡泡吗?幼儿回答说:是。教师又接着启发:为什么吸管能吹出泡泡?是不是因为吸管有洞?幼儿又回答说:“是”。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急于引导,剥夺了幼儿思考的机会,幼儿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只能机械地回答是和不是这样的答案。所以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去思考探究。如果教师直接提供答案,不需要幼儿思考,幼儿所看到的东西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新经验,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如果你不给幼儿提供“正确的”答案,那么你就将会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促使幼儿有效地使用语言,并扩展词汇。

幼儿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是对真实情景的语言再现,实验过程需要语言来揭示,实验结果需要语言来概括。幼儿的观察越细致,那他的表达的内容就越丰富;表达的内容越丰富,幼儿就要竭尽所能地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词汇,并重新进行组织。而细致的观察需要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如果时间匆匆那幼儿就会忽略掉许多现象。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白糖在热水和冷水哪个溶解得更快》

在《白糖在热水和冷水哪个溶解得更快》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指导,在这两组中,教师只给其中的一组幼儿留有充分的时间并引导其进行仔细观察。其中另一组教师很快地让完成观察,在观察后回答说:糖在热水中很快就不见了,糖在冷水中会比较慢。而那组教师留有足够时间认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颜色和糖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是怎样不见的幼儿,在观察后说出:糖同时放在热水和冷水中,热水杯里很快就能看到水中有许多气泡连续地冒上来,白糖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水的颜色由白色变成淡淡的黄色;而冷水杯中久久地才有气泡产生……。

当幼儿观察到糖在水中不见的现象时,我们就趁机丰富幼儿词汇:比较、溶解、逐渐等,这些词汇是幼儿观察和发现中获得的,他们能真正地理解词汇并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在这例子中可以明显发现那组观察充分的幼儿在描述的现象明显比那组观察不充分的幼儿详细,语言的运用也更为丰富。由此我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幼儿才能有不断新的发现,才会挖掘出层出不穷的语言内容,进一步扩展幼儿的词汇。

三、记录信息:积累丰富的交流信息,帮助幼儿更直观清晰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记录作为一种对现象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是保持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是记忆思维过程的最好方法,也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记录,这虽然也是科学家研究时需要的步骤,但在“做中学”中特别强调,还包含了对培养幼儿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考虑。学会记录能帮助幼儿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幼儿记忆的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同时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幼儿没有做好记录或者记录的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而不被幼儿所理解,那他们就不能清晰、完整地记忆自己的试验发现,也就无法更好地用语言表达。

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设计形象,易于幼儿理解的记录表,帮助幼儿实事求是的“记”,重现“过程”。幼儿根据记录能清晰、完整地记忆自己的试验发现,也就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如:在小班做中学活动“小兔喜欢吃什么?”记录纸上,画上不同表情(笑和哭)的兔子,表示“喜欢吃”和“不喜欢吃”,提醒幼儿根据喂食情况把自己喂的食物放在相应的格子里。在实验后幼儿们看着记录就很容易地说出:小兔子喜欢吃萝卜、青菜……,小兔子不喜欢吃饼干、糖果等。又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教师有效地将猜想记录和结果记录结合运用,然后引导幼儿对两次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幼儿主动地获得了“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后,也学会了用“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样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科学概念和知识。

在根据记录为基础的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幼儿对物体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学会和自己原来的想法对比,学会发展自己的科学概念,帮助幼儿更好地更清晰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四、表达交流环节: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1.积极为幼儿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做中学”活动的整个探索、发现过程基于孩子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对科学现象的正确认识,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交流与争辩的欲望,所以幼儿动手操作后,教师应及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等方式,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幼儿为了更好地表达,并让别人理解而主动选择、组织和使用语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语言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最后组织幼儿针对各种不同的发现和结果进行集体的讨论。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沙中取物》

在探究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的系列活动中《沙中取物》,教师让幼儿将一些铁制品埋在沙中,让幼儿拿着磁铁在沙子上来回寻找,看是否能将铁制品吸起来。在实验操作后,教师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后再集体交流,在交流时有的幼儿说磁铁不能从沙中将铁制品吸起,但有的幼儿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说磁铁能从沙中将铁制品吸起。教师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让双方说出事实的依据,并用实验来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幼儿发现磁铁的大小和埋在沙子里的深浅会导致出不同的实验结果。于是在交流中幼儿说:我们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深的地方,所以磁铁没法将铁制品吸起,他们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浅的地方,所以磁铁能将铁制品吸起。幼儿还说:当将铁制品埋在沙子比较深的地方时,用更大的磁铁也能将铁制品吸起。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通过实验操作有了发现后,无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经验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过程中,都要求 我们必须放手,打破传统的“幼儿都画一只鸟,同唱一首歌”的教育模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幼儿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不同的个人见解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我们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和概括,你会发现为儿童提供描述、解释和讨论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就会发展得越好。

2.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学习某种语言模式。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幼儿集中注意倾听才能听得准确、听得懂,才能相互的模仿说。尤其对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在模仿别人、吸取别人语言优势的情况下正确运用自己的语言。当孩子听多了同伴怎样描述他们的观点和发现时,也就在无形中感受到了某种语言模式。比如:在描述:“我猜想的结果是……,而我实验的结果是……。”时让每个孩子都按照句式要求来交流,那么每个孩子在相互的学习中强化了对语句的掌握。

1. 引导幼儿学会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就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去研究问题,需要设计清晰的实验步骤、需要自己动手操作、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更要用别人能明白的,尽可能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新发现,并在自己和别人的交流和争辩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有时,孩子的思维和注意力受到影响,在集体中的讲述会显得缺乏条理性,想到哪就说到哪或者讲的和实际发现的不一致,那样,别人就无法从他的表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学习运用正确的、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总结实验结果。

首先,幼儿都是在模仿中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教师要求幼儿要使用规范用语,那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规范、简洁具有逻辑性,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刺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使用规范的语言。

案例:大班“做中学”活动《什么东西会溶解》

在幼儿获得溶解的概念后的系列活动二《什么东西会溶解》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交流试验发现时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说说你通过试验发现哪些东西能溶解于水?哪些东西不能溶解于水?幼儿思考了一下说:我通过试验发现×××、×××、能溶解于水;×××、×××不能溶解于水。

从以上案例中发现,教师并没有可以教会幼儿溶解一词,而是潜移默化规范自己的语言,所以想让幼儿学习运用正确的、具有逻辑性的语言,那老师就必须先做到语言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其次,引导和帮助幼儿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随着孩子在实验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越来越多,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案例:小班“做中学”活动《沉浮》

老师问:你发现什么物品浮在水面上?幼儿回答:积木。老师又问:积木怎么了?幼儿又回答:积木在水面上。老师就接着说:你的意思是说积木浮在水面上,是吗?幼儿点点头。

当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引导和帮助幼儿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相信幼儿很快就学会完整地表达。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这就说明,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的概念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从“做中学”活动中开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实验幼儿园 福建】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中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多解中学创新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