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2+2”联合培养展望化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2014-09-16 19:35袁帅舒坤贤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化学教育

袁帅 舒坤贤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化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固步自封终究会被时代淘汰。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的化学工业和技术的步伐,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开展联合培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国际联合培养 化学教育

最近几十年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不断发现,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利用、能源、水源及食物等问题,都与化学息息相关。第八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东京大学大木教授说:“化学是人类生存的关键科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化学系毕门泰尔教授说:“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而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有褀教院士说得更确切:“化学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轴心。”

一、化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今人们对化学的印象很糟,化学常被指责为非自然灾害祸源,公民化学知识贫乏,青年人对化学缺乏兴趣,后继乏人。在我国,学生志愿学化学的势头在下降,高校化学专业录取标准比其他专业降低了,课程设置缺乏全面计划和深入调查,不能反映科学发展及当前社会的需要;学校缺乏学习空气,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没有一种讨论争辩的风气。为此,化学教育界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必须认真考虑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要培养高级化学科技人才,国内高校化学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多年,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条件,以便取得更深入、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二、中外联合是推动化学教育发展的一次战略契机

欧美化学教育已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欧美地区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诺贝尔化学奖,这就证明了欧美化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化学教育以学习欧美化学教育为主,尚未形成本国特色,无论在师资、教科书、器材方面,欧美都优于中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发达国家联合培养,借鉴其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其教学资源可以降低办学成本,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不失为一种长远的战略措施。如今,美国的化学教育正在改革,课程内容的变化是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与发达国家的联合培养,是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化学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三、中美“2+2”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校(重庆邮电大学)已经与美国尼古拉斯州立大学签署化学类专业“2+2”联合培养协议,通过课程接轨促进我校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培养具备良好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在更广阔领域的国际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相对低廉的学费

“2+2”联合培养项目宗旨是坚持公益性原则,即为学生提供更宽的学习渠道,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影响,增进人民之间友谊,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美方尽量考虑了我国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按照美国州内生源标准收费,使该项目受教育群体数大大增加,使其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真正为大学的国际化进程提供有效渠道。

(二)优化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对接

目前我校的化学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国际上其他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参考美方的教学方案、计划、内容和标准,对我校培养计划进行优化,实现与美方的课程对接是提高我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该项目有关教学的全部方案、计划、内容和标准,均采用美国的学术体系;所有课程的全部教材都选用近年出版的权威教材,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新颖性。

我们针对专业教育的特点,结合联合培养的需要,对重点专业基础课实施双语教学。美国尼古拉斯州立大学每年派出一名教授来我校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授课,同时可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的方式,由美国教授为我校参与“2+2”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授课,弥补我们在双语师资方面的不足。

(三)在化学类专业实践课程中体现信息化特色

目前我校与美国大学化学类专业的主要差距还表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美国许多高校的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达到1:1。受限于场地等原因,我校的实验课学时远低于该比例。利用我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我们建立“虚拟实验室平台”,许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

经过三年的时间,我校与美国尼古拉斯州立大学化学类专业“2+2”联合培养已经初步获得成功,先后有12名学生赴美学习,其中2013年4人毕业,获得双方学校的学士学位,并继续在美国攻读研究生。“2+2”联培项目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化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固步自封终究会被时代淘汰。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的化学工业和技术的步伐,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开展联合培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可行之策。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132030;重庆邮电大学教改课题《中美“2+2”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号XJG12145。

参考文献:

[1]唐有褀.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2011.http://www.cas.cn/zhengwen/jsgj/.

[2]陈学民,张帆,刘枫.美国化学教育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1(9):592-595.

[3]张树永.中美大学化学教育评估的比较[J].大学化学,2005(20):60-63.

作者简介:舒坤贤(1967—),博士,教授,湖南永顺人,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化学教育
初探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教学
浅析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科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中美可以互相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