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中美可以互相学些什么

2014-06-10 22:37柳秀峰
化学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化学教育教师教育科学教育

摘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科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同时又很具有互补性。阐述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政治体制、社会价值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科学教育;教师教育;化学教育;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0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性

伯伊德等(Boyd et al.,2006)提出[1],师资培养、教师资格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待遇等影响学校生产力,进而影响学生发展。他们的教师教育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该模型,教师职前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科学研究委员会的一个报告(NRC,2000)[2]提出,一个合格的“初任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1)具备与要教的学生年龄和学科相匹配的大学科学教育;

(2)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

(3)理解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途径;

(4)能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教师职前教育是形成以上“初任教师”特质的关键。

2 美国的职前师资培养及教师现状

2.1 美国职前师资培养规模

2005年,在美国629所公立和1845所私立的四年制大学或学院中,超过1300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传统型教师资格认证,超过130所教育机构提供其他途径教师资格认证(Wilson,2011)[3]。

每年有超过20万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机构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其中,70%~80%的学生是通过传统型教师资格认证,20%~30%的学生则通过其他途径教师资格认证(NRC,2000)[4]。传统教师资格认证和其他途径教师资格认证有很大的不同(Cohen-Vogel & Smith,2007)[5]。

目前,17个州采用自己的认证,30个州使用NCATE认证,12个州使用TEAC认证,22个州使用区域认证,8个州没有认证(NRC,2000)[6]。表1统计了纽约州师资培养项目的分布情况。

2.2 美国教师侯选人选择

在美国,大约1/4的新老师是来自于高度选择性的学校,1/4新老师来自于几乎没有选择性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大学升学率是80%以上。由此可见,美国学校之间教师侯选人选择标准差别非常大。

美国,已经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为360万,而每年从1300所院校中毕业20万。对比而言,在职的医生总数为88.8万,而每年只从128所医学院中毕业16468人,可见教师培养的非常多。在纽约州,教师供需比达到5.2:1。

早在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就预见,未来的教师群体不仅仅是拥有庞大的数量,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质量。但目前质量仍然是个问题。

舒尔曼(Shulman,2005)认为[7]:相对而言,教师教育在教学标准、教师资格认证、教什么、学什么、评估标准等方面都是比较混乱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相比其他职业,如法律、工程、医学、护理或神职人员,在课程、标准和评估上都更为规范。因此,评论者批评这种现象甚至得出结论:教师是怎么培养的并不重要。

2.3 教师地位

如今的美国,教师所作出的贡献和收入是失衡的,见表2。

尽管社会对教师如此敬重,但教师的工资在所有职业中几乎是最低的。

2.4 总结

塔克(Tucker,M. S. 2011)在其著作《超越上海,建立在世界领先的教育系统之上的美国的议程》中指出[8],要建设世界级教师队伍,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候选人的录取标准;

(2)把教师教育从二流、三流的学校集中到一流的学校;

(3)让教师的起点工资与其他相当职业的起点工资对等。

3 中美职前教师教育比较

3.1 教师学历

在中国,大约180所师范院校培养了大部分的中国年轻教师。最近,超过100所非师范院校开始培养新教师[9]。上述所有的院校都是一本或二本,因此要成为教师是很有竞争性的。此外,师范院校可以优先录取学生,并且有资格招收一些免费师范生。

教师培养选拔方面中美之间可以互相学到什么?对于美国,急需减少不同学校在选拔教师候选人的标准和教师培育课程上的差异;提高进入教师教育和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标准。对于中国,更多的一本院校,尤其是211和985工程院校需要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来。

3.2 科学教师教育内容

很显然,科学教师需要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方法论、教育实习。但是,对于课程方法论的学习,中美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对于职前科学教师来说只需要学习1~2门这方面的课程,参见表3。在中国,需要学习一系列的课程,参见表4、表5 [10]。

美国和中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可以互相学习什么?美国可以从中国学到专门科学学科课程和教学法的思想和实践:让培训课程和内容更深入到每个科学学科;中国可以从美国学到一般的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让培训课程更广泛一些。

3.3 教育实习

在美国,教育实习是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习生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学。大学则派督学进行不少于6次的定期视察,评估教学进展情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等。教育实习生还要教授几个年级的不同课程,比如生物、化学课。最后,学生独立教学。

在中国,大学三年级将有近6~12周的时间实施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实习一般只有6~10周时间。教育实习是在1~2名校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10~30个实习生为一组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过程中,每位实习生总共要上10节课,这些课都是要经过一个程序:试讲、讨论、评价、正式授课、讨论点评,每个实习小组必须组织一次公开课。

美国和中国在教育实习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什么?美国可以从中国学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少上课,多花时间准备、研究和观察。中国可以从美国学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多经历不同学科和内容的教学。

3.4 综合科学课程

在美国,综合科学课程历史悠久,学生从小学到初中(5~8年级)一直学习综合科学课,高中(9~12年级)学习分科科学课程。具有广博知识的科学教师将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在中国,2001年开始推广初中(7~9年级)综合科学课程,高中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现在,只有浙江、上海等地的初中阶段还在开设科学课程,其他地区均已停办。近年来,从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专业教学质量并不满意,并且觉得就业前景黯淡。科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18]。教材中的问题主要是系统性不强、整合度不够;教师中的问题主要是观念滞后、知识不全、培训不力;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是资源不足、评价不适[19]。

美国和中国在综合科学课程上可以互相学习什么?美国可以从中国学习如何让职前教师形成系统和扎实的教授学科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国可以从美国学习如何让职前教师形成广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此外,中国还可以从美国学到很多关于综合科学教师教育模式、专业标准的制定,以及教科书和课程教材研制等[20]。

3.5 总结:理解美国和中国职前教师教育之间差异的本质

舒尔曼(1986,1987)[21,22]曾提出教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别:教学知识是一般课程和教学的知识和方法,而学科教学知识是具体的学科内容的转化。美国的职前教师教育着重教学知识,而中国的职前教师教育着重学科教学知识。

詹金斯(2001,2004)[23,24]曾提出实证传统与教学法传统的差别:实证传统主要关注的是发展和普及科学的一般教育理论,而教学法传统主要关注的是改进具体科学学科课程与教学。美国的职前教师教育以实证传统为基础,而中国的职前教师教育以教学法传统为基础。

4 教育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美教育都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中美之间在很多方面相互补充。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政治体制、社会价值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致谢:有关当前中国职前科学教师教育的资料由杭州师范大学的韦斯林老师和湖北大学的吴维宁老师提供,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柳秀峰,1962年8月生,湖北孝感人。1981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现湖北工程学院)。198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材教法专业(硕士学位)。1986到1989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93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加拿大圣浮朗西斯泽非尔大学和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科学教育教授,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 Boyd, D., Grossman, P., Lankford, H., Loeb, S., Michelli, N.,& Wyckoff, J. (2006). Complex by design: Investigating “Pathways into Teaching in New York City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 155~166.

[2][4][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Preparing teachers: Building evidence for sound policy. Committee on the 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Wilson, S. M. (2011). Effective STEM teacher preparation, indu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ed paper for the NRC committee on Success STEM education approaches.

[5] Cohen-Vogel, L., & Smith, T.M. (2007). Qualifications and assignments of alternatively certified teachers: Testing core assump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44(3), 732~753.

[7] Shulman, L. S. (2005, Fall). Teacher education does not exist. Stanford Educator, 7.

[8] Tucker, M. S. (2011) (ed.). Surpassing Shanghai: An agenda for American built on the worlds lead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9]阎元红,王玉英.中国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历史演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43~45.

[10]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文庆成.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13]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文庆成,许延红.化学教学技能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唐力.化学教育研究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Zhang, H., & He, H. (201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tegrated“Science Education”major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1991~2003.

[19] 林赛霞,林海斌. 初中科学课程的尴尬与出路,2008-09-05,人教网.

[20] 白秀英,王较过.美国科学教师教育及其对我国科学教师培养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2):139~140.

[21] Sc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22] Sc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 1~22.

[23] Jenkins, W. E (2001).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Europ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H. Behrend et al. (Ed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7~25).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4] Jenkins, W. E. (2004).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In E. Scanlon et al. (Eds), Reconsidering science learning. London: RoutledgeFalmer.

[10]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文庆成.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13]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文庆成,许延红.化学教学技能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唐力.化学教育研究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Zhang, H., & He, H. (201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tegrated“Science Education”major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1991~2003.

[19] 林赛霞,林海斌. 初中科学课程的尴尬与出路,2008-09-05,人教网.

[20] 白秀英,王较过.美国科学教师教育及其对我国科学教师培养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2):139~140.

[21] Sc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22] Sc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 1~22.

[23] Jenkins, W. E (2001).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Europ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H. Behrend et al. (Ed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7~25).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4] Jenkins, W. E. (2004).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In E. Scanlon et al. (Eds), Reconsidering science learning. London: RoutledgeFalmer.

[10]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文庆成.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13]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文庆成,许延红.化学教学技能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唐力.化学教育研究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Zhang, H., & He, H. (201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tegrated“Science Education”major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1991~2003.

[19] 林赛霞,林海斌. 初中科学课程的尴尬与出路,2008-09-05,人教网.

[20] 白秀英,王较过.美国科学教师教育及其对我国科学教师培养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2):139~140.

[21] Sc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22] Sc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 1~22.

[23] Jenkins, W. E (2001).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Europ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H. Behrend et al. (Ed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7~25).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4] Jenkins, W. E. (2004).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In E. Scanlon et al. (Eds), Reconsidering science learning. London: RoutledgeFalmer.

猜你喜欢
化学教育教师教育科学教育
浅析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高中文科班化学教学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