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编辑思想与手法

2014-09-15 08:31管宗昌杨莉
山花 2014年4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篇幅君主

管宗昌 杨莉

《吕氏春秋》显示出在编辑方面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其在篇章间结构设计上十分注重篇章主旨大意和论说角度的辩证互补,以保证整个单元的合理、允当,彰显其强大的涵盖力和兼容性。除此之外,编撰者还通过多重控制法,对篇章、单元和全书的篇幅规模进行调控,实现全书的规整。

《吕氏春秋》杂出众手,但本书处处显示出在编辑方面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经过编撰者的编辑设计,呈现出极强的规整性和系统性。其编辑理念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其编辑手法是多样的。此文将就其结构设计的理念与手法,及其对篇幅规模的控制进行阐述。

《吕氏春秋》的结构设计

《吕氏春秋》虽然杂收众家思想,但其编辑过程中,却有意泯灭过于明显的家派特征,使其在总体上并不过分凸显某家思想,而是尽显其兼收并蓄的阔大气象。其手法是多样的:有时通过对概念进行宽泛化处理,使之具有更强的包容力;有时通过篇章之间的结构设计,使其形成辩证互补关系,从而避免思想单一和偏向;有时甚至通过篇章的内部调节,使其更具包容性等。其中,篇章间的结构设计就是其重要编辑手法。

《吕氏春秋》在结构上很注重篇章主旨大意和论说角度的辩证互补。有的篇目自身就有很强的辩证性,在辩证对比中进行叙述和议论;有的篇目自身缺乏辩证性,是对某一主旨观点的阐述,家派特征就会凸显。这时,编撰者会有意选择不同主旨、不同角度的思想材料进行搭配协调,它们之间相互补充、论说角度多维转换,以使整个单元主旨更公允、更辩证。

《孝行览》、《慎大览》、《审应览》等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此处以《审应览》为例详解如下:

《审应览》八篇都是关于语言及语言的应用专题。能言善辩、诡诈狡辩、不言而喻等都是语言被人类充分利用、灵活运用的重要表现。或诡谲或巧妙的言辩有时会化败为胜,起到积极作用,而有时则会混淆视听、引人误入歧途。当语言被发挥和运用到极致之时会有什么效果?人们面对难以分辨的言辞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正是《审应览》所要探讨的对象。作者在编排这些故事、结构这些篇目的时候正是本着辩证互补的原则。

首先,本览八篇遵循着先君道后臣道,君道、臣道辩证互补的原则。《审应》和《重言》两篇是侧重于君道,而其余6篇则侧重于对臣道的叙述和议论。

从各篇的主旨和主要论点看。《审应》篇开头便抛出主旨:“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重言》篇的主旨则是:“人主之言,不可不慎。”两篇作品的论述均以人主应审慎于言语、慎于出声应容作为主旨。很明显,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篇作品提示君主的言语要合乎为君之道。

而其余6篇作品与前两篇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别。其主旨和主要论点均没有明确涉及人主的为君之道。现将各篇的主旨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精谕》篇的主旨是“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其论说的对象没有专指人主,而且从篇中的6则故事看,做到无言而达意、表现出以精相谕的故事主角均非君主;《离谓》篇论述的对象则更为具体——言,是从言意关系上说的;《淫辞》与《离谓》相似,针对言说提出言不可欺心;《不屈》篇论说的对象是察士,陈奇猷先生认为“察士”是指名辩家,是有道理的。据《老子》有第二十章有“俗人察察”之语,河上公注日:“察察,急且疾也@。”《新书·道术》篇有:“纤微皆审谓之察。”所以,“察”有严急之义,同时也有明识之义。则《不屈》篇所言“察士”可以理解为言辞急切、看似明了事理的人。本篇所有故事的主人公均为惠子,陈奇猷先生解释为名辩家是正确的判断。所以从本文的故事看,其并无明确针对人主而言。《应言》篇故事直接上承《不屈》篇,仍以惠子为主人公。《具备》篇主旨是“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叙述了宓子贱成功治直父的故事。显然,本篇也没有将论说的重点直接针对君主,而是比较宽泛。所以,总体看来,《审应》、《重言》的主旨是针对君主直接提出,是对君主为君之道的提示,属君道的范畴。而后6篇则没有直接针对君主而言,《精谕》、《不屈》和《具备》分别针对贤人、察士和贤臣进行叙述议论;其余3篇则多针对言辞提出。

从八篇作品所收录的故事看。前两篇《审应》和《重言》除了主旨直接针对君道提出之外,故事叙述中也十分突出对君主和君道的阐发。前两篇故事的主人公中,除了申向和公子沓不是君臣关系之外,其余故事的主人公均为君臣关系。“申向应对公子沓”中,公子沓虽非君主,但位极国相,他和申向的关系虽非君臣,却也属主仆关系。其余6篇中虽然也有君臣之间应对的故事,但是远不及前两篇集中。据初步统计,后六篇28则故事中属于君臣应对的故事共有12则,在后六篇中的比重是43%,而其他故事类型则较为复杂,约占57%,如动物(蜻)的达意,臣属之间的应对,普通人的狡辩等。

前两篇通过集中描述君臣之间的应对,有意提示臣属应该注意言辞,同时也有意提示君主应慎于听言、慎于发声。综合看来,前两篇还是侧重后者,即提示君主应慎于出声发言。《重言》全篇的4则故事全部围绕君主的言声行为展开叙述。“高宗继位三年不言”和“楚庄王三年不鸣”中高宗与庄王是重言慎声的典范;“成王梧叶封唐”中的成王则是君主不慎于言的反面教材;“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中的桓公和管仲慎于言声,但是还是有所疏漏,忽略无声之言——手势、口形和颜色等的达意功能,致使贤人无言而达意,最终泄密。所以,前两篇的故事叙述较为集中地提示君主之道。而后六篇作品中,《精谕》篇主张“至言去言”、以精相谕;《具备》篇主张“说与治之务在诚”,属于正面叙述,其中的故事属无言达意的正面题材。而其余4篇作品均从反面叙述,都属于诡诈狡辩题材。编撰者收录如此众多的诡诈狡辩故事,显然不是提倡狡辩,而恰恰相反,是批判诡诈狡辩。四篇作品中21则狡辩诡诈故事的主人公,除宋国澄子外,其余均以臣属的身份出现。可以说后六篇中的21则狡辩故事均是从反面表现臣属的狡辩无度,有意警示臣属。与《审应》、《重言》相比,其侧重臣道。endprint

所以,从八篇的叙事和议论综合来看,前二篇与后六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前两篇叙事与议论侧重君道,而后六篇则较为宽泛,相较之下更为侧重臣道的阐发。

从本单元收录故事的题材和主题综合考量,它还使用了正面引导与反面否定、褒与贬相辩证的方法。

应该看到,前两篇意在君道较为明显,后六篇虽总体言倾向于臣道,但具体看表现得又比较复杂。编撰者又设计了褒贬相配的理念用以串联故事、编排篇目。《精谕》篇的主题为“圣人相谕不待言”,6则故事的题材都是无言语而达意。虽然没有运用语言,但是不言而喻显然是语言运用的极致,作者是极度赞扬和推尚的。而恰恰相反,语言运用反面的极致则是诡诈狡辩。《离谓》、《淫辞》、《不屈》、《应言》四篇收录的19则故事,都是这一题材的展现。作者的贬责、警示意图明显。当然作者为了充分发挥正面作用,最后《具备》篇再次正面提出言语的极致运用以示引导。

明晰起见,简表如下。

可见,《审应览》在故事题材及篇章主题上有意安排,以形成故事的辩证互补、论述的多维角度,使之作为一个主题单元公允、全面、辩证。

另外,《孟春纪》作为一个单元,其编撰过程中也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性与互补性。《本生》、《重己》两篇作品以个体为本位,从珍视个体生命的角度拟定标题、进行立论。为了矫正这种偏向,编撰者设定《贵公》、《去私》两篇作品,予以反拨。按照陈奇猷先生的考证,《本生》、《重己》属“阴阳家”,《贵公》属“伊尹学派”,《去私》属“墨家之流”。不同流派的思想之间,在单元内形成全新的辩证互补关系。

综合看来,《吕氏春秋》的编撰者或在同一家派中选择组织主旨角度不同的材料,以形成辩证互补;或选取不同家派的篇目,以形成反驳、补充,其目的都在于使整个单元乃至全书更为公允,尽力彰显《吕氏春秋》强大的涵盖力和兼容性。这是《吕氏春秋》编撰者独到的编辑理念和手法。

《吕氏春秋》对篇幅规模的控制

《吕氏春秋》杂出众手,难免长短不一。为了尽力保证本书的规整性,编辑之时对于各篇、各单元的篇幅规模有总体的考量和控制,这可以通过各篇、各单元的字数统计看出。(请谅篇幅所限,不能列表展示)总览各篇、各单元篇幅字数可以看出:

首先,在八览中,除《有始览》(平均545字)外,其他各览平均在729~799字,规模十分接近。其中,《审分览·不二》篇字数特别少(168字),与其他篇目极不协调。陈奇猷、王利器等人认为此篇有脱佚的判断是十分合理的。如果《不二》篇达到平均规模,《审分览》平均字数将达790字,各览之间的规模将十分接近。

其次,十二纪各纪平均字数大都在550~570,较多的是孟冬纪(577字)、仲冬纪(580字),平均577~580;较少者如孟春纪(523字)、孟秋纪(514字)等,稍过500字。应该说,其规模也是较为接近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按十二月看,十二个单元相对八览、六论而言,篇幅规模差异还是较大的。但是若以每季为单位,则另显特征:三春纪共8216字,三夏纪共8163字,三秋纪共7856字,三冬纪共8278字。很明显,除秋季三篇规模稍小之外,其他三季字数很接近,均在8200字左右。这说明,十二纪对于每月的规模有考量,但更重要的是以四季为单位的规模考量,尽量保证四季这四个大的单元篇幅大致相近。

可以看出,《吕氏春秋》进行编撰时,对每篇作品的规模有总体的、大致的要求和约束。但操作中很难将所有作品控制住,有大有小势必出现;这样,编撰时就会进行再次甚至多次控制和调配,如长短篇目的相互调剂、互补等方法,最终保证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相近。

这在八览、六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除《有始览》外,其他七览作为七个单元规模十分接近,多少相差不过二三十字。但从每览各篇看,之间多少差异就远远超过这个差值。如《先识览》、《去宥》少至555字,《乐成》多至921字,差值达到366字。这种情况在其他览论中也常见。这说明《吕氏春秋》在编撰时,进行了再次控制,最终保证了单元规模相近。

就十二纪而言,其所采取的是三重控制法。编撰者则在第二层控制之外,又进行了第三层调控。第一层约束每篇大致规模;第二层调配每月的五篇作品总体规模,使十二个月形成的十二个单元规模相近;第三层调配每个季节的15篇作品规模,使四季的四个单元规模更为接近。

所以,《吕氏春秋》的编撰者对各篇、各单元进行了多重控制、调配,以达到总体篇幅的规整。不管是《吕氏春秋》通过篇目间的辩证、互补、反驳、补充等,达到涵盖力和兼容性的增强,还是对于篇幅规模的多重控制、调配,都显示出编撰者独到的编辑理念和手法。

注释:

①谭戒甫先生认为“有先言言者也”一句,与上下句不相承,应作“有先言谕者也”。此说合理。详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9页。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7页。

③王卡校点:《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1页。

④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页。

⑤陈奇猷:《吕氏春春秋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7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篇幅君主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Britain's“Shark House”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