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提振国内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市场认知度,除了推动兼并重组,提升企业集中度,对生产等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门槛外,对企业的源头监管也不容忽视。
对冷友斌而言,这笔“买卖”并不亏。
为了备考新一轮的乳业许可证,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投入改造资金1亿元,用于增加检测设备、增加工艺、增加内控管理。换来的结果就是公司旗下6家工厂全部通过新生产许可证的审核,成为业内获证工厂最多的企业之一。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在2014年5月31日前,国内120多家婴幼儿乳粉企业必须重新申请并获得乳粉生产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婴幼儿乳粉生产工作。这场简单的换证工作被业内称为乳企生死大考。
进入5月,多家乳企动作频频,规模不等的整改或改造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多美滋日前也透露,为通过新的生产许可证耗资几百万元,包括多美滋在内,上海4家企业为通过该审核的改造资金超过1亿元。
虽然多数企业能够拿到新版婴幼儿奶粉生产许可证,但对于一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拿不到许可证就意味着面临淘汰出局。
其实,进入2014年以来,乳企的重组新闻一直没有间断:光明乳业整合其上游牧场,达能以51.53亿港元认购蒙牛增发股份,合生元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有限公司100%股权,飞鹤乳业全面收购吉林艾培特等。
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还是政府部门的推动,核心结果只有一个,即通过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行业内的龙头效应。
龙头效应
这场被业内称为最严的生死大考方案的出台,和近几年中国乳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安全事件频发不无关系。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奶粉占据。一项针对新妈妈进行的调查显示,超六成购买过洋奶粉,超过八成认为洋奶粉质量更有保证。
与之相呼应的是,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公布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方案》规定,力争到2015年,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
“之所以确立这样的目标,主要是基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后预期和行业发展规律分析预期两方面来考虑。2013年底,在128家婴儿配方乳粉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有6家,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为45%,预期2015年提升到65%是可以实现的,后3年虽然难度加大,但是力争年平均提升5%。”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
截至去年底,全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由2010年的180家减少到128家,产品品牌由650个减少到500余个,年产量从55万吨增加到60万吨。但该领域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包括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竞争力弱、高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等。
在高伏看来,中国婴幼儿乳粉行业“不能停顿,必须得发展”,因为国内的市场太大了。与此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升级,使得行业必须参与全球的经济格局的运作。
产业政策和生产许可条件的进一步调整,无疑将倒逼一部分企业联合重组或转产退出,个别企业可能面临关闭。
从当前的形势看,中国婴幼儿乳粉行业最终将走向兼并重组。从国际化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看,这个行业一定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走去。
高伏介绍:“凡是具有竞争力,在国际舞台上能展示自身的风采的产业和企业,都是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企业。”事实上,从生死大考的审查换证到鼓励兼并重组,都是希望提高行业的集中度,让“杂牌”最终减少直至消失。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先是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通过发证提高行业门槛,再是工信部继续推动企业间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企业整合上游奶源资源,最终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方案将兼并重组的范围限定为“在我国境内依法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资质的乳制品企业”,这就意味着,拿不到许可证的企业将无缘兼并重组。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乳业的重组兼并已经拉开序幕,而今明两年将出现高潮。”宋亮说,在这场兼并重组潮中,那些中小乳企,想要为自己找个好“婆家”,自身的条件尤为关键。
而对于行业巨头而言,上游奶源的争夺则是重要考量标准。随着兼并重组的推进,有业内人士担心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将加剧行业的垄断,造成奶粉产品高价时代的来临。
对此,高伏的看法是,市场经济有双重性,一是它可以打破垄断;另一个它也可能造成垄断。“对于政府来讲,对这个问题态度很明确,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依法对垄断行为执行监督,对垄断的结果要给予行政干预。”
回归一线
三聚氰胺事件至今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整个国产乳业仍在为行业的不诚信买单。在当前婴幼儿奶粉市场,和进口品牌相比,整个国产奶粉仍然处于不被信任的尴尬局面。这就造成了国内奶粉企业只能徘徊在二、三线城市。
对于一线城市,众多乳企当然垂涎已久,但一线城市的消费者认知,并非简单就能调整过来。在专家看来,绝大多数企业自发的兼并重组和政府部门的新规,其目标都离不开 “提振信心”。然而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一起努力。
作为国内婴幼儿奶粉生产和销售重地,上海已经对乳品企业进行了信用体系建设,发生安全事故将进行联合惩戒。同时,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质量事故“零容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政府部门在乳业的整合重组中,对于外资企业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态度。6月13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发布了第三批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品名单,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大庆乳业、江西美庐乳业、哈尔滨太子乳品、黑龙江龙丹乳业和上海花冠营养乳品有限公司7家企业入围。endprint
此次入围的7家企业中包含了雀巢这个“洋奶粉”品牌,其入选的产品为力多精、能恩系列婴幼儿配方乳粉。
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也表示,此次兼并重组中,内外资将“一视同仁”。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各个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兼并重组的主体或被重组的一方。
国产奶粉企业和外资奶粉企业共同参与乳业重组,相对来说,由于外资奶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强势地位,外资和国产之间的重组可能性要大于国产奶粉之间的重组。
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这对外资企业而言是很有利的。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从国内企业的竞争淘汰中获利;另一方面,还会趁机投资入股,为其布局市场迎来机会。
被质疑的源头
在业内专家看来,过去中国乳业的发展模式是以“量”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为应对国内市场对于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需求的巨大缺口,中国乳制品企业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通过大量燃烧资本扩充分销渠道,以规模效应迅速发展壮大,以求尽可能地占领市场。
这种发展的代价,是奶源问题,国内70%的奶源是来自散户饲养,规模化牧场占比太小,造成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缺乏规模化的后果亦造成乳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虽然旨在推进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但对于奶粉生产企业的源头管控,并没有过多涉及。《方案》规定,“兼并重组主体资格”要求“以生鲜乳为主要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且所用奶源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
但事实上,对于奶粉企业的奶源要求,在2013年底的奶粉审查细则中就曾经有过规定。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明确提出要求,“主要原料为全脂、脱脂乳粉的企业,应对其原料质量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进行审核评估。”
然而,这似乎并不能彻底解决奶粉企业的奶源问题,因为在中国,奶牛养殖业多以分散的小奶农为主,使用的饲料和奶牛品种也大有不同。因此,单方面对加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并不能确保乳粉质量万无一失。
国内部分乳业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入2014年以来,乳企并购案风起云涌。而在这些乳企并购案例中,无一例外地牵涉“奶源”和“渠道”两方面的问题。比如伊利投资11亿元在新西兰建厂,合作内容涉及奶源;而圣元国际在法国布列塔尼大区投入约合7亿元人民币的海外建厂,为的也是其优质、稳定的进口奶源供给;而圣元奶粉先后收购育婴博士及迪唯恩,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在母婴渠道扩展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
圣元在2014年初启动了法国海外工厂的奠基仪式,该工厂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将稳定圣元奶粉的奶源供给,为其市场扩展提供最根本的原料保障。
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得奶源者得天下,此次没有通过换证审查的婴幼儿奶粉企业并不等于直接退场,其中一大部分奶源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用“奶源”换“品牌、渠道、管理”的方式重新上场。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