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2014-09-15 03:10刘士文
红广角 2014年8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士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来源于新中国的建设实践,来源于改革开放。但是,新中国的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得以实现和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人们研究较少。而这正是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所迫切需要的经验指导。创造性实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质动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性实践的经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关键词】创造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实践根据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分为创造性实践和常规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是突破现实问题的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动力。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主要源于创造性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有在创造性实践中,才能成功推进新历史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

一、创造性实践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第一,创造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取得成就的内在原因。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此后的160多年中,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学说,变成了一场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现实运动。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凡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实践的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比较顺利。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列宁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勇敢地否定了“共同胜利论”,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俄国“一国胜利”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此后,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从议会制民主共和国到苏维埃政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消灭商品生产到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等,正是这一个个典型的创造性实践造就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第二,创造性实践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例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城市为中心,还是农村包围城市?过去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只有城市为中心的经验。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爆发革命,取得成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在偏远的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型道路。此外,谁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呢?在此之前,不以工人为主力军就不能算是共产党。毛泽东说,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工人阶级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太小,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上是农民战争。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革命的主力军不是农民全体,而是占农民人口总数70%的贫农。“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①“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②实际证明,没有农村保卫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农民这一革命的主力军这些创造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将难于取得胜利。

第三,创造性实践是新中国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进步发展的秘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过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都是在创造性实践中得以解决、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源于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地发明使用了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在于实事求是地采取了从互助组到低级社再到高级社的渐进改造办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改革开放的成就更是直接来源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实践。

第四,创造性实践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造性实践是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与常规性实践相比,创造性实践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更为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性实践通过破坏旧结构、建立新结构,否定旧事物、创立新事物,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了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本性。因此,创造性实践能够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因此,要重视创造性实践,以创造性实践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性实践经验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过经验也有过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持续不断地创造性实践。各方面的创造性实践成果众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敢于原创,敢为天下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是党和人民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没有效仿苏联,即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实行联邦制,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早在《共同纲领》中就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建国之后,为了将民族区域自治真正落到实处,195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利、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实际证明,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对国家的政局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一些国家因为没能处理好民族问题而战火纷飞的时候,当一些分裂分子借口民族自决而威胁社会和平稳定的时候,中国的各民族却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为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endprint

第二,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两个方面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一方面对外开放是面向所有国家的。由于国际环境的制约,根据斯大林的两个市场的理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是面向社会主义阵营的。邓小平则认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①主要包括对西方发达国家、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迅速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第三,规避已有教训,开拓新途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将失去基础,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将代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此,恩格斯就曾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②新经济政策取消后,苏联正是采取了上述方针。实行计划经济的初衷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经济,避免国民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但实践的结果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根据苏联教训,开始探索实践新方案。改革开放的成功雄辩地说明,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在中国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克服了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第四,逐步深化、推进创造性实践。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避免重大损失的有效方案。邓小平曾说:“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①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②又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上,我们经过了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再到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最后到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按劳分配上,经过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最后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在计划经济上,经过了单一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破除教条,实事求是,根据现实发展开展创造性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把苏联当成学习的榜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以致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他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很少。”③但党内多数同志这种破除教条的自觉性是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洗礼后,才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从某些“条条框框”出发,不能从某些领导人的主观想象出发,必须从事实本身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为创造性实践提供了深层动力,并保证了其顺利进行。

第六,把普遍规律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普遍真理指导下的中国实践。例如在消灭民族资产阶级的过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和平赎买。列宁曾在1918年和1920年两次提出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但是,他们仅仅是停留在设想的阶段,没有机会、也没有办法付诸实施。1929年到1933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正是采取了没收的方式,消灭了私营工商业中尚存的约占1/5的资本主义成分。中国共产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采用“四马分肥”的方式,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的方式,有偿地、顺利地实现了资产阶级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的国有化。邓小平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④

第七,把基本制度的变革与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区分开,重在调整创新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包括基本制度,也包括各种具体体制。这里的基本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体制机制则是指各种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人民逐渐认识到除了基本经济制度外,还应该重视具体的体制机制。例如,邓小平曾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⑤这种将基本经济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区分开来的做法,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也是他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八,注重群众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一创造性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60年代,在党中央全面调整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地方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度。其中,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对包产到户加以支持和引导的是中共安徽省委。1961年春天,在各地农民的普遍要求下,安徽省委经过试点,主张支持农民的要求,在保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生产计划等几个统一的条件下,实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1年底,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

第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智慧和国际经验中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实践的创新资源。现在实行的效力巨大的中央巡视组反腐败制度就是从传统的巡察制度创新而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实践,既依据传统又开创未来;既立足中国现实又借鉴世界经验。

三、以创造性实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地创造性实践过程,只要现代化建设在进行,创造性实践就永不停止。当前,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例如,存在着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妥善地从现有的法定资源中找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警惕社会动乱等等。因此,需要继续以创造性实践攻坚克难。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的论述对我们依然有指导意义,他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到它的固有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①现在,我们依然要强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等,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这些“盲目性”和“必然王国”正是需要我们通过创造性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开拓的领域。

要重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实践的社会大环境。创造性实践的最大特征是与以往的实践相比,它具有新颖性。新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被当成“异端”。邓小平曾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例谈到这一问题,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②另外,创造性实践也必然有犯错误的风险。“不犯错误的人从来没有”,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为下一次的成功摸索办法、积累经验。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容忍那些失败了创造性实践,并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没有创造性实践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既有问题就得不到突破和解决。只有继续开展创造性实践,探索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开创新天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