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应对措施

2014-09-15 23:50刘忠强
科学种养 2014年9期
关键词:播种量麦田微量元素

一、有机肥投入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积造有机肥的积极性大大下降,积肥数量减少。

1. 危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多数农民觉得有机肥的积肥、运输和施用用工多、体力劳动强度大,不如打工挣钱买化肥。致使麦田有机肥用量减少,土壤肥力难以提高、土壤板结、理化性状不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

2. 应对措施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含有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且还含有中微量元素。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增强小麦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倡发展家庭饲养业,鼓励农民群众大积大造有机肥。一般亩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千克,有机肥不足的可进行秸秆还田。

二、秸秆还田技术不配套

1. 危害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部分农户还未掌握好这项技术,秸秆还田时常常不增施氮肥,结果出现秸秆腐烂过程中吸收氮素与小麦生长吸收氮素争夺养分的矛盾,造成小麦出现黄苗、弱苗,有的田块不仅起不到增产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当季小麦产量下降。

2. 应对措施

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调节碳氮比,以利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加快秸秆腐熟。一般每亩增施尿素5~10千克或碳酸氢铵15~30千克,若秸秆还田较晚、粉碎效果不好,要适当增加氮肥用量。

三、大量盲目施用化肥

1. 危害

很多农民群众受“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巧管不如多上粪”等观念影响,造成了大量盲目施肥的不良局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把每亩地增加几十元的化肥投入不当回事,造成化肥用量逐年增加,总以为多施化肥就能提高产量。其实不然,长期大量地盲目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破坏土壤结构,而且还会造成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和营养比例失调。过量施用化肥常常造成小麦无效分蘖过多,后期麦苗拥挤、通风透光不良、茎秆细弱,引起倒伏。不仅不能提高产量,反而还会造成产量水平下降。

2. 应对措施

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并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实行配方施肥。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使地力不断培肥、产量不断提高。一是应用配方肥,以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配方肥每亩40~50千克做基肥。二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施肥数量。一般亩产300~400千克的中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0~12千克、磷(P2O5)4~6千克、钾(K2O)4~6千克,全部的磷、钾肥和60%氮肥做底肥;亩产400~500千克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千克、磷(P2O5)6~7千克、钾(K2O)5~6千克,全部的磷、钾肥和50%氮肥做底肥;亩产500~600千克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千克、磷(P2O5)7~8千克、钾(K2O)6~8千克,全部的磷、钾肥和50%~40%氮肥做底肥,翌春再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

四、中高产田春季追肥过早

1. 危害

部分中高产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进行追肥,此时正是小麦春季分蘖和基部节间伸长的关键时期,追肥过早,不仅造成基部节间拉长,而且无效分蘖增加过多、麦田群体过大、茎秆细弱。生长中后期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白粉病等病害加重。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应对措施

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对于中高产田应将追肥时间后移,将追肥时间由返青至起身期,推迟到起身至拔节期。一般中产田在起身期追施,追肥数量应占氮肥总量的40%;高产田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追施,追肥数量应占氮肥总量的50%;超高产田应在拔节期追施,追肥数量应占氮肥总量的50%~60%。对于土壤瘠薄干旱低产田,不宜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可在返青期进行追肥。

五、忽略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1. 危害

微量元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少微量元素会影响小麦生长,严重的造成减产。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消耗也相对增加,不少地方土壤出现缺乏微量元素现象,特别是不施用有机肥或施用量不足的麦田,表现更为明显。

2. 应对措施

补施微肥。在缺锌、缺硼的地区可每亩底施硫酸锌1千克、硼砂0.5千克。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是当前小麦施肥中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特别是有机肥施用不足的麦田。

六、土壤耕层变浅

1. 危害

随着旋耕犁的推广应用,耕作层逐渐变浅,土壤耕作深度由过去的20~25厘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5厘米。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会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和伸展,小麦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减少,抗旱、抗寒、抗倒能力下降,易遭受冬季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危害,后期易倒伏。

2. 应对措施

大力推广土地深耕深翻技术,先用大犁深耕,再用旋耕犁浅旋。耕作层不能一次加深过多,要逐年加深,以免耕作层生土过多,影响小麦和下季作物的生长。一般以每年加深3~5厘米为宜。

七、播种量过大

1. 危害

农民群众仍然存在着“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错误观念。害怕播种量少了,麦苗稀、穗子少,因而盲目加大播种量,在适期播种的范围内,每亩播种量高达15~20千克甚至更多。造成冬前麦苗拥挤,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个体生长细弱,特别是冬前气温高的年份,麦苗徒长,甚至在拔节、越冬时死苗。有的麦田即使越冬时不死苗,但年后麦苗也不旺不壮,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密度过大,茎秆细弱,通风透光不良,病害重,易倒伏,不利于小麦高产。

2. 应对措施

大力推广精播和半精播技术,在小麦生产上要根据播种时期、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播种量。在播种适期内,播种量一般为每亩8~10千克,播种适期过后每晚播1天,播种量可增加0.25~0.5千克,但晚播麦田最大播种量不能超过22.5千克。

八、农药拌种随拌随播

1. 危害

部分农户在地头用农药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后随即播种,导致黏在种子上的农药很快被土壤吸附,种子吸收很少,防病治虫的效果差,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2. 应对措施

播种时要提前拌种,拌种后堆闷1小时,待种子将农药充分吸收后再进行播种。用种衣剂包衣时要提前1天以上(以确保药剂在种子外围形成药膜),并须晾干后才能播种。

九、田间管理粗放

1. 危害

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等,他们不仅劳动能力差,而且接受新知识能力慢,主要靠多年的经验从事小麦生产,生产先进技术推广落实难度大,农业科学技术到位率低。造成大量盲目施用化肥,技术措施不规范,密度难以控制,病虫草害加重,后期易倒伏等,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2. 应对措施

加强对农村现有生产者、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搞好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培植,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鼓励青壮年新型农民成为种粮大户,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

作者简介:刘忠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科技成果奖一项、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两项、县科技进步奖六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和作品四百余件。联系地址: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邮编:253400。

猜你喜欢
播种量麦田微量元素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解析中微量元素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ORS-ICP-MS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多种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