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朝 张羽歌
(1: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8; 2: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6000)
在我国翻译教学的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翻译教学就是外语教学,外语人才就是翻译人才.诚然,懂外语的人确实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专业翻译能力.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不同语种之间沟通,而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因此,语言技巧的掌握对翻译人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几十年来,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但真正优秀的翻译人才却十分缺乏.虽然我国的外语专业一直将翻译课作为必修主干课,公共外语也将翻译作为四、六级的必考题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的翻译教学已逐渐满足不了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翻译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12年,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9所.由此可见,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建成,但这并不代表翻译人才培养已走上专业化道路.在翻译教学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在我国外语专业领域存在着对翻译教学观念混淆的现象.第一,“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掌握一门外语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在我国,“翻译教学”也经常被当成“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这种观念是主观且不科学的.“外语教学”针对广大外语学习者,旨在训练语言技能,如词法、句法等语言知识,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使其能够娴熟地使用该门语言进行沟通、教学等活动;“翻译教学”侧重口笔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强调专业术语、翻译技巧及专业知识等内容,同时,“翻译教学”对学生母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外语教学”无法满足“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对“外语教学”而言,“翻译”更多是一种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手段,而不是训练目的.因此,“翻译教学”虽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却不能为“外语教学”所取代,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第二,“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关系.1981年,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首次提出“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这一对术语并加以区分.他认为,“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翻译能力,“教学翻译”则是“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用来检查学生的语言能力[2].目前,很多学者对该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一部分学者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互不相容的,如穆雷(1999).也有学者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互补关系,可以共同用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3].笔者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虽非势不两立,但其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却是大相径庭的.“翻译教学”针对翻译人才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口笔译实践能力.“教学翻译”则主要是以“翻译”为形式,训练及考察外语及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其考查标准远低于翻译专业的要求.显而易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自上世纪80年代翻译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教学体系的完善,我国翻译教学成果颇丰.以我国 6 家在翻译领域颇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为例(详见表1),自1980年1月至2013年9月,共刊登356篇以“翻译教学”为核心词的学术文章,可见翻译教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表1 翻译领域部分权威的学术期刊翻译教学成果(1980-2013.9)
图1 翻译领域部分权威的学术期刊翻译教学研究方向(1980-2013.9)
笔者试着将这些文章进行大体上的分类,发现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书籍评述及观后感、翻译者能力研究、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翻译界学术会议和翻译测试等方面(图1).在研究这些学术成果的同时,不难发现,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仍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在356篇文章中,仅有120篇文章在图表中有所显示,其余文章由于研究方向过于分散而无法被归类,如:翻译意识、翻译培训、翻译工具、翻译语料库等.
可见,虽然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成果数量多、涉猎范围广,但缺乏深度.数量最多的是书评类文章,而关于学科建设的文章仅12篇.同时,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无论作为学科还是技能都需要与其它领域进行跨文化合作,因此翻译教学的跨学科研究十分重要.换言之,仅通两门语言的学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然而,关于跨学科翻译教学研究的文章仅存2篇.就研究方法而言,绝大多数文章属于综述性文章,极少数为实证研究.翻译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所以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翻译教学学术研究领域既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也缺少具体的实证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翻译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常为教师先传授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然后讲解教材上的例句、例文,对名家译文进行简单赏析,最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并在下堂课给出标准译文并附简单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存在很多弊端.第一,该教学模式明显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严重依赖教师、依赖教材,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其创新能力、探索能力都受到制约,很难在翻译水平上达到质的提高;第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且多数翻译教师不能对学生作业进行详细批改,这导致学生忽略课后作业与练习,有些甚至抄袭答案,草草了事.如此一来,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翻译技巧得不到及时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也会停滞不前;第三,单一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忽略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口译实践.教师讲解的例文及课后作业多数为笔译实践,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练习的机会寥寥无几,故学生逐渐忽略了课后实践,并容易把翻译学习局限在试卷上,而不是翻译实践中.
针对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我国翻译教学应走“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路线,以求培养更高端的翻译人才.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4].自此,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相继实施.
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指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翻译人才[5].目前,面对优秀翻译人才紧缺的现状,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现状,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应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针对外语系及外国语学院的翻译方向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不是翻译专业出身,因此,可以采用“外语+翻译专业知识”以及“外语+翻译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增强此类学生的翻译专业知识以及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翻译实践,将外语专业知识与翻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针对翻译系及外国语学院的翻译本科生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对于这一类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能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巧同某一或某几个非英语专业结合在一起,完成所谓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此类人才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翻译人才.在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各高校外语系或外语学院要积极与地方经济结合,为学生拓展翻译实践渠道.翻译实践不仅包含着课上和课下的翻译练习,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将翻译的实践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的联系;高校也可以选派志愿者为各种外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另外,校企签订翻译合作协议,组建学生翻译团队,为企业提供志愿翻译服务.学校为学生翻译团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聘请合作企业的专职翻译担任校外导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合格翻译人才.
由于我国翻译专业刚刚设立不久,因此一切建设尚在探索中.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是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它不仅可以提高未来翻译人才的整体水平,更可以解决外语专业就业的难题.纵观翻译教学领域趋势,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是翻译专业的首选之路.虽然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经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定会为翻译专业打通一条光明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陶友兰.翻译目的论关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3.
[2] 薄振杰,李庆和.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80.
[3] 罗选民,徐莉娜.语义“匹配”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86.
[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