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0)
我国延迟退休问题研究综述与评析
李 婷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0)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延迟退休似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是否应该延迟退休,何时进行延迟退休以及如何推行延迟退休,学者们都各执一词,争议不断。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13年的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学术型文献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分析进行定量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政策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延迟退休;文献分析;SPSS分析
随着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延迟退休成为各国学者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数达13.39亿,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改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比2000年第五次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我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和1.92个百分点。[1]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富先老”的现实必将加剧养老金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并对尚不健全的退休保障制度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挑战,集中表现在退休制度的改革需求上。
建国至今,我国先后对退休制度进行了六次调整,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实施范围不断调整,但总地来说变动不大(于海艳,2011)[2]。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于延迟退休的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总地来说范围小,且对象仅限于高级专家及公务员。相关的政策包括:《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2)、《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3)和《关于高级专家退(离)有关问题的通知》(1983)、《关于县(处)级女干部退(离)休年龄问题的通知》(1992)。2010年上海市颁布《关于本市企业各类柔性延退延退办理申领基本养老手续的试行意见》,又一次将延迟退休推上了舆论高潮。
本研究从文献分析视角入手,遴选近十年我国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相关文献,了解我国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筛选
本文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输入主题词“延长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和“提高退休年龄”,选取2003年到2013年作为时间节点,共输出528篇文章,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99篇,剔除报道、论坛、采访等类型文献217篇,用于本文研究的学术论文共计230篇,具体情况如见图1。
学界对延迟退休问题的关注从2009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但是对于延迟退休问题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这说明我国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相关论题的学术研究。
图1:文献数量统计
(二)编码分类
笔者阅读并分析230篇学术论文,将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然后录入SPSS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文章的年份(D1)。本文选取2003年到2013年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编码。
(2)文章是否属于核心期刊(1)(D2)。本文把文章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类,试图寻找文章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与核心期刊的关系。
(3)文章的研究方法(D3)。笔者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经验总结以及个案研究,并进行编码。
(4)文章的研究内容与角度(D4)。延迟退休问题既是当今社会老龄化大背景下出现的现实问题,又是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就业等息息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对延迟退休的问题不能简单定位,而是需要进行科学地全方位分析。本文通过对往年文献中的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梳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问题对策研究(主要是对延迟退休问题的综合性分析)、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国家间的延迟退休政策)、经济计算(主要是指养老金的测算)、国外延迟退休政策研究、社会养老保险角度、人力资源角度、制度设计角度、女性延迟退休、弹性退休政策或柔性退休政策分析、劳动者权益角度、延退与就业关系角度、问卷调查研究。
(5)文章的理论依据(D5)。延迟退休年龄的文章所用理论并不集中,主要包括生命周期理论,灰色系统、队列分析,概率模型、结构方程,凯恩斯失业理论,代际公平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OLG模型、PLT-M模型,财富模型等理论,并对它们进行编码。
(6)文章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D6)。文章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分为三类情况:支持、反对、未表明态度或客观陈述。
(7)如果支持,其理由是什么(D7-D20)。阅读文献中出现的支持的理由或者依据,笔者将其进行总结归纳,共有14条,并对其一一编码(即将每一条设两个选项:未选择和选择,因为往往支持的理由有多项而非一项),具体内容见表1。
(8)如果反对,其理由是什么(D21-D32)。阅读文献中出现的支持的理由或者依据,笔者将其进行总结归纳,共有12条,并对其一一编码(同上),具体内容见表1。
(9)关于延迟退休的建议(D33-D42)。笔者将针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编码,具体内容见表2。
表1:支持与反对延退的理由
表2: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建议
(一)核心与非核心期刊对延迟退休态度的差异
SPSS数据分析的频数分析表明,在230篇文献中,核心期刊只占32%,而非核心期刊则占68%,这说明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文献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根据对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与该文献对延迟退休问题的态度的相关性检验(见表3),得到其相关性系数为0.074。这表明,是否为核心期刊与文章对延退的态度的相关性系数0.074>0.05,二者不具有相关性。
笔者通过比较核心与非核心期刊在对延迟退休的态度的频率(如图2)发现,不管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对于延迟退休持支持态度的文章占了大部分,核心期刊的支持率为58.9%,非核心期刊的支持率为63.1%。而持反对意见的文章核心期刊仅为2.7%,非核心期刊为7%。
(二)文献的研究方法
表3:对延迟退休的态度与核心期刊的相关性
图2:核心与非核心期刊在延退态度上的差异
1.定性研究是当前学界对延迟退休问题研究的主流方法。如表4所示,目前对延迟退休的研究大多数采用定性研究,占比高达84.35%,而定量类文章仅占15.65%。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大都采用了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其中仅有三篇分别利用了OLG模型、PLT-M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2.定量研究开始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利用SPSS对230篇文献进行汇总,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本文分析出2003年到2013年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性,如表5所示: 不同年份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t=-3.074,Sig(双侧)=0.03, P<0.05,拒绝虚无假设,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不同的年份在文献的研究方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定量研究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可通过图3来显示。
表4:文献的研究方法
图3:定量研究方法变化示意图
本文发现定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数量最多。传统的定性分析由于缺乏数据的支持,作者通常通过经验或者理论分析问题,缺乏说服力。而定量研究往往能得到有针对性的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等也更有说服力。虽然在趋势上定量研究近几年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总量上较定性研究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研究内容与角度
在研究内容上,如表6所示,对策型的综合类研究占比最高,达到46.5%。这一类文章作者主要是对延迟退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没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其他较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把握学者关注的焦点。
1.个人所得养老金测算
这类的文章仅次于综合类研究,占比达到了10.9%,学者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延迟退休年龄对于人们的个人利益所得的影响。其中,丁仁船、张薇(2006)通过研究退休年龄与社会养老金的定量关系,得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法定退休年龄使个人养老金收支盈亏及领取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并导致高龄退休人员相对贫困化。经计量,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导致这些不良结果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年龄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差异还不是很大,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水平性别差异主要来自社会保障政策,其次是工资的性别差异,最后才是退休年龄作用[3];王宇熹等(2010)利用社会保险精算理论和上海养老保险统计数据,从上海“城保”微观角度对人口导入、延迟退休和发展经济三种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改革政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可以缩小养老基金赤字,但长期内并不能缩短基金扭亏为盈的时间[4]。SPSS统计数据表明,在以养老金测算为主体内容的这类文章中,40%的学者对延迟退休持支持态度,60%的学者做了客观的计算而没有表明态度。
表5:独立样本检验
表6:文献研究角度
2.女性延迟退休问题
考虑到女性身体条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家庭负担较重,为了照顾女性,过去的政策给予女性提前退休权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解放以及观念的转变,原来的“保护”变成了对妇女劳动权的一种损害,原来的“照顾”变成了对女性的歧视。在延迟退休提上政策议程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男女同龄退休问题。刘玮(2005)在对男女同龄退休的探讨中提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按照该公约的规定,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就业方面对妇女的歧视,以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相同的权利[5]。郭文臣,于冰(2006)用数学方法测算出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对女性退休后的养老金产生的实际影响,提出提高退休年龄对于女性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劳动工资,而且退休时可以得到较多的养老金,这两项数值相加,使退休年龄较晚的女职工能够终身享受到更多的收益[6]。董存田(2010)认为推迟女性退休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缓解二次就业带来的一人双岗现象,还可以减小社会养老压力。为抵消因女职工推迟退休占用的就业岗位,可选择缩短日劳动时间,或为女职工设立3-5年育儿假等方案[7]。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教授(2012)的《对男女同龄退休建议和提案的思考》一文,系统地梳理了1950年以来我国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相关行政法规,介绍了2005年以来全国妇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所进行的相关5项研究和结论,还披露了2004年以来全国两会代表关于“男女同龄退休”的提案和有关部门的回复[8]。刘明辉教授(2012)的《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一文认为,现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目的是“照顾女性”,手段却是“强制退休”,两者不能同时成立[9]。SPSS统计数据表明,在男女同龄退休问题上,提出先女后男、优先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学者占到60.9%。在以女性延迟退休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持支持态度的学者占到83.3%,持反对态度的只占4.2%,12.5%的学者持观望态度。
3.国外案例与比较分析
在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中,国外案例的研究以及对比分析国家间的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也占到了较大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延迟退休政策的改革上还不成熟,需要我们去“引进”国外的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和思路。汪建强(2007)探讨和分析了英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现实因素,提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养老金福利刚性发展的压力,适当地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应成为较可行的解决措施之一。对此我国应加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改革,努力完善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体系[10]。杨志超(2013)分析了北欧五国推进老年就业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和老年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提出以“小步渐进”为理念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以“利益诱导”为方向建立积极的养老金制度、以“公平有效”为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推进职业性的老年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老年劳动力的价值,为我国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出台提供依据[11]。李海明(2013)认为可考虑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修改时确立劳动合同因约定退休而终止的开放性制度,并确立约定退休年龄的合理标准,以求将来稳妥地实现全面的约定退休制[12]。邓先凤等(2013)通过对我国退休制度运行现状进行评述,分析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国外尤其是美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为鉴,论证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3]。
4.弹性退休制与柔性退休制度及其制度设计
弹性退休是指政府规定退休年龄区间,工作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觉自愿地在此年龄段选择合适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目前弹性退休已成为一种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社会波动也最小。当然,弹性退休的前提在于达到或接近法定退休标准,这个标准既可以是年龄,也可以是工龄。实行弹性退休关键是要找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平衡点,让更多的人在改革中获益[14]。本文发现在以弹性退休制和柔性退休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中,大多对为何实行弹性或柔性的退休制度以及它们优点作了阐述,而对于弹性退休的制度设计类文献仅有4篇。其中邵国栋、翟晓静(2007)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对中国的退休年龄规定进行评价,利用SWOT分析了不同国家间的退休制,并通过数学计算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延迟退休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10年,主要任务是抑制提前退休;第二阶段2010-2020年,将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以每两年增加1岁的方式逐渐延长至55岁;第三阶段2020-2045年,以每2年增加1岁的方式将女性劳动人口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15]。
5.其它角度
少数的文章分别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力资源、劳动者权益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延迟退休进行相关的研究。文太林等(2008)从优化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建议应从提高退休政策的灵活性,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促进养老保险的流动性等方面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6]。李海明(2013)详细阐释退休自愿及其限制的理论与实践,既具有塑造劳动合同法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又具有开发知识之功效。他认为不仅要分别规定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的要件、程序,而且要从高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角度完善立法,以保障其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17]。张文洁(2012)从人力资源角度阐述延迟退休年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延迟退休使得老员工居于管理岗位时间延长,下属年轻员工的升职空间小,企业“血液循环”过慢。另一方面,八零九零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主力,他们有更高的职业追求,而延迟退休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过程变长,易产生厌烦情绪,此外还要承受巨大的买房压力和中国“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养老负担等,人到中年的他们在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工作积极性降低[18]。
(四)文章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文章的理论基础进行统计,如表7所示,本文发现84.8%的文章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有理论基础的文章仅有15.2%,而且所用理论相对分散。
(五)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
所有的文献中对延迟退休持支持态度的共有144篇,占到总文献的64%,未明确态度的67篇,占到30.1%,而持反对态度的只有13篇,占5.9%。即使在未表明态度的文章中,大多数学者也并非强烈反对延退,而是建议缓行。这说明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延迟退休年龄,因此如何延迟退休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意见可谓涉及方方面面,但延迟退休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空账
在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文章中,有89篇(共144篇)认为延迟退休可以填补养老金空账,并减轻养老压力,而以不能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为由的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只有4篇。2012年12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1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22万亿元。累年递增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并不能抵消社会对于养老金未来支付压力的担忧。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员郭悦说,在自愿、有政策组合的前提下,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危机有积极作用。
2.延迟退休与人口老龄化、生命周期的延长
学者符齐华(2004)认为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势必会对社会保障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和冲击。首先老龄人口的增多,政府的财政支出必然会提高退休费用、增加退休职工福利方面的倾斜力度;其次,政府会相应地增加医疗、护理等设施和人员的配备,所以对退休年龄进行改革是明智之举[19]。有76篇文献提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并认为人口老龄化已经来临,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之生命周期的延长,延迟退休势在必行。其中有一篇持反对意见。周辉(2011)在深入分析我国延迟退休的限制性因素时提出,对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初生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我国目前的人口预期寿命大大低于美国。除此之外,虽然预期寿命在增加,但是能够健康生活的年数却没有相应增加。因此,推迟退休年龄的时机并未成熟[20]。但是,我们知道,单从生命周期延长这一方面不能决定延迟退休的必然性,毕竟延迟退休年龄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
在反对延迟退休的文章中,有62.5%的提到了延迟退休会影响就业。在持支持意见的文章中有18篇认为延迟退休对就业影响有限,还有49篇文章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在反对延迟退休的理由中,影响就业的因素占比最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延迟退休会影响就业,老年人延退势必会占据年轻人的岗位。唐钧(2011)认为,目前,中国每年都有新生劳动力2000万-2400万人,但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却只有1000万-1200万个。在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30% 是“自然更新”,即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会造成巨大就业压力[21]。但大多数文章缺乏实证依据。这些文章大多数采取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其中只有两篇为实证分析。雷辉,朱洪兴(2012)通过对延迟退休的就业效应分析,用1991到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作协整分析,并运用卢卡斯的期望理论得出延长退休年龄三年一岁的政策将不会对就业产生过多的影响[22]。吕志勇等(2012)从充分就业和劳动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了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关系的计量模型,在既定条件下,只要将相关数值代入模型加以试算,便可找到能使等式两边达到均衡的m值,即延迟的退休年龄的年限,此时b + m值即是处于均衡点上所对应的最佳退休年龄。这个最佳均衡点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具有激励与约束共容机制的新型退休制度的建立[23]。
本文主要利用SPSS为分析工具,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本文发现,延迟退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大多数学者对于延迟退休问题持支持的态度,且大都不提倡“一刀切”的延退方式。在文献质量上,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到一半,说明对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的文献采取了定性研究,这几年定量研究开始有上升的趋势,但相对还是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争论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延退与养老、延退与就业、延退与老龄化等方面。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一)注重和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受传统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且国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未能得到及时传播,使我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系统性学习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的调查研究还存在不足,庞大的样本数量以及技术上、条件上的限制导致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的分析不足,这也影响了学者的研究质量。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全面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能力,推动我国退休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表7:文章的理论依据
(二)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延迟退休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政策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问题,大多数文章要么综合性地进行问题对策研究,要么针对其中的一方面进行分析,缺乏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的匮乏,导致问题研究的系统性不强、科学性不强。现有研究缺乏系统的视角对延迟退休相关联的问题进行理顺,因而导致延迟退休争论的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支持方与反对方都无法说服对方,更无法说服民众。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支持延迟退休,但是大多数民众却持反对意见,一方面是我们的宣传不够,民众对于延迟退休的认识与学者们的研究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研究不足,未给出说服性的依据和具体的措施。
(三)重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重点性
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但也主要集中在延退与养老、延退与就业、延退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上,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且总体来说研究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目前,我国延迟退休问题已经提上政策议程,更多的研究不应该放在是不是该延迟退休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如何延迟退休、如何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让人们接受延迟退休、如何推进政策执行等这样的问题上。如前文所述,更多的学者对延迟退休的必要性以及限制性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中央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一方面是考虑到人们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学者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性别等领域,展开踏实的基础性和可行性研究。
(四)注重对国外经验的“扬弃”
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不乏国外的“前车之鉴”,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方面要综合分析我国与别国的不同,也要分析别国在延迟退休问题上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在之前的研究中,较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国外经验,对国外的延迟退休的方案设计、政策推行、退休年龄规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总结,但缺乏中国化的研究。国外的经验我们不能照搬,但可以“扬弃”,吸收不同国家的适合我国的方面,舍弃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的方面。在研究中,注重我国的实践调研,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适合我国的延迟退休制度。
注释:
(1) 本文所指核心期刊包括北大版及南大版(CSSCI)标准中的核心期刊要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08):511-512.
[2]于海艳.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3]丁仁船,张薇.退休年龄与社会养老金的定量关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01):63-68.
[4]王宇熹,汪泓,肖峻.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与政策选择:以上海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2):46-54.
[5]刘玮.对男女同龄退休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42-43.
[6]郭文臣,于冰.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对其养老金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2):81-84.
[7]董存田.对我国女职工退休年龄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4):35.
[8]孙晓梅.对男女同龄退休建议和提案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02):7-13.
[9]刘明辉.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02):14-20.
[10]汪建强.英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现实考虑与启示[J].中国市场,2007(35):112-113.
[11]杨志超.北欧老年就业政策对我国延迟退休制度的启示[J].学术界,2013(07):218-225.
[12]李海明.论退休自愿及其限制[J].中国法学,2013(04):110-121.
[13]邓先凤,董登新.中美延长退休年龄的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88-89.
[14]段培华,荐岿.发达国家退休制度博览与启示[J].群众,2012(10):87-88.
[15]邵国栋,朱小玉,刘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延迟退休年龄合理性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05):55-58.
[16]文太林,吴中宇.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及其完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06):87-91.
[17]李海明.论退休自愿及其限制[J].中国法学,2013(04):110-121.
[18]张文洁.基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中国外资,2012(16):270.
[19]符齐华.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利弊谈[J].中国保险,2004(11):29-31.
[20]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学术交流,2011(02):142-146.
[21]唐钧.延迟退休实行条件尚未成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03(012).
[22]雷辉,朱洪兴.我国延迟退休的效应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2(06):80-83.
[23]吕志勇,韩鑫,姜英霞.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2):45-51.
(编辑:李 磊)
2014-09-25
C913.6
B
2095-7238(2014)12-0039-08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