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腰椎棘间韧带退变MRI分型的可重复性

2014-09-13 07:20毛海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2期
关键词:棘突观察者节段

王 闯 王 策 方 昊 毛海英

(吉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棘突韧带复合体由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组成,其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物动力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病变或退变常加快临近节段的退变,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目前,国内关于老年人棘间韧带的影像学研究鲜有报道。MRI凭借其超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任意平面成像等特点已成为研究脊柱病变的重要手段。MRI正中矢状面能够清晰地显示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本文旨在利用Kappa检验评价老年棘间韧带退变MRI分型的可重复性。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因腰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腿部不适而就诊的老年病人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9.8岁。所选病例无腰椎手术史及脊柱侧弯。

1.2设备及成像参数 50例老年病人均行腰部MRI平扫,设备采用GE HDX system 1.5T 磁共振扫描机,标准8通道脊柱线圈,常规行矢状位SE T1WI、FSE T2WI、STIR-FSE T2WI及横轴位FSE T2WI,矢状位采用矩阵320×224,FOV 32,层数 11,层厚4 mm,采集次数 4。

1.3棘间韧带退变分型 依据棘间韧带放射学与组织病理学研究〔1~3〕并结合其退变的MRI信号特点,现将棘间韧带退变分为4型。Ⅰ型:T1WI、T2WI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Ⅱ型: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Ⅲ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Ⅳ型:T1WI、T2WI等或低信号伴棘突骨质增生/棘突骨髓信号变化/棘突间间隔变窄。利用正中矢状位T1WI、T2WI评估L2~3、L3~4、L4~5、L5~S1节段棘间韧带退行性变。

1.4影像学评价 由3名骨科医师(A、B、C)独立对50例MRI图像(共200节段)进行评价,分别对棘间韧带退变进行分型。1 w后3名医师对MRI图像再次评价分型。A、B、C分别从事临床骨科3年、7年、9年。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每位医师下棘间韧带不同类型退变所占比例。利用Kappa统计量来评估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k=0~0.2一致性很差,k=0.21~0.4一致性较差,k=0.41~0.6一致性一般,k=0.61~0.8一致性较好,k=0.81~1.0一致性极佳。

2 结 果

2.1不同观察者对棘间韧带分型诊断比较 Ⅰ型共85~101节段(42.5%~50.5%),Ⅱ型共76~92(38%~46%)节段,Ⅲ型共6~11(3%~5.5%)节段,Ⅳ共14~18(3%~5.5%)节段。见表1。

2.2观察者内一致性与观察者间一致性 观察者内一致性k=0.840~0.901。200节段中观察者内完全一致的节段181~188(90.5%~94%)。观察者间一致性k=0.726~0.818,低于观察者内一致性。200节段中观察者间完全一致的节段167~178(83.5%~89%)。见表2。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棘间韧带退变MRI分型的分歧分布,见表3。

表1 不同观察者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的诊断〔n(%)〕

表2 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的一致性

表3 观察者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分歧分布〔n(%)〕

3 讨 论

棘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结构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病变是导致腰背部疼痛的重要因素〔4,5〕。近年来,棘间韧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尚无MRI关于棘突间韧带的报道〔3~6〕。本文MRI对腰椎棘间韧带退变的分型系统是参照Fujiwara等〔3〕提出的分型并依据棘间韧带解剖学、组织学及放射学相关的研究进行修正优化而形成。该分型系统是根据在正中矢状位T1WI、T2WI图像上棘间韧带信号变化及形态特点进行的。着重分析了MRI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系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分型不一致的分布。

目前,关于棘间韧带退变这一连续发生发展的过程尚无明确描述,但棘间韧带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变化是相关的〔2〕。MRI凭借其优异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棘间韧带的主要病理变化。Fujiwara等〔3〕认为棘间韧带在T1WI、T2WI图像均呈低信号代表退变的早期阶段,与本文中Ⅰ型相一致。Ⅱ型退变在T1WI、T2WI中均呈高信号,代表了棘间韧带的脂肪变性。Ⅲ型退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这种影像学表现与细胞的大量增殖、血管的侵犯相关,也有人认为其可能是滑囊炎。Ⅳ型退变代表了棘间韧带严重的退变,表现为棘突骨质增生、棘突间间隙变窄、棘突骨髓信号改变、棘突间韧带T1WI、T2WI均呈低信号,病理学上可发现大量纤维化和软骨化生。

本研究中棘间韧带的退变以I型与II型为主。Fujiwara等〔3〕的研究中约2/3的棘突间韧带表现同样符合本文中的Ⅰ型、Ⅱ型。Ⅲ型信号与棘突间滑囊炎表现相似,约占6%~11%。Ⅳ型代表了退变的晚期,所占比例较小。

棘间韧带退变的MRI分型系统的所有观察者内一致性极佳,观察者间一致性稍低,但k值仍属于较好或极佳范围。A、B、C观察者内k值0.860~0.901变化不大,说明临床经验对观察者内的一致性影响不显著。当分型不一致包括Ⅳ型时,不一致发生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识别棘突间间距变窄、棘突骨髓信号变化较分辨其他三型信号变化更容易些。棘间韧带退变分型不一致在Ⅰ型与Ⅱ型之间发生率高于较其他分型。这可能是因为Ⅰ型、Ⅱ型所占比例较高,导致了分型不一致发生率的升高。另外,在区分Ⅰ型、Ⅱ型的信号特征存在一定困难,也就是在鉴别等信号与高信号存在分歧。这就要求更高的组织对比与可量化的信号强度。

同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没有获得研究对象的病理学结果,因此无法与MRI信号进行对比研究,但本文是建立在先前的放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的。其次,由于是回顾性分析无法明确临床症状与棘突间韧带退变分型之间的确切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腰椎棘间韧带退变的MRI分型系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为临床进一步研究腰椎棘间韧带退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评价标准。

4 参考文献

1Maes R,Morrison WB,Parker L,etal.Lumbar interspinous bursitis (Baastrup disease) in a symptomatic population: preval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pine,2008;33(7):E211-5.

2Sartoris DJ,Resnick D,Tyson R,etal.Age-related alterations in the vertebral spinous processes and intervening soft tissue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AJR,1985;145(5):1025-30.

3Fujiwara A,Tamai K,An HS,etal.The interspinous ligament of the lumbar spine.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J〕.Spine,2000;25(3):358-63.

4王志刚,韩鹏飞,赵 胜.棘间韧带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0):440.

5Lamer TJ,Tiede JM,Fenton DS.Fluoroscopically-guided injections to treat 'kissing spine' disease〔J〕.Pain Physician,2008;11(4):549-54.

6杜俊杰,罗卓荆,李新奎,等.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减压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7):546-8.

猜你喜欢
棘突观察者节段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搓腰
——壮肾
“你看不见我”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