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小丽
【关键词】情境教学 驱动点
深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20-02
数学鲜明的抽象性,需要依靠理性思维来建立知识联系,达成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容易偏重理性,忽略对学生主体的关注,难以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而情境数学为这种沟通搭建了一道桥梁。如何将数学还原为生活中的问题,打破感性和理性之门,使学生的学习呈现轻松和愉悦,这就需要找准情境驱动点,在富于情境化的学习模式下,推动学生深入数学思维之中,获得深刻的理解。
一、建构冲突,激活认知需求
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积极探索的脚手架。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动态的生活原型,与生活链接,建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某教师这样创设情境:“猜想一下,要想把正方体展开,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学生有猜4条或5条或8条等,但以4条和8条居多,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此时,很多学生都想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但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再次创设情境: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热情再度被激发,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找到答案:①在图形的四周标出数,两两合并,剪开了7条棱;②先算出没有剪开的,再从总数减去就可以了;③从展开图中找到合并的即可。
那么到底剪开的是哪几条棱呢?学生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得到结论:上面剪开3条,再剪开4条高。事实是怎样的?此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剪开一个正方体进行验证,学生逐步看到正方体的展开过程,并一步步验证猜想,实现了思维的提升和飞跃。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从生活问题入手,找准了学生思维的驱动点,并以有效的情境驱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对正方体的理解:呈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应用正方体的棱的条数,发现“边数”与“棱数”之间的规律。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个“剪开”和“展开”的数学情境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立足经验,生成动态资源
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恰好是他们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驱动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课堂的动态生成,有效地沟通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那么3只小猴一共能分得多少?然后进行了变化设置,展开了三次情境作为驱动点:①如果将桃子的个数变为8个,3只小猴一共能分得多少?②如果将桃子的个数变为12个,3只小猴一共能分得多少?③如果将桃子的个数变为更多呢?通过三次变化让学生感受到:①总数变了,但平均分的份数和要取的份数不变,仍然是;②一旦改变了猴子的数量,就是改变了平均分的份数;③平均分的份数不变,但要取的份数有变化,分数也会变化。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驱动的辨析中调动以往的经验积累,并根据之前的分数活动经验,建构起了分数的意义,能够直观感受到分数变化与总数及份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清晰、立体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动态操作,凸显思维价值
情境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情境的内核,在情境的推动中,数学的抽象本质将得到感性的呈现,而学生认为的那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通过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得到感性的认识,使课堂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就需要教师找准情境驱动点,进行有效的动态操作,凸显数学思维价值。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中的规律》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你能用几根小棒摆出4个相同的正方形吗?学生立刻摆出了四种(如下图)。
教师提问:“这几种摆法有什么不同?都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①、②、④摆的都是正方形,但所用的根数却不一样。教师又提问:“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按照第一种摆法,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如果按照第二种摆法,摆N个五边形需要几根小棒呢?摆N个a边形呢?”
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展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因为有公共边,那么摆N个正方形就增加了(N-1)条公共边,摆N个正方形需要【4N-(N-1)】根小棒;假设摆第一个正方形是3根小棒,那么摆N个正方形就需要(3N+1)根小棒。
通过以上情境的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对公共边的探究、运用假设法讨论探究等三个层次的动态探究过程,对图形的规律有了全面、立体的思考,能够从公共边这个角度深入探索第二种摆法所蕴含的数学规律所在。
总之,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找准情境驱动点,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积累、活动经验与数学的抽象性有效融合,破解抽象数学的枯燥乏味。在这样的情境驱动下,学生的认知需求将会被充分激活,学习中将会还原数学的生活本源,生成精彩的动态资源,释放数学课堂的感性之美。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