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译教材

2014-09-12 10:53李智
求知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口译教材发展

李智

摘 要:口译的飞速发展客观上对从事口译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这一喜人现象的背后有诸多的条件支撑,比如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先进口译配套硬件设施的配备等。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但又攸关全局的因素还得继续加以重视,比如探讨激烈的口译教材问题,现今市场上纷繁的口译教程、资格证考试教辅让学习者在购买时莫衷一是,也让口译教学人员在选择时有些许顾虑。笔者在此想就市面上已有的教材,对比浅谈其优缺点以及对其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口译;教材;发展

一、引言

最近,在各大高校设置翻译专业、笔译口译考试就是目前第四次“翻译高潮”的最好例证。近年来,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加强和发展,对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习者希望从事这一职业。因此,对译员培训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迫在眉睫。2000年,国家教委将口译定为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选用不同的口译教材,影响到口译学习者的收获还关系到口译教学的未来发展,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口译教材现状

目前国内的应口译和口译研究教材很多, 这是一喜人的现象。口译研究不断深入,让具有我国特色的口译理论不断完善。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辑出版了“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50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进版原著“国外翻译研究丛书”29种,湖北教育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中华翻译研究丛书”13种,另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机构近些年也分别编辑出版了若干部有关理论和教学研究的专注、论文集或教材。(刘和平,2005)据不完全统计,杨自俭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出版的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已经达到268种(鲍刚,2005)在我校图书馆搜索,9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应用型口译教材就有: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考试《口译教程》(梅德明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1996 年第1 版、2000年第2版) ;《商务英语口译教程》(夏天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实用英汉口译技巧》(朱佩芬编著,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5 年第1 版);《实用英语高级口译教程》(邬姝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等。近年来针对翻译资格证考试的教材和辅导练习更是很多,如由江晓梅、杨元刚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翻译教材系列,《英汉(汉英)交替传译教程》;由卢敏主编,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辅导丛书《英语三级(二级)口译考试真题精选》;仲伟合、刘绍龙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导教程《英语口译实务》《英语口译综合能力》(二级、三级)等。这些口译教材既是口译研究的成果,又对培养和训练口译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以口译实践分专题训练为主,另一类以口译技巧讲解为主,其中又以前一类占多数。前一类是以课文练习为基础,以专题划分课文,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口译的能力。“这种教材的编写特点是:①每课的标题均以专题命名,如经济与国际贸易、民族与文化、国际关系、科技等。②教材中通常夹杂着口译特点和口译技巧训练方法的介绍。③教材中大都配备了参考答案和练习讲评,但基本上是局限于语言知识,特别是语言转换知识方面, 如某个词的译法、词组的搭配、句法特点、一词多译等,而比较缺乏口译技巧技能方面的训练指导。”(陈菁,1999)后一类口译教材则以传授口译技能为中心任务。课文专题的选择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定,并从属于这一教学目标的。笔者粗略翻看了目前国内已出版的口译教材,《实用英汉口译技巧》(朱佩芬编著,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5 年第1 版) 和《英汉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潘能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等采用这一类编写方法。技能策略与训练内容, 孰先孰后,孰轻孰重是两类教材的根本区别。

三、因独特而重要

口译课之所以称之为技能课,主要因为它对特殊技巧要求:快速记录、对非标准音的适应、数字的翻译等。口译由于其特殊性——时间紧迫和译员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口译工作人员需要依赖口译“工作语言”(鲍刚,2005:41)等特点,使得口译过程成为一个有限脑力资源下的多任务处理过程,给译员的脑力体力负荷带来严峻挑战。它不仅需要译前准备;口译中的听辨与理解;原语储存与笔记;双语互译及程序等特殊需要反复联系以提高的环节,还需要对口译工作人员对所处时代新形势的清楚了解。笔者认为现今只停留于语言层面的口译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笔者另外的几点想法:①教材的编写更多地融入新任务、新特点,并提高教材的再版频率,不断更新,体现当下信息时代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需求。②进一步密切关注最新的翻译实务,如在科技、金融、法律、旅游等方面的最新出炉的东西。③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兼顾笔译能力与听说口译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认为笔译比口译简单,笔者认为白纸黑字留下自己笔迹的笔译才是难点之所在。④重视逻辑思维,提高母语水平。口译中需要快速有效的逻辑推理,“思维也不是仅仅以语言为依托的,它需要认知知识的参与,凭借各种相关知识对信息做出恰如其分的阐释。”(刘和平,2001:序)而这种储存在我们脑中的“各种相关知识”就是我们平时积累的重头戏。

四、发展与建议

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编写统一的“大众”口译教材有没有这个意义的讨论还在继续,而且相对激烈。一方面有人认为统一的口译教材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口译教学有重大意义,统一的教材可以帮助落实教学大纲对口译的要求。可以集中一批专家的力量,编出一本有分量的好的口译教材将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这只是针对的全国范围内的在校的全日制学生或进修的在职人员的意义,因为他们有师徒般的教学模式和很好很先进的学习设备,可以随堂练习、指点、纠错。有学者也呼吁应当引入配套的包含现场口译内容的DCD、VCD, 把多媒体视听材料引到教材中去。并且让学生配套拥有,把口译课程教学多媒体化规范起来,当然这种多媒体教材要不断更新体现时代性。早在1998 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讨会上,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冯建中副教授就分析了新的口译教材统一编写的现实可能性,指出编写一本高质量的口译统编教材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就如同导游资格证教程一样,应考人员得先在大范围上必考一些导游基本知识以外,还需进一步细化自己要工作的范围,学习地方化的导游知识和技能,在口译这块除了应当编撰一本全国范围的高水平的英语专业口译统编教材,还需要一本具有地域色彩“特色”的教材。地域性强的“特色”教材对于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某个地区尤其具有意义。因为这里的“特色”教程不仅包含有蕴含本地风俗习惯的特色语言、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本地人文地理风向标。比如,笔者认为就省而言在四川地区,应编撰本省的口译教程。更细化一点,该教材中应对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平原城市、山区县市中特有的代表性语言加以特注与详解。同在一个城市的大学可以考虑合作共同编写一本包含地方化口译需要的风景名胜、主要企业、特色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等内容的地方口译教材。当然,这种地域性强的“特色”教材只能是全国统编教材的补充,它的目的是增加课程教学的后期实用性,直白点就是急需者之所需,增强实践性。

endprint

关于纯粹师徒制与仿真口译现场。“口笔译必须有实证的科学研究才能摆脱纯粹师徒制的技术范畴, 在学术界稳占一席之地。” (穆雷,1999)很长时间以来, 在以内容为中心(content oriented) 口笔译课堂中,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提高翻译能力。而教师的任务则是结合学生练习,对两种工作语言的转换情况或主题背景知识进行讲评,区分好与不好的译法,结合介绍一些翻译知识和技巧。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评之后,再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的是练习—讲评—再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解决的是‘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这时的学习者就类似于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学徒,坐在师傅的旁边,通过观察、模仿、被矫正、最后被认为合格这一程序而将技术学到手。”(方勇,2006)入学考试的首要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测验, 诊断考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是通过口试与面试, 考察考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这一点杨承淑教授也在《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一书中特列“口译硕士生入学考试”一章进行表述。(杨承淑,2005:128—139)选拔出的口译学习者需要一本很好的口译教材,而口译教材与现实关系密切, 因此内容容易过时; 汉译英口译教材往往需要编者对原材料作较大加工; 适合英译汉口译使用的原文录音很难找到。汉译英和英译汉口译应有不同的教材, 应注意口译的难点和特点, 训练技巧与提高语言并重, 尊重语言学习的重复、循序渐进等规律, 解决好内容多、需要大量实践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兼顾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成都师范学院编著使用的《实用英语口译教程》,总的来说,本教材应归于上述归纳的第一类教材,以专题划分课文。相比于其他此类口译教材,增加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习语口译等技巧性的讲解,还增加了一些特殊专题,如西藏问题、中国人权、游览北京、中国国防等,同时也去掉了一些专题。附录里的常用国名(地区名)、常用缩略语、常用国际机构名称英汉对照很实用。但是在课堂教学这块,笔者调查了解在口译笔记上,教师的演示与评论相对缺乏。我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比、纠错,并没有把内容的缺失很好地看待,而只是作为简单的遗忘这一理由笑笑处之,而且笔记没有实现意义同语言之间的分离,逻辑模糊。口译课程的讲授由有声教材、口译范例、相关词汇、误译分析、对译技巧、口译技巧、口译习题、作答分析几单元构成。其中有声教材“以信息的紧密程度排序,尽量采取常见的题材,并拟设适切的言谈场景与方式”。(杨承淑,2005:40)关于口译教材的反馈问题,笔者建议在这块多下工夫通过逻辑论证和对调研数据的定量分析来收集建议。另外一点,数字口译这块儿在很多口译教材上大都没有凸显。笔者认为它既重要又浅易,只要掌握好要领加上勤加练习,口译数字的准确性会很高。如果把代表口译最高水平的会议同传比作高楼大厦,那么数字口译就是这高楼大厦的基底。口译的内容虽然仅是数字,但透过数字的是重要的逻辑思维。即是我们如何把母语逻辑思维在短时间内转换为译入语逻辑思维。而就要领来说,每个人又有自己的译法。各类口译教材在多数情况下没把数字口译列为其中的一部分。笔者还建议把数字口译列为每本基础性口译教材必不可少一单元。这样各教材编著者们在编撰这一单元时结合本地区和自身经验提出较好译法,汇集各家意见为大流。

五、结语

穆雷教授称口译为“方兴未艾的事业”,在我国,它的确年轻,正因为这种年轻而生机勃勃,也正因为年轻探索艰巨。正如引言所述,选用不同的口译教材,影响到口译学习者的收获还关系到口译教学的未来发展,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笔者浅谈了口译教材的重要性,粗浅对比了现今市面上的教材,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不管是提笔之前,还是落笔之后,都对口译学习充满无限动力,对优秀口译员充满向往。改革就是动力,发展就是使命。当然现有的教材已经接近完善,但秉着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目标,口译教材与时代同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陈 菁.口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教材的编写——兼评介《新编英语口译教程》[J].外语界,1999(4).

[3]方 勇.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设置和教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2).

[4]刘和平.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穆 雷.口译教学——方兴未艾的事业[J].中国科技翻译,1999(2).

[6]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简介:李 智(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译教材发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