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4-09-12 10:51卢美俊
求知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机械设计自动化

卢美俊

摘 要: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机械逐渐代替人力进行有规律机械化生产,现代的机械自动化和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相比: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刍议。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方向

1.机械化生产的特点

机械自动化: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现在的机械自动化都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生产时间,保障装备制造业能持久性发展为目标。机械自动化是将机械制造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融合产生出的一种新兴技术。只有将两种技术恰当的融合应用,才能更快更好的创造经济效应,体现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价值。虽然我国已经在机械自动化和机械制造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追求技术卓越性是不能停止的。

2.我国机械设计制造现状

世界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从而全面提高生产率,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特别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了使之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党和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政策。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1)制造业的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管理实行的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是以直接行政性管理、强制指令性管理为手段,以单一所有制下的企业即国有企业为对象,以条块分割为特征,将企业按规模和产品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它在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

(2)生产组织结构。目前,中国的生产组织结构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传统国有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

(3)企业管理素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保证基础日常工作外,积极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4)技术黑洞。现在许多机械生产厂家都打着“进口”的旗号,国有企业生产的器械核心部件大多都是从国外或是港澳台地区引进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的生产部门对国外的生产技术依赖性太高,再加上近几年来有许多国外媒体指责中国的制造业“抄袭”了他们国家的技术,这不仅让国民更加坚信了国外的生产技术好,而且还在国际平台上暴露了中国工业化的虚弱性。

(5)生产环境。企业生产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其生产水平,目前我国机械化生产设备较陈旧,工艺较落后。在这种环境下,工人的工作热情也较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恶性循环。

3.我国机械设计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改进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摒弃传统管理体制中不好地方,并在企业中添加新鲜血液,让管理体制和时代发展接轨。第二,生产组织结构是企业中最复杂也是改进过程中最麻烦的一个点,它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将大众的需要摆在企业生产的首位,有了市场,企业才能发展下去。第三,提高国内的生产技术,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控制对外进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第四,改善生产环境,对于一些老旧工作效率地的器械进行舍弃,提高设备的质量,对于认真工作的工人实行嘉奖制度,对于工作效率低于正常水平的工人进行惩罚制度,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

4.结束语

在机械自动化制造及其在应用方面,我国离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我国应当抓住“低投入”“低能耗”“高质量”“高产量”这四个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宗旨,以“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改善方向来提高机械自动化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1]刁文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J].硅谷,2013(7):1—3.

[2]丁军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J].电源技术应用,2014(2):224.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机械设计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探究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
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机械设计中减震降噪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