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泓力
摘 要:我国古代的陶瓷教育经历了由家庭式教育模式到师徒传承教育模式的嬗变过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和世界陶瓷业的发展,如何选择一种新型的陶瓷教育模式是实现中国陶瓷业的传承和转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学院式陶瓷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对我国近代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过程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进行陶瓷教育改革、促进我国陶瓷业转型有所启示。
关键词:陶瓷教育;家庭式教育模式;师徒传承教育模式;学院式陶瓷教育模式
一、传统陶瓷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在我国,陶瓷业是最为古老的手工业生产之一,优秀的陶瓷业是手工业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造了我国陶瓷业的奇迹。这些陶瓷业的手工业者不仅是陶瓷发展的推动者,也是陶瓷教育的传承人。分析我国古代陶瓷教育的模式,主要是家庭式教育和师徒传授的教育模式。
(1)家庭式教育模式:家庭式教育模式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手工坊生产的一种传授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模式相适应。因此,在古代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陶瓷教育方式之一。其优势表现为技术在传承方面,长辈能将毕生掌握的技术、技巧、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而在长期的家庭手工坊生产环境下,后辈耳濡目染,能很好地继承及发扬家族的独特技艺,从而推动家族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即这种教育模式所传授的范围较为狭窄,只是单纯的继承,而一旦遭遇变故,技艺可能从此失传,这对于陶瓷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2)师徒传承教育模式: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匠役制度的逐渐瓦解,人身限制变得放松,家庭式陶瓷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陶瓷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陶瓷教育开始超越家庭的限制范围,形成了另一种教育模式——师徒传承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血缘关系进行传承的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师徒传承教育模式是一种业缘和地缘的陶瓷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陶瓷教育的范围,有利于促进陶瓷教育和陶瓷业的发展。不过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为突出的是与家庭式陶瓷教育模式相比,师徒之间的传承可能有所保留。因此,在进行教育传承时,一些师傅可能更多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艺,徒弟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摸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陶瓷技艺的传承速度,不利于陶瓷教育的发展。
这两种陶瓷教育模式均对我国陶瓷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这两种陶瓷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陶瓷业的发展,这也是导致我国陶瓷业逐渐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陶瓷教育和陶瓷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受陋习的影响。以景德镇为例,近千年的陶瓷业发展过程,使景德镇形成了比较严格的行业规矩和制度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行业帮会(按照不同地域和行业所形成的帮会)。这一现象的存在,从某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陶瓷业的有序发展,但无法避免地存在一些陋习,不利于陶瓷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第二,墨守成规,不愿进行改革。尤其到了近代,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人们表现出保守、盲目排外的现象,忽视西方先进的陶瓷技术,一味遵循传统的思想观念,而不愿意进行改革。
二、近代陶瓷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陶瓷教育模式已不适应陶瓷业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改革陶瓷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96年,张之洞上奏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想法,这成为我国近代陶瓷教育改革的开端,陶瓷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第一所职业陶瓷教育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则开启了近代中国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模式。熊希龄等有识之士聘请了国内外富有经验的陶瓷技师作为教员,其中最为杰出的陶瓷教育代表就是张浩。这些教员对学生进行现代陶瓷技艺的教育,这在我国陶瓷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代陶瓷业学校的创办,为中国引进了新型的教育模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陶瓷教育模式,使我国的陶瓷业得以与世界接轨,这些努力终将促进我国陶瓷业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最终将更有利于陶瓷业的发展。
三、结语
近代学院教育模式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但也遭到传统力量的抵制。因此,在看到我国陶瓷教育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应承认传统陶瓷教育的优越性,若能结合两者的优点,对促进我国陶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