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好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最近笔者走进大山,走近这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群体。
绣面部落
通往独龙族村寨的公路是在高黎贡山的崇山峻岭中开凿而成的简易公路,没有任何路牌标识,司机完全靠驾驶经验和随机应变。许多路段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悬崖峭壁。大多路段如又窄又软的纤弱绸带悬飘在峭壁间,还一个急弯紧接着一个急弯,一段陡坡紧接着一段陡坡。贡独简易公路全程九十多公里,从我们上车处开始计算,到独龙江顶多七十公里,我们搭乘的汽车竟行驶了近十个小时,直到黄昏时分,才终于提心吊胆地到达独龙江乡孔当村,一直紧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走近独龙族部落,发现这里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脸上有刺青习俗,我感到十分惊奇。后经打听,才知道独龙族的纹面习俗古已有之,在《新唐书》中称其为“纹面濮”,《南诏野史》称其为“绣面部落”,至清末民初记载更多,在《云南北界勘察记》中记载:独龙江上游一带“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入皮肉成黑色,洗之不去。”独龙江下游一带“女子纹面,只鼻尖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滇缅北段未定界境内之现状》中记载:“女子……满脸皆以刺小孔,涂以黑色,使成花纹以为美观。否则必然人所笑耳。”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 关于独龙族纹面的解释,民间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一是独龙族为防止异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女为奴而纹面;二是纹面习俗与该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关,独龙族认为人的亡魂“阿细”最终会变成各色的蝴蝶飞向人间而自灭,这种古老的意识意念反映到纹面上,即把整个脸纹划成似张开双翅的蝴蝶。
在独龙族聚居村——小查腊,记者见到了今年84岁的木文新老人,村里人叫她阿比年黛,即年黛奶奶的意思。村里的23户独龙族都是从独龙江迁居至此,他们隐居高山之上,与外面的世界基本隔绝,因为山高路险,外界也没有人来打扰他们贫穷而平静的生活。阿比年黛只会说独龙语,与其交流需要她外孙女李文芳的翻译。
木文新15岁纹面,家里六个姐妹就她一个人纹面,而纹面也是她自愿的,“我们民族内部的小伙子并没有觉得纹面是丑陋的,一样能获得小伙子的爱情。”这个84岁的老人有过一生难忘的爱情,“年轻时最快乐的事是在节日里穿上漂亮的衣服去看剽牛,然后跳舞和唱歌,寻找自己喜欢的小伙子。但我和我丈夫是在劳动的时候认识的,他很喜欢我唱的歌。他去世后,我时常唱我们民族的歌来怀念他。”木文新说完突然害羞地捂住脸笑起来,然后看着远处的大山,唱了一首独龙族的情歌,虽不懂其中的内容,但我能听得出其中深沉的思念和忧伤。对于已跟随了自己近70年的脸上的靛青色蝴蝶图案,木文新从未为此后悔过,但她也不希望后辈们纹面了。“她们有她们的生活,她们将按照我们民族的习惯继续自己的生活。”
爱美的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是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上衣,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下穿短裤。
独龙族的佩饰也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子出门则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
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环境的艰苦泯灭不了独龙人的爱美之心,他们的服装虽然十分简朴,但仍十分注意身上的装饰。独龙族男女都喜欢佩带饰物,他们双耳坠着耳环,或是双环相扣,或单环垂肩,也有的人仅以竹筒穿在耳垂上。在脖子上戴项链也是男女的共同爱好,大多数为料珠串,而且认为越多越好,故有的人颈上挂着十多串珠串。独龙人的发式也很有特色。过去男子头发长长之后,使用锋利的刀齐齐地截去,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齐耳,酷似一顶帽子,如今只有老年男子才剃这样的发式了。一些老年妇女,仍把自己的头发剃成“乌齐恩”式,即把周围的头发剪光,只在头顶中央留一绍一掌宽的头发,披到额眉。
神秘的剽牛活动
“怒哇德噜拉姆”为独龙语,“怒哇”指“剽牛”,“德噜”含有“召集全体氏族成员聚会”之意,“拉姆”为“舞”,全句意为“剽牛召集全体氏族成员聚会舞”,简称为“剽牛舞”。
独龙族“剽牛祭天”,多由某个较富有的人户,以个人的名义召集和组织全村寨的族人,以及远居各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他所举行的“剽牛祭天”仪式。主人首先向族人传出剽牛的日期,向远地的亲朋发出邀请的木刻信息。活动前一夜,主人家准备好所需的食物、水酒,恭请巫师和寨中有威望的男性长者,来为家人祝福、祈祷、驱邪、撵鬼、祭祖。来者先用歌声颂扬主人的美德,预祝其家人前程灿烂幸福,祈求神灵使氏族通过剽牛兴旺发达。
翌日,便举行剽牛活动,有四项程序:第一,“开门仪”(独龙语“阿旧霸嘎达”)。由巫师和族中长者主持,他们手握长刀,在巫师的祈祷咒语中,围火塘跳“刀舞”。第二,“开门仪”完毕,主人便开门宣布进行“新朗德甲”,意为“插木桩仪”。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长八、九尺、直径一尺三左右的方形拴牛木桩,四面由巫师用火炭画上一连串的“×”符号,以作为“驱邪求福”的吉祥标志。尔后,由两名男子扛起木桩,在众人“护送”下,跳起“来回走舞”向剽牛场奔去。到剽牛场后,众人继续狂舞,巫师和部分男性成员则在舞圈中挖坑、插木桩,巫师边往木桩上倒水酒边祈祷,以求木桩牢固和剽牛顺利。第三,“牵牛绕房仪”(怒哇克目等克里)。主人先把放在山里的牛“恭请”到家门口,再由女主人(无女主人者,亦可请直系亲戚的女性成员)亲自动手给牛打扮:在牛背上披一块崭新的五彩花纹毯子,在牛角上挂五颜六色的珠子项链。意为让牺牲的牛漂漂亮亮、光彩地走向天庭。扮好后由两男子前牵后赶,围着主人的房屋绕走数圈,绕房的圈数因各村习俗不同而异,有绕三圈、七圈,或根据主人家人口数绕圈的,也有的以主人性别而定。如属于以母系家族为主的人家,绕房数目为九圈,以父系家庭为主的人家绕七圈等。参加集会的人一般都站在房屋前的场子旁观看,与主人家有血缘关系的族人和巫师则站在门口的台阶上,向绕到门前的牛撤五谷杂粮种子和喷水酒。一些女性成员还要陪着女主人伤心落泪,表示与牛告别和感激牛牺牲自己换取家人幸福长寿之情谊。绕房结束后,众人跟着牛到剽牛场。
最后一个仪式是剽牛。这时,全体族人及朋友,敲铓围圈舞蹈,巫师边喝酒边念道:“今天我们欢乐地跳,今天我们高兴地唱,愿同族好友像我们一样幸福,愿子孙后代像我们一样长寿;我们的幸福像星星一样繁多,我们的后代像森林一样茂盛;我们跳舞是为了欢乐,我们唱歌是为了长寿;我们不愿看到悲痛的容颜,我们不愿见到伤心的泪水;幸福和长寿与我们共存,泪水和悲哀与我们永别;富有的主人功德无边,慷慨的主人年寿无限;酒杯盛满了您的骄傲,牛头闪耀着您的荣誉;全族的老少与您共欢,四方的朋友与您共庆;全寨的族人跳起来,四方的朋友唱起来……”在众人狂舞的同时,女主人走进圈内,揭去牛身上的装饰,伤心地与牛道别:“不是奶奶们要伤害你,不是爷爷们要杀害你;是你糟踏了园边的青草,是你偷吃了地中的禾苗;奶奶们要用你的生命,换来家人的年寿;爷爷们要用你的灵魂,招来族人的福禄;当你升到天庭时,传颂家人的功与德;当你飞到天界时,保佑族人无灾难;牛魂、牛魂不要记仇,吃饱闭眼升上天……。”巫师在女主人退出舞圈后,左手拿酒杯,右手拿标枪,跳着“剽牛司”舞来到舞圈中,围着牛边舞边念:你能?还是我能?你能,我就刺不倒你,刺到的是坚硬的石块,刺到的是剽牛司的耻辱;你强?还是我强?我强,我就能刺倒你,刺到的是如棉花的心脏,刺到的是剽牛司的光荣……巫师在舞动中,希望标枪刺到牛体时,能遇到“如棉花般柔软”的吉兆,而不是遇到“如顽石般坚强”的凶兆。待他看准时机后,便将标枪猛然刺向牛体的心脏部位,直把牛刺倒在地为止。这时,在剽牛时退后观望的众人又围圈敲铓起舞。部分男性成员砍树枝,铺垫在牛身下,开始剖皮解肉,在砍下牛头时,巫师背牛头,带领众人跳入寨中以炫耀荣誉,而后又跳回剽牛场。这时,凡来参加集会的人都可以领到一份绿叶包好的牛肉,男女老少人人平等,剽牛主人家亦如此。他们将剩下的肚、肠、头、蹄用锅煮,供给狂欢的人享用,唯有牛角则作为主人家的财产悬挂在室内,以其作为自己的富有、勤劳、慷慨的标志。在独龙江,外人只要看到各家牛角悬挂的多少,便可知各家的生活状况了。
村寨里的低矮房屋也全都是木屋,看上去时代已很久远,可能也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火塘,长年累月烟熏火燎,不仅黑乎乎的已看不出木料本色,而且全都十分破旧,东倒西斜,仿佛见证着独龙族从原始氏族部落演进至今的历史沧桑岁月。
(责编:高雨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