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

2014-09-12 21:38铁铮
绿色中国·B 2014年2期
关键词:京津冀造林植被

铁铮

2月26日的京城,已经饱受持续一周的雾霾之苦。就在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从此,京津冀一体化成了最热的话题之一。

习总书记提出的七点要求中的第五条,直接和生态环境相关。他说,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态环境本为一体。却因为行政区划,在许多方面各行其事。如今党中央发出了动员令,京津冀地区迅速行动,拉开了全面一体化的帷幕。

行动最快的,当属房地产的开发商们。借着政治副中心的概念,五证不全的楼盘房价眼瞅着攀升,一些地方也从各自的立场上谋划未来。

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的北京林业大学,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来,北林大连续召开了3个开放式的研讨会,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校外有关人士聚集在一起,就如何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有价值的观点。

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这是专家学者们经过深入研讨形成的共识。

专家们建议,要重点研究京津冀环境容量承载力,划定生态红线;深入研究京津冀自然保护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着力研究京津冀植被空间格局,恢复森林景观;全面研究京津冀湿地资源,构筑湿地保障体系;加快研究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和机制,实现绿色发展。要合理利用生态空间,构筑防护体系,保护京津冀1亿多人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环境资源,把生态文明落实到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教授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空间的规划要先行。不能一说城镇化就是盖房子。城镇化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要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调整经济方式、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京津冀一体化中,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因建设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统筹考虑植被空间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水问题的解决。在认识上要高度统一。生态问题没有边界。生态空间要留白,要有自然地生长。要尊重科学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余新晓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科学指导下进行,摒弃单纯的任务观点,不搞政绩工程。北京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生态空间规划需要进行科学的修改。水资源是一大约束,是核心问题。在生态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以水确定生态建设规模、布局,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水生态问题不能就本区域而解决,必须从更大区域考虑。水问题解决要与流域相一致,纳入海河流域,做全流域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土流失的顶层规划。要在流域尺度上保持统一、协调,进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保护。要确定生态安全红线。以水定产、定林。

京津冀是水量、水质复合性缺水的典型区域。王玉杰教授说,要重视解决林水矛盾。树立科学的态度。搞绿化不能盲目种乔木,要有必要的科学评估。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不断减少,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要适度,应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使其变成产水区。要强调全集水区的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大规模的生态移民不现实,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应作为重中之重。建议尽快开展前期预研究,制定水生态安全规划,按专业领域、小流域、河道治理,确定工程和方案。

李俊清教授指出,要科学规划乔灌草科学搭配的植被结构配置,重视植被建设质量。他建议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厘清不同植被的配置。水资源匮乏区的植被建设应有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判断。集水区的管理是核心,要以草灌疏林地带为主,以发挥产水和水源涵养的作用。自然地带性决定必须以水定林,在植树造林中的树种选择、造林密度等要考虑水的因素,不能简单地把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要科学地调整植被结构。

专家们认为,京津冀地区的植被多为人工林,以工程造林、项目驱动为主,缺少顶层设计和空间布局,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恰当和不明确的空间布局,导致了盲目开发、盲目保护,甚至盲目造林。比如:不计成本的困难立地造林、石质山地造林、爆破造林。他们认为,荒地不全是宜林地。防护林建设也不简单地等同于种乔木林。要乔灌草荒有机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要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的水资源分配和调配,建设以水为纽带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体系不健全令专家们担忧。北京有20个自然保护区,但只有1.64万平方公里,河北面积是北京面积的10倍,可保护区只有29个。北京湿地面积只有历史上五分之一,而且现存湿地水质、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雷光春教授、刘俊国教授等呼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尽快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专家们建议,积极构筑京津冀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格局。要全面考虑太行山——燕山、京津冀北平原和渤海,在京津冀北大区域内,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合理进行植被布局,生态规划,加快森林生态圈建设;在燕山、太行山区大面积采取飞、封、造相结合的形式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在坝上高原地区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网,提高林网化标准,增强对农区、牧区的保护能力;加大首都周围绿化,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主要城市周围绿化等大型造林工程建设,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格局;顶层设计,宏观布局,以北京为核心,形成高效、合理的京津冀植被空间布局。要结合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的规模和布局形态,对环首都县合理确定开发边界,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建立生态缓冲区。

北林大的专家们近年来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完成了相关研究,主要有京津冀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京津冀地区候鸟迁徙停歇地保护研究、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与目标体系研究、北京市种质资源调查、密云水库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评估研究、湖泊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研究、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野生植物编目与调查研究、极小种群研究等。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赵文芝参加了专家们的座谈。她指出,政协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反映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修改、项目调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后要组织力量就有关项目进行广泛的调研、开展专业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造林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基于NDVI的鹤壁市植被覆盖动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