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平
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首先高中教育规模世界最大,其次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问题也非常突出,其中之一就是优质高中都以应试能力的训练为追求,优质高中教育普遍同质化,高中教育缺乏特色和活力。为了满足国家对多种人才的需求,中国高中教育应当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态势。可以有以就业准备的职业技术高中,有培养具有创造力人才的学术性高中,还可以有艺术、体育、农业等不同特色的高中。其中学术性普通高中主要负责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术性人才奠定基础,将具有学术品质的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自身的教育使命。
那么怎样才具备了学术品质呢?学术品质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基于这些特征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应该聚焦哪些方面呢?
一、学术品质分析
1.有学术品质的人,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学术品质的人,应该对开展学术学习和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和意愿,有宽容、忍耐和坚强的意志等能够适应学术活动的心理状态。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意志坚定,有宽容精神的人,也证明这些心理品质是学术品质的必备基础。所以在学术性高中课程资源建设中隐性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情感、人力资源等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其次,具有学术品质的人应该能够独立的开展学术研究,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能力。这要求他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手段,最主要的是有正确的认识路线,坚持求真的方法和原则。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所有的能力都必须在活动培养,也只能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开展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术品质的必须途径。实践活动就成为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中重要的落脚点。最后,具有学术品质的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和理想,把人类进步、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主动的提出研究课题,并有持续的研究动力。所以环境氛围和意识价值观等的课程资源开发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2.有学术品质的人,应有良好的学习技能
学术性人才还要有以下一些特点,除了有大量的记诵式知识外,还有大量的缄默知识,他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后形成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研究,产生属于自己的积极看法,有质疑的精神。所以宽松自由的学习和思考氛围的营造就显得特别重要,自由学术性氛围营造是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又一个不同于普通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地方。简言之学术是自由的,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交流性和国际化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要关注和保证的。
3.有学术品质的人,能关注时代的发展
学术性普通高中将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自身的教育使命,是基于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所以时代性就成为我们必须铭记的地方。为此,学术性高中应当具有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文明形态。 所以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要关注时代生活,关注国际化的教育要素,关注最新科技前沿进展,关注信息网络资源,才能使学生获得高水平学术研究所需的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思维方式。
了解了学术性品质的基本内容和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以后,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内容和重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探讨一下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二、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立足学校特色,以多元化、可选择性为标准进行学术性高中课程建设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因历史背景的差异,每个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尤其是区域中的优质学校。比如我们学校江苏省震泽中学依托震泽清末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历史资源,开展天文为龙头的特色教育,并形成传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天文工作者。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的天文特色, 创建了5大课程体系供全体学生选择: 遵守国家课程标准的标准课程体系、适应国际教育需要的国际课程体系(AP班)、自主学习的“天文探究” 课程体系、实践研究的中学天文观测课程体系、社会学习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形成“本校的课程” 系统: 包括全部国家必修课程、上百个模块的国家选修课程、自主开发的天文拓展课程、跨学科主题性微课程等。
2.以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为核心,挖掘学术性课程资源
学术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必然涉及基本的学术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我们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学校以学科教研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式审核研究性教和学的落实。第一种方式途径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校可以构建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科组以落实该课程进而持续开发相关学术性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大力利用校外资源,联系南京大学天文系,建立专业的天文研究课题组,锁定、跟踪相关天文课题开展持续研究性学习, 除了组建校内的天文台和天文课题组外,还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活动,最终将学科前沿观察、校内外学术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与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种途径要让学生自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以个性化方式获取知识、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和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思考所得,又可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这就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学习就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检验。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视角。总之,联系实践的学习是学术性学习的核心特征之一。带着一份在实践中求证的目的,怀着关注社会民生的责任感,力求将主观思想融合于客观实践,才能扎根于学科理论。基于这一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加以配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术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
3.以学术性校园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学术性隐性课程资源endprint
学术性高中的课程资源开发,要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也就是学术性研究环境和方法的创设。比如我校兴办《放飞的翅膀》、《禹迹》等刊物, 举办“专家讲座”、 “校友论坛” 等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 把对学术的崇尚逐步熔铸为学校文化的内核。同时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实验、野外调查等学术性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通过严谨、大胆的实践研究,学生逐步产生了实验与勇于求证的思想与行为,再辅之以教师的包容和学术鼓励,他们渐渐就产生了学术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建设学术性校园文化和环境其意义是深刻的,那就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认同和走向学术。
4.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开发学术性校本课程
在建设课程资源时,要从适用范围广和满足专业要求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中教育是为大学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是一种基础教育,而非精英的专才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规律原理的理解,目的为大部分学生未来进一步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这是高中所处的教育阶段和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学术性高中又不同于一般普通高中,其培养的学生大多进入著名的高等院校,未来从事学术性研究可能性很高,其进行学术研究的意愿也比较强。更进一步讲学术性高中的学生主观上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未来立志于学术的志向更明确和坚定,为此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未来的发展考虑,所以适当的专业性就是必须的了。具体来讲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要涵盖本学科课程的最基础的内容,能够为不同专业的师生所用,能够被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学生理解,为其他学科课程学习和开发所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设置专门模块来呈现这部分基础的工具知识,或者设立专门的环节来进行强师生间的沟通,或不同专业间师生的交流,以巩固课程基础知识;另外,课程资源整合还应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每一模块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着学科培养目标来组织建立,在同一课程资源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模块,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学习,说白了就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上手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满足兴趣浓厚的学生持续深入的开展专业探索。例如,像我校《谈天说地》校本课程是学校编写的“天文系列校本课程”中地理学科方面的课程,其中的基础模块主要是对学生普及有关天体、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等基础天文知识,但针对地理学科,又专业性的探讨了天体、天文对地球气候演变、地球水体和地球地质地貌等演变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同一课程资源经过基础性和专业性整合,即可以适用于相近专业,并且符合不同专业需求,同时打开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
5.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中开展教学,挖掘学术性教师课程资源
教师的“学术性”是学术性高中建设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术性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让教师们“以研究学术的态度和方式”开展工作。主要做法有两点,第一用“问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并不具备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对课题的选题论证和课题方案的制订都会觉得有困难,而且也难有太多时间投入到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去,此时就可以以自己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持续的聚焦于某一点,以“问题研究”开始,应该说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问题研究”不仅能较快地看到研究的成果,而且能直接应用这些成果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地强化了个人搞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断地积累成果和经验,使我们的教师逐步地进入到较高的学术研究境界之中去,进而带领学生也参加到持续的研究活动中去。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本身就成为学术性课程资源。第二大力开展教师“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带动学术氛围。一个仅仅满足于“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教学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永远只能当一个好的“教书匠”,他还不具备一个“学术性教师”的条件。通过教师课题研究,可以聚集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培养教研骨干,浓厚学校的科研氛围。像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骨干教师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的“选题”一定要切合中学教学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生活问题,师生共同以课题的形式,结成研究团体,开展学术性活动。最终形成学术的老师,学术的氛围,学术的学校。
6.建立学术性研究交流的平台,来建设管理学术性课程资源
学术研究是需要进行交流的,学术交流既是一种经验介绍、成果分享,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碰撞,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启迪与探讨,所以交流也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本校学术性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如我校开辟的“教师科研论坛”,不光请进来还走出去,与校内外的各类教师和专家进行学术研究,是教师学术交流的最佳平台和机制。同时,我们还要特别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尤其是海量的网络资源,其次要搭建自己的信息化学术性课程资源管理平台,比如数据化的课程资源库,开放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网站。比如我校的“消庵天文”专题网站,和学校“育英网站”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数据库。
总之学术性课程资源建设实行对外交流,不能闭门造车,要及时了解外面的变化和学术进展。积极参加国内外兄弟学校的研究活动、大型学术会议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对外交流对象和交流的平台。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校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