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定位与软实力提升研究

2014-09-12 09:02陈然
中国名城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

陈然

摘要:全球“文化核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国家或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以江苏文化自觉为研究逻辑起点,论述了“文化力”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时代必然性,从全球和地方的双重视角总结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厘清江苏地域代表性文化要素的类型特征,并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标定位。最后,从文化区位、文化传承、地点精神和文化资本等方面提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此为江苏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觉;江苏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本再造

Abstract:As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cultural core",cultural soft power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content between countries or cities. This paper took Jiangsu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d the era necessity of transition from "culture" to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summed up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a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larified type traits of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e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improving Jiangsu cultural soft power. At las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guidanc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from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place spirit and cultural capital.

Key words:  cultural consciousness;the culture of Jiangsu;cultural soft power reconstruction;cultural capit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7-11(7)

人们越来越强烈认识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将超越政治和经济成为国家、地域和城市间竞争的最有力武器。”[1]全球新文化价值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动力也正在转型为以智慧、创意、知识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正如美国学者托尼·米尔所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竞争中“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2]已然到来,这一趋势的最大价值表现就是“文化的垄断性”和“文化竞争的无边界性”,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都已经被嵌入到这张全球性的“文化网络结构”之中。为了能够成为文化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一场以国家或城市为主体的“文化自觉”运动已悄然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需要从省域层面对自身的文化建设进行重新审视,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力量。

1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文化转向”: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经历一次“硬实力”向“软实力”的变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他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力量”[3]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国家可以通过战略和政策有效使用的战略资源和实际能力,主要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组成,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已经把文化因素组合到了综合国力之中。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遭遇了大国博弈的新挑战,甚至出现了“美国衰落论”等“唱衰论”,但是美国却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着巨大的领先优势,如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电影生产和电视节目生产,美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纷纷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如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将“创意产业”列为国家重要政策,日本更是在1996年颁布实施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

2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软实力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区域模式总结

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发展模式的竞争。[4](P.67)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怎么看待和推动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它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通过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全球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从而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国际坐标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在研究文化软实力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概括为四类。

2.1大众文化和全球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这一模式首先强调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更加注重宣扬人性化精神。其次是利用辐射全球的资本网络和信息网络,通过一大批跨国文化企业输出大量文化产品覆盖各国市场,在全球产生广泛的文化辐射力。以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例,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在入选世界500强的10家文化企业中,美国拥有了其中的7家。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美国文化产业规模占到全球的41%,超过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文化产业规模的总和[4](P.73)。然而,美国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呢?或者说美国业已形成的全球化运作模式是依据一个什么前提呢?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创新的价值,奥巴马在2009年和2011年连续推出《国家创新战略》,提出了五大发展计划:无线宽带计划、专利审批改革计划、教育改革计划、清洁能源计划和创业计划,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持续更新的核心动力。

2.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文化首位城市营造模式,以英国为代表

英国曾经是老牌的工业国家和世界工业中心,经过近20年的转型,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创意城市”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并开创了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伦敦早在2003年就提出把“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作为城市的文化战略目标,同时利用城市本身的人才、语言、文化、金融和商务服务的优势,吸引并留住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同时重视伦敦作为英国“文化首位”城市的功能作用,围绕伦敦形成了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如伦敦的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到了全国的40%,集中了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和70%的影视活动。因此,伦敦成为了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和国际设计之都。

endprint

2.3优势文化全产业链与全球文化形象推广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依据“文化立国”战略,将其具有核心优势的动漫文化作为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的优先选项,并形成创意制作、代理销售、影视播放和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模式。与此同时,日本又将动漫文化的精神和人文价值渗透到对外文化宣传。正如《软实力大国》作者渡边康所说的:“日本正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和经济泡沫的日本,在面对国际形象不佳和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困局时,力图通过在全球推广日本的文化,来重新确立日本在全球及地区的主导地位。如日本外务省将哆啦A梦确立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大使”,日本国土交通省将Hello Kitty任命为日本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亲善大使”,正是通过这种多元、深度的文化整合提升,大大增强了日本在全球和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2.4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文化韩流”品牌模式,以韩国为代表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设计韩国”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是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尤其是注重将韩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当中,并通过游戏、影视、时装、饮食文化等形成“韩流”,从而树立在亚洲及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如2005年韩国游戏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3亿美元,占据世界游戏市场的5.3%,并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5]其次是注重“文化韩流”的品牌塑造,一曲《江南style》更是席卷全球,在欧美各国形成了新一股“文化韩流”,在美国拿下告示榜第二名,是五十年来亚洲歌手的第一次。韩式美容、韩式服饰、韩国戏剧等衍生流行文化更是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横扫全球,其中韩剧在中东地区甚至创造了超过50%的收视率。

3江苏区域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提升:地点精神重构与文化资本再造

3.1江苏文化要素厘定:传统文化的择优性选择

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类型,这是研究与分析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基本前提。从文化地理学上看,江苏处在中国海洋文化圈和大陆文化圈的交汇地带,呈现出典型的交融性、互补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特征。但是,这种宏观文化类型的总结是模糊的,我们无法准确把脉江苏文化的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因此需要对江苏区域文化进行再梳理和类型化分析,优选出具有强可识别性和地域代表性的江苏文化符号要素。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曾向全球征集“江苏符号”,组委会最终评选了20个代表江苏文化形象的符号元素,它们是吴歌、江南丝竹、民国建筑、总统府、中山陵、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茉莉花》、明故宫、大报恩寺、南京金箔、苏州评弹、苏州古城、桃花坞年画、《二泉映月》、华西村、蓝印花布、扬州漆器、扬州评话和东海水晶。这些符号元素集中分布在历史建筑、文化曲艺、民俗工艺等器物文化层面,没有涉及江苏文化符号的精神和行为的元素,体现出人们对于区域文化符号理解的片面性,同时也是对精神和行为文化的忽视,而一个区域性文化只有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打造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文化系统。因此,为了构筑典型意义上的江苏文化系统,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视角来对江苏文化进行目标定位和价值重塑。

3.2江苏文化定位的多维视角:从全球视角到本土价值

江苏省文化发展定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江苏省文化资本的凝聚、增值的过程。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角度来看,江苏省文化软实力定位既需要站在全球文化价值链的高端,又要从本土传统文化价值中寻找“基因”。为了明确江苏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向,需要从文化空间、文化产业、文化特色、文化精神和文化形象等角度来进行定位的。

3.2.1文化空间定位:确定在全国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地位

文化空间定位是对江苏的区域文化地位及文化空间势力范围的界定。空间层面上的定位既有地方性和区域性,也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如上海的定位是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物流中心和制成品输出、国外产品输入枢纽,就包含了典型的区域性空间定位。处在南北交汇处的江苏省,也可以采用这一地理文化定位方式。从地理空间上看,江苏位于中国大陆沿海中心和长江下游地区,可以定位为“中国南北文化交融之地”、“中国首善文化之省”、“中国文化软实力第一强省”、“中国长江文化荟萃之地”等。从内部空间结构来看,江苏省又表现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典型意义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江苏的文化定位还必须从这种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元素中找出唯一性和强可识别性的文化符号,以此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文化形象。苏北地区的文化主要表现出北方文化形态,包括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淮安为代表的运河文化等;苏中地区主要是以淮扬文化为主;苏南地区则是江南文化、长江文化、名城文化和儒商文化的集大成地区。综合这三个区域的文化特征,江苏省也可以定位为“江南文化首属之地”、“长江流域主要的长江文化中心”、“运河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等。

3.2.2文化产业定位:介入全球文化价值链高端与产业分工

文化产业定位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目标定位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抓手。因此,必须要站在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确定江苏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环节位置,要在充分考虑苏北、苏中和苏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文化产业类别进行优选,依次确定主导文化产业、辅助文化产业和潜力文化产业。具体来说,确定江苏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其一,立足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高起点定位。目前江苏省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91个,排在全国省份第3位。但是数量优势并不能代表质量优势,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比较,江苏省的文化产业还表现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性、高附加值和文化品牌溢价率不足的问题。因此,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准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的位置,然后采取直接高端价值介入。其二,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再定位。如苏州、无锡和常州可以发挥太湖文化和吴文化的共同优势,挖掘吴文化的精致和江南文化特质,确立环太湖地区的太湖山水、旅游度假、休闲健身等文化产业品牌。其三,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形成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如南京云锦、宜兴紫砂、苏州刺绣、扬州漆器、南京金箔、无锡泥人等地域文化元素是江苏省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其四,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实行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目前,江苏省域范围内不同的城市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产业,如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时尚设计、文化休闲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3.2.3特色文化定位:江苏地方精神重构与文化符号凝练

美国学者H·Lgamham在《维护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明确阐明了构成地域识别性的关键性要素:形体环境特征、可观察的活动、含义和象征等特色文化意象。[6]特色犹如一个人的个性,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江苏就像一个没有个性和文化魅力的人。但是什么样的江苏才能称得上有特色、有文化呢?可以代表江苏文化特色的“文化因子”有很多,包括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楚汉文化和儒商文化等,江苏地点精神的打造过程就是优选、挖掘和提升这些特色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江南文化、水文化和楚汉文化等三种文化要素更具有江苏文化的代表性、唯一性和强可识别性。因此,可以将这三种文化进行重点推广,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江苏地方文化精神。首先,要充分利用苏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塑造“江南文化”的概念意象,打造中国“江南文化首属体验之地”;其次,要充分利用江苏境内的长江文化、京杭大运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等浓浓的“水文化”,打造中国“土”字形立体水文化空间景观和文化产业;第三,要充分挖掘徐州、宿迁的“楚汉文化”资源,在苏北地区打造与江南精致文化相对应的大气的北方文化,进而构成江苏境内“北雄南秀”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

endprint

3.2.4文化精神定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定位

人都是需要精神的,地域和城市更需要精神。当今时代,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本的重要因子。提出江苏省文化精神定位对于培育江苏个性、塑造地区形象、创造地域性文化资本、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江苏精神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有自己差异化、特色化的精神定位。现阶段江苏省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定位,重点强调“创业”和“领先”两个核心精神,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与其他一些省份具有同质性,如“山东精神”中“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也包含了创新、创先的精神。而构建新时期的“江苏精神”要突出特色传统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江南文化”中的精致、品位精神内涵,“长江文化”中的包容、奋进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气,“运河文化”中的儒商、诚信的精神以及“楚汉文化”中厚德、明礼的精神文化。所以,综合以上基础上,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可以定位为“精致、包容、锐进、明礼”,既突出传统文化优势,又能形成定位的差异性。

4江苏文化自觉与软实力提升路径:从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资本再造

在分析全球文化软实力发展背景和深入解读江苏文化类型要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江苏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四大路径,以期通过实施系统性的文化行动来建构江苏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新模式。

4.1特色文化城市群与文化空间的序列化打造:发挥城市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进化功能

在现代化的迅速推进中,传承与发扬江苏城市的地方性文化对于增强城市特色竞争力有着愈发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形成江苏省“特色文化城市群”的区域性发展模式,通过城市对于文化要素的保存、传承与进化功能,增强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识别度与文化认同感。首先,江苏省必须合理确定江苏省13地级市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各市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文化空间序列。一方面,要站在省域层面重新定位江苏13个地级市的特色文化品牌,突出各地的特色文化因子,形成13个市差异化明显、有机统一的特色文化城市群;另一方面,在各城市内部,必须通过城市广场、街道、景观雕塑、旅游景区等要素形成城市文化的物化展示空间序列,增强城市的地点精神与场所感。其次,必须创造市区-乡镇的“城市文化连续统”。在城市文化的塑造上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化,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城市文化城乡之间的无缝衔接。最后,必须提出江苏城市的海洋文化特质,真正助推江苏城市由“长江时代”向“海洋时代”的迈进。江苏的沿海文化一直未得到深入挖掘,应以南通为主要切入口,形成江苏海洋文化特质,形成与江苏“新蓝色经济价值链条”产业模式相互动的文化模式。

4.2“江苏文脉”重塑与区域文化资本再生产:从地方文化资源到区域文化资本的能级转变

所谓“文化资本”的概念,按照布迪厄的观念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形成经济资本,而且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加的顽固。[7]扩展到区域文化资本,则主要强调的是地区业已存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化”意义。有形的“区域文化资本”的积累存在于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建筑、遗迹、艺术品、文化产业等自然或人工的制品中。而且这些文化资本形成的财富与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仅就中国而言,几千年的华夏文化积淀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如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文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和以香港为代表的“港派文化”,均构成了无形的文化资源宝库和区域性文化资本价值。因此,江苏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任务就是探讨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性文化资本。

4.2.1系统梳理“江苏文脉”,实现江苏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江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还能建构江苏省唯一性文化资本价值和表现文化空间。通过对江苏文化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将“江苏文脉”概括为四大类别:第一是“历史文脉”,指的是江苏省域范围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以徐州、宿迁为代表的楚汉文化、扬州为代表的淮扬文化、南京为代表的六朝文化和民国文化等。第二是“善水文脉”,主要代表是长江、运河和海洋等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资源。第三是“江南文脉”,指的是苏南地区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代表形成的精致品味文化资源。第四是“商贾文脉”,具体指的是义利兼顾的经商文化,如扬州城有“扬一益二”的美称,苏州更是孕育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所有的这些文脉资源都构成了江苏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要素,需要江苏省从保护性开发的视角出发,对现有文脉资源进行品牌化包装和宣传,并对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产业化运作。

4.2.2提升文化产业链价值,实现文化资本的能级扩张和价值增值

文化产业是一种现代产业和商业模式,其内容是运用知识、智慧、创意等主要文化元素,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文化产业正在和其他相关性产业进行融合,不断催生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价值链。因此,面对这一产业规律江苏省需要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以期实现在更广泛的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其一,推动江苏文化产业的横向渗透和跨界融合。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跨界—扩散—渗透—联动”,如全球五大时尚中心的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米兰,其文化产业与时尚、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无不是这一规律的集中表现。第二是,加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实现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文化产业的簇群化发展,指的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围绕若干核心主导文化产业,吸引其他文化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从全球范围看,这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如以东京为中心形成的国际级的日本动漫产业基地,集聚了430家动漫制作公司,每年生产和出口大量动漫作品。因此,江苏省需要突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围绕核心产业园区整合全省域的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而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

4.2.3培养“文化智识型精英阶层”,形成江苏省强大的文化培养力量

美国知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创意新贵:启动新经济的菁英势力》中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在发达国家正在出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阶层,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势”。这个文化创意阶层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文化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8]因此,近年来西方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如英国政府文化传媒教育部在《2007年文化和创造力》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间英国在文化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预算投入增加了73%。所以,为了培养江苏“文化智识型精英阶层”需要充分利用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校优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培养动漫设计、电影制作、新闻传媒、时尚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文化精英人才。

4.3构建“文化首位城市”和“大文化都市圈”:以“大文化区位”引领中国的文化现代化

根据“人文区位学”观点,在区域性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彼此依赖的个体或群体同时为匮乏的资源而展开争夺,而那些位于生态区位顶端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更能占据获取资源的优势。在“新文化区位”下,江苏省必须要强调区域性文化首位度的打造,通过占据文化价值的高位,形成文化时尚、消费方式、空间价值、历史文化等文化优势,以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endprint

4.3.1提升区域中心型城市文化首位度,构建南京市大文化都市圈[9]

在地域空间上形成典型意义上的文化圈,无一不是围绕一个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而建立起来的。以法国巴黎为例,围绕巴黎形成的“法兰西岛”的大巴黎地区是整个法国文化圈的核心,整个大区面积仅为法国国土面积的2%,但人口却占到接近20%,是整个法国文化产出的核心区。因此,提升江苏省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提升南京市的文化首位度。建议围绕南京的十朝文化、长江文化、秦淮文化、江南文化等优秀的文化资源要素,通过“三小时文化圈”、“一小时文化圈”的打造将苏北、苏中和苏南的文化圈充分融合起来,形成“大南京文化都市圈”的特色强势空间,以文化都市圈的区域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动力因助力实现江苏文化发展的转型。

4.3.2围绕“大南京文化都市圈”,形成若干差异化定位的“次文化都市圈”

在文化地理空间上,江苏省可以划分为吴文化都市圈、徐淮文化都市圈和苏中文化圈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形态。因此围绕这三个文化圈,应该分别提升所属区域的核心文化城市的首属地位,打造三个“次文化都市圈”,分别是徐州文化都市圈、扬州文化都市圈和苏锡常文化都市圈。这3个“次文化都市圈”又分别以徐州、扬州、苏州、无锡和常州等5个城市为区域文化中心,打造规模等级、主题错位、产业链对接融合的次属文化都市圈。同时为了借助江苏周边的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吴文化圈和大上海文化圈的有机对接,通过交通互通、文化交流、产业互动等措施,打造以“上海—苏州”为双核的世界级大区域性文化合作共同体。

4.3.3发展县域特色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的特色文化体系

县域文化是构成江苏大文化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江苏大文化实践与创新的基本场域。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县域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各具特色,但是散落分布,许多珍贵历史文化更是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在省域范围内缺少一定的总体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县域性的文化行动只能依靠县级政府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有限的行动力量,形成了各自为政、发展滞后的文化发展格局。因此,江苏省首先需要站在全省域的大文化空间视角,制定《江苏省县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总体性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县域特色文化建构的各项指标和评估标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一县一品”的特色文化体系。同时,县域在具体打造自身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围绕县域的中心文化区域,打造县域性的文化圈,并集中突出县域范围内的核心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最终打造江苏省多梯度文化圈层体系。

4.4凝练地方“场所精神”和文化差异化发展:协调江苏南北文化发展,弥补地域性文化空洞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的原因,江苏在省域范围内形成了苏北、苏中和苏南差异明显的结构空间。这三个地域性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苏北成为省域范围内经济、文化发展的洼地。为了协调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弥补地域性文化结构空洞,快速提升江苏省的整体文化软实力,应通过实施区域文化的差异化战略,来协调江苏南北文化的发展。而这一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的原真性,同时还要在省域层面上协调资源,注重发达地区对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文化反哺”。

4.4.1尊重和保护的“场所精神”①的原真性,实施多样化、多梯度的文化定位与模式

地方“场所精神”是一种记忆性的文化空间,可以唤起人们对地域空间及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构成地方唯一性和垄断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如古罗马时代的“场所精神”强调个人及文化的独立性,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其“神户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因此,江苏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地方文化主体的意识觉醒和强化,这种文化主体的意识觉醒过程就是各种多类型的文化主体挖掘、提升自身特色文化的过程。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苏北、苏中和苏南在地域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江苏文化多样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基本要素。所以,苏北地区不必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自卑感”,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提炼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形成唯一性、垄断性的文化资本,进而通过文化价值链的建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如连云港可以从“海上连云港”、“神奇连云港”、“文化连云港”、“浪漫连云港”和“门户连云港”等特色文化形象认知来确定本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差异化发展优势。

4.4.2利用文化“势能”的高位优势“反哺”低位文化区域,弥补地域性文化结构空洞

在江苏省整体的文化空间中,苏南地区对于苏北、苏中地区来说是无疑具有文化“势能”的,如果能够从省域层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将苏南的这种文化“势能”合理转化为对苏北、苏中地区的“反哺”能力,将大大促进苏北、苏中地区文化的发展。具体来说,苏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的自己的优势文化“势能”:一是科技文化,苏南在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电子科技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二是教育文化,苏南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等数量远远高于苏北、苏中地区,占据了江苏教育资源的绝大部分;三是商业文化,苏南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因此具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截至2013年2月底,全省236家上市公司中苏南地区179家,苏北21家,苏中36家。也就是说占全省经济60%的苏南地区占据了上市公司数量的76%,而占全省经济比重22%的苏北地区的上市公司只占全省的9%(数据来源:江苏证监局2013年4月7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因此,江苏省需要从省域层面制定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的“文化帮扶”政策,如实行“定点帮扶”机制,让苏南的一个城市定点帮扶苏北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实行“一对一”的长期帮扶,从科技、教育、商务、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引导和服务。

注释:

①挪威著名的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指的是一定的地域性空间,通过建筑、文化习俗、精神理念等文化要素构成的包容性的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4.

[2]花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9.

[3]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花建.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任红伟.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文化产业,2011,(12).

[6]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76.

[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4-285.

[8][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新贵——启动新新经济的菁英势力[M].郑应媛,译.台北:台湾宝鼎出版社,2003.

[9]张鸿雁,邵颖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3,(1).

责任编辑:于向凤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
以文化自主自觉为内核推进泰拳市场产业化进程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