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栋+顾继光
杜栋顾继光
摘要:指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应重视区域内四大类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并给出四大类建设的协同发展测度方法。最后,以2010年江苏昆山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不仅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相衔接,而且可以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深化研究,从而更好地引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工作。
关键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发展;测度
Abstract:I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paid attention to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bout the four categories constru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region basic realizing moderniz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asure methods of the four categories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paper do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the data of Kunshan basic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n 2010 as samples. Th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can join the index system of basic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deepening research of index system, so as to better lead basic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practice.
Key words:basic realizing modernization;index system;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7-27(5)
2011年11月10日,中共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首次制订了包含四大类30项指标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要求我们对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重新思考和深化研究。
通过期刊网检索,我们发现,一些先进省份和直辖市很早就开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研究。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出发,研究逐渐在深入推进。如方元龙(1999)分析讨论了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与战略框架[1];陶济(2001)论述了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矛盾与战略[2];陈杰(2000)对广东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3];郁方(2001)对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态势进行了分析[4];张长生(2002)指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走多化协调发展之途[5];布赫(2001)对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做了调查,就东部发达地区如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了思考[6];欧邦才等(2001)探讨了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7];张颢瀚(2004)对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展开研究[8];陈全生(2008)对环太湖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了战略思考[9];周明生(2010)给出苏南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10];陈剑(2001)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活质量三方面对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行动方向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11];王树林(2005)给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和对策[12];邹荣庚(2002)对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了思考[13];王南利(2003)给出天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十大标志[14];等等。
以上可见,目前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研究的确有不少,尤其是关于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有不少,但从协同发展的视角研究的并不多。而实际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不可忽视。不然就会造成局部达到了标准,而整体的协调性并不好,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基于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结合江苏省最新发布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引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类建设,探讨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四大类建设的协同发展问题,重点是给出四大类建设的协同发展测度方法,并结合昆山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1四大类建设协同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
江苏省2012年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已成为2020年的“江苏目标”,将科学引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实践[15]。同时,它是全国第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其他省份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示范辐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它为例引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类建设。
该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30项指标[16]。评价指标都设置了相应的目标值和权重,可测算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综合评分。据悉,江苏省将采用指标体系从2012年起对全省和省辖市基本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跟踪监测,引导各地对照实际工作“缺什么、补什么”,从而发挥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虽然《指标体系》在质上和量上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做了规定,实际上也为下一阶段开展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主要途径,但其中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建设的协同发展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协同论认为,所有系统均服从以下规律:第一,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第二,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第三,系统任何一方不可无限制地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就会失去生存条件[17]。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建设可以看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这个大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仔细地分析,四大类建设在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会表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机理:
(1)协同的正向作用过程。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就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活质量的统一,产生相互间良好的正向关系。
(2)不协同的逆向作用过程。经济、社会、环境、民生分属不同范畴,各自遵循不同规律,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矛盾,违背这些规律,将导致相互间的矛盾、制约的逆向关系。
系统协同的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正效应。
协同发展是“协调”且“同步”发展之意。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环节)的协调,同时具有空间协同和时间协同的涵义。空间协同是在特定的空间或地域范围之中去协同;时间协同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历史进程中去协同。这是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