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日登塔娜
【摘 要】范长江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中囊括了有关反映甘青地区民族问题的若干篇通讯。其内容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政策、民族教育、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等领域。从新闻学的角度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 新闻学
范长江自1933年从事新闻工作,到1952年共19年的时间,以1938年正式离开《大公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在《大公报》担任记者,为《大公报》撰写新闻稿件。在《大公报》的3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写回的通讯多达70万字。他的部分新闻通讯主要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从1935年7月起,历时10个月,只身前往大西北采访的结晶。他当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自费旅行,从成都北上,翻雪山、过草地,越过祁连山,绕过贺兰山,达敦煌,东止西安,北至包头,跋山涉水4000多公里,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成通讯寄回报社发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数月内就连版7次,范长江也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一、关于甘青社会之基本概况
關于20世纪30年代的青海时局,范长江新闻集《中国的西北角》中,有这样的报道:“青海之两大巨头,一为省主席马麟,一为新编第二军军长兼一百师师长马步芳。马麟仅在社会与宗教上有相当地位,而马步芳则握军事政治的实权”。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难当头,社会矛盾重重,尤其像甘青这样相对较贫困的地区,各种矛盾表现突出。甘肃卓尼地区是红军北上抗日途中经过的重要地区,而青海被国民党高层军官马步芳所统治,其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因此,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考察,不仅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清楚地认识当时中国的时局,而且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有精神投入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来。范长江的采访最初就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地区,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主要就是对中国西北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报告,涉及了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民族关系、教育、宗教等人们关注的问题,为读者了解西北的情况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二、《中国的西北角》所反映的西北社会问题
1、对民族政策的质疑与期待
范长江的文章充满对清政府民族政策的谴责之意。《班禅在塔尔寺》中记载:“满清对于蒙藏民族,则是提倡黄教。这完全是宗教的愚民政策,把整个蒙藏民族的精神与精力,尽消耗于‘希望来生、‘超脱凡尘的工作上,不再过问今世的军事政治问题。”《动荡中的青海》中写到:“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记者以为应该以平等基础整理民族关系;以大公无私、不偏不袒的方法,整刷军事政治关系。”这些通讯对当时消息较为闭塞的中国人了解西北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各民族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西北地区民族压迫的反映
西北地区历来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民族矛盾也时常存在。范长江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存在的民族压迫状况。《行纯藏人区域中》中提到:“寺院中喇嘛为最高阶级,汉回人在此有种种之义务,而却无权利可言。平川中草地,绝不许汉回人牧畜,然而寺中喇嘛夜间闻山中鸟噪,不能成眠,则尽驱汉回人起身,至山中为之驱鸟。”《杨土司与西道堂》中写到:“汉人几无人不视之为野蛮愚劣之下等民族,而以愚弄,欺骗,恐吓,压迫等方法取藏人之财货。”《大夏河回藏两要地》中说:“拉卜楞寺本为青海循化所管,民国十七八年,青海回军与拉卜楞藏军冲突,黄正清败走,与嘉木样逃兰州,寺院几为回军所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激烈,民族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范长江的通讯使更多的人了解西北民族问题、民族关系,为之后解决民族关系、民族社会问题起到了借鉴作用。
3、对发展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期待
关于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状况,在范长江新闻集《中国的西北角》中多处提及,并对发展西北地区民族教育表示了期待。《行纯藏人区域中》中提及:“陌务汉人,设有小学校一所,有学生二十余人,有一校长兼教员兼工友之先生,所教课本,有幼学,有论语,有千字文,有国语教本,有生物自然等,古今并列,甚为可观。先生为一客店老板,记者与之谈话,觉其不似教育界人,乃叩以成都之所在,答不知!再叩以西安,亦不知!……。此亦为甘肃教育界之奇迹”。从范长江先生通过很短的采访,反映了当时甘肃地区教育之严重的资源短缺状况。《大夏河回藏两要地》反映出当时拉卜楞周围地区藏民的教育发展状况:“黄正清与格桑泽仁友善,颇具有相当近代知识,人亦精强有作为,他曾组织一藏民文化促进会于拉卜楞,并创办一藏民子弟学校,惟规模不大,成效无多。”《马步芳的政治作业》:“青海到现在还是民族相互压迫统治的战场,大家皆忙于自身生存问题的考虑,谁有功夫去读迂腐闲书。在战场和饥饿线上提倡迂腐的教育,同样没有实际的价值。”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接受教育不容易,获得平等教育更难。而且当时的教育多被当局把控,学生没有多少自由获取知识的权利,这些在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中得到充分体现。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多是20世纪30年代,甘青地区重点突出的社会矛盾,亦是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缩影。范长江的西北新闻采访事迹,深入民间,从多角度思考,真实地报道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这不仅为旧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得以认识当时中国的真面目,尤其贫穷落后,充满社会矛盾的西北地区的尴尬处境。
三、范长江新闻采访路线
简单说,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交通路线的发达与否直接地影响着某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路线畅通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范长江新闻集《中国的西北角》多有提及西北地区交通路线的基本情况。研究范长江新闻采访路线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有助于了解中国西北地区交通史,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可树立新时代新闻事业的楷模“范长江新闻精神”,发扬和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传统,将其转化为发展现代新闻事业的有力的推动力。下面我们将以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为例,梳理范长江新闻采访路线的由兰州至塔尔寺分段,并加以考略相关的地名。
《兰州永登间》载:兰州赴西宁的大道,本走新城转溯湟水上行。但此路因有老鸦峡之险,汽车不能通过,故改走永登,避过老鸦峡隘路。黄河南北,仅有一水之隔,而景物相差甚大,河北山上不易长草。
本段记载,是范长江关于新闻采访行程之出发站(兰州)的基本介绍。
接下来说道:过铁桥顺黄河西行……汽车蜿蜒于峡曲之沟中……至一大镇,曰红城子。路过至庄浪河东岸,再由此溯河沿直北上永登。
从记载中可知,范长江由黄河南岸过铁桥至北岸,后沿着黄河西行(逆水而行)经红城子至庄浪河东岸,再由此逆水行进至永登。
铁桥,又名为中山桥。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的金城关附近,旧名镇远桥。由于此桥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桥梁和连接青海、宁夏交通的重要枢纽。
红城子,此地古名为“红城子堡”,位于甘肃省永登县南七十里,东倚长城,西邻庄浪。为往来要道,旧有把总驻守于此。
庄浪河,“庄浪”为藏语,意为野牛沟,河流之名由此而来。《甘肃通志》载,“庄浪河在平番县西门外,源出分水岭,引以灌田,南流入黄河。”
永登,县名,今属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西北,兰新铁路过境。
《庄浪河至大通河》载:“十八日我们离永登,西过庄浪河以趋青海。……车过庄浪河后,顺小干溪西行……。行约百里,越一小山崗,再顺一小干沟下行,约七八十里始至大通河。……渡大通河。……宿于大通河西岸半山之牛站堡。”
大通河,古名有浩门河。大通河之名始见于宋代,宋时在河上筑大通城,故有大通河之名。该河在青海省西北部。源出阿穆尼尼库山,在民和县入湟水。
牛站堡,虽然范长江说该地位于大通河西岸不远处,但其具体位置尚不得而知。据有关文献记载,“永登的西南乡,在河州的西北,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直接威胁河州的安全。西南乡的要点是牛站堡”《到了西宁》载:“翻过牛站大山……。下山后即达湟水北岸。……数十里至乐都县。……乐都县西行过大峡,……。再过为小峡,有新式大木桥加湟水上,过河数十里,即至西宁。”
湟水,湟水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又名西宁河,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
乐都县,今青海乐都县,又名为碾伯镇,位于西宁市东。《碾伯所志》载:“碾伯,所境有湟水,一名碾伯河,故以得名。明太祖洪武五年,立碾伯卫,国朝因之明旧,仍置碾伯所。”
大峡,位于乐都县高店乡与雨润乡交界处。
小峡,位于西宁东部,距西宁14公里。
西宁,今青海省省会,古名为青唐城。
塔尔寺,原名为衮本强巴林简称贡本。塔尔寺作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之一,声名远扬,被推崇为佛教圣地。
鉴于上述可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范长江先生的西北新闻采访,开辟了一次重大意义的新闻学思想的传播路线,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尝试。这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近几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多所高校积极提倡学习“范长江新闻精神”,并组织青年新闻工作者数次举办“重走中的西北角”新闻采访活动,追寻范长江先生成功的足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功的新闻实践有利于升华处于发展中的新闻学理论,使我们的新闻工作更加地贴近现实,更加地深入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宋史》(列传卷第八十七)
②《甘肃通志》[Z].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
③严正德、王毅武编:《青海百科大辞典》[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④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新华出版社,1980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