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激励学生的度

2014-09-12 14:23:22姚连
求知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老师

姚连

摘 要:赞许和激励学生是老师引导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必然会使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然而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激励不是无限度的,所以在对学生的激励中既要掌握方法还要把握好度。

关键词:激励;方法;度

新课程犹如一股清泉,带着欢乐的浪花流进了干涸的课堂,充满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更是涤荡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引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1]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为本、和谐互动,师生之间才能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进而学生才会对教师的关怀、体贴产生亲切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2]。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理想手段,但它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能把握好这个尺度,学生的灵感才会较好地被挖掘出来。

1.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创设活动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构建并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环一体的课堂结构系统,活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赞许和激励学生是老师引导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对学生恭维,教师能把握好这个尺度,学生的灵感才会较好地被挖掘出来。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个尺度是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和体会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做工作:

(1)激励学生内容要巧妙。有一名生物老师上课时对高三的学生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然后通过任意一条可能的路径,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高三学生,也要吸收任何可能的能量,有效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胜利者。”

这名老师巧妙地利用上课内容,激励学生学会吸收各种知识这个能量,力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幽默中为学生学习增添了动力。

(2)激励学生心要真诚。许多学生正处在突变时期,可塑性大,对自己往往缺乏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显得胆怯、焦虑、情绪不稳定。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子想一想。遇到胆子小的学生,老师说: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在老师真诚地激励下,学生往往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激励学生程度上要恰当。常言道:“糖吃多了也不甜。”同样,表扬学生过多或者太廉价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倘若教师不论大事、小事都表扬不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过于频繁和廉价的表扬,刺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人们持续地接受某一刺激,时间长了,就会因适应的缘故而变得不再敏感。教师虽然不必“惜扬如金”,但也应该注重表扬的“发行量”,以保证其“含金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学生问题的施教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笔者对构建学生问题“教育、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动态施教系统的探寻,对解决困扰同行面临的现实迫切问题,也许有所裨益。其实,在这一方面,许多同行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切实把握住这一机制,并在实践中有效运行,就会使课堂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曾 亦,陈文嫣.礼记[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老师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