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红 章国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八病区康复科,浙江 杭州 31000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病情较重、长期高血糖以及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因。据欧美统计资料表明,DN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原因〔1〕。国内统计资料也发现DN所致ESRD的比例达15%〔2〕。近年有文献报道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治疗DN取得良好效果〔3〕,但并未见用于老年患者的报道。本研究拟探讨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双重阻断RAS系统对老年DN疗效的影响。
1.1对象 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DN患者90例。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公认的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有明确的DM病史,Mogensen分期Ⅳ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0.5 g/24 h;(2)年龄≥60岁;(3)近3个月内未使用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RB等药物;(4)按时服药,临床资料完整;(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2)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严重感染者;(3)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肾炎等其他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因素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60~79〔平均(69.4±3.2)〕岁;DM病程5~22年,平均(16.2±5.0)年;DN病程3~20年,平均(11.2±4.2)年;体重指数(BMI)23.6~31.4 kg/m2,平均(25.1±2.2)kg/m2。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0~79〔平均(69.4±3.9)〕岁;DM病程5~22年,平均(16.6±4.8)年;DN病程3~21年,平均(11.3±3.9)年;BMI 23.2~31.2 kg/m2,平均(25.0±2.0)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按DM饮食、运动原则,严格控制饮食(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保持稳定的运动量,通过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使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PBG 2 h)<10.0 mmol/L,血压<130/85 mmHg。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16),10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17)80 mg,早餐后口服,1次/d。两组均连服6个月。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糖化仪测定FPG、PBG 2 h、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上午10点随诊,安静休息10 min,取右上肢坐位,采用标准水银汞柱法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重复3次取平均值;在清晨采血并留取24 h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UAER,取非同日测定2次的平均值。同时记录血钾升高、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9个月,以二期透析替代治疗开始为终点计算肾脏生存情况。
2.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血压比较 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FPG、PBG 2 h、HbA1c、SBP、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FPG、PBG 2 h、HbA1c、SBP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BP观察组治疗6个月时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肾脏指标比较 治疗6个月时两组BUN、Cr、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血压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脏指标比较
2.3两组肾脏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随访9个月,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4例、12例患者转为透析替代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咳嗽2例,血钾升高2例(退出治疗),体位性低血压1例(退出治疗);对照组出现咳嗽1例(退出治疗),血钾升高1例(退出治疗),体位性低血压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为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N是一种渐进发展的疾患,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最终导致肾衰竭〔5〕。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加之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DN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多见、病死率高。DN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血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高血压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6〕,目前尚未阐明,并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研究〔2〕表明,RAS中生物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Ang)Ⅱ与肾脏损害关系最为密切,与肾脏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结合,既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引起肾小球损伤,又可刺激肾脏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肥大,是导致肾脏损害的病理基础。可见,RAS 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阻断RAS系统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成为治疗DN的新概念。
贝那普利是ACEI类药物,可阻断AngⅡ介导的一切作用,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显著减少蛋白尿,且可经肾脏和胆道双通道排泄,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同时,使血浆肾素活性升高,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血管阻力下降,而使血压下降〔7〕。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贝那普利与血浆或组织ACE有较高亲和力,达到98%,能更好地改善内皮功能,保护靶器官〔8〕。但由于存在非ACE途径合成AngⅡ,醛固酮的生成存在逃逸现象,即使长期应用ACEI也可能不会持续降低醛固酮水平,导致肾血管的AT1受体表达上调,无法完全阻断AngⅡ对肾的损害作用〔9〕。缬沙坦是一种特异性AngⅡ受体拮抗剂,对AngⅡ的AT1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性拮抗而无任何激动作用,能够从受体水平全面阻断AngⅡ的生物学效应,降低出球小动脉阻力,减少蛋白尿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害,保护肾功能〔10〕。陈刚等〔11〕报道缬沙坦的肾脏保护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
贝那普利可阻断AngⅡ的生成、减少缓激肽降解,缬沙坦可阻断AngⅡ与AT1的结合,两者联合给药具有互补性,具有双重阻断作用。另外,高血压是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12〕,两者均具有的降压机制对保护肾脏也具有重要作用。Schjoedt等〔13〕报道,与单独应用ACEI相比,双重阻断8 w可以使尿白蛋白减少37%,使血醛固酮减少28%,肾小球率过滤增加4 ml·min-1·1.73m-2。王成等〔14〕研究表明长期联合治疗双重阻断RAS系统有更强地降低蛋白尿和舒张压的作用,不良反应轻微。笔者将双重阻断用于老年DN患者,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时尿蛋白的排泄明显减少,血压控制更为理想,延缓了肾脏损伤,对肾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但仍然会导致少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而退出,如何提高老年DN患者的耐受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阻断RAS 的时机、疗程、剂量也需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郑法雷,章友康,陈香美,等.肾脏病临床与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9.
2Sierra C,de la Sierra A.Ear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gh-risk patient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J〕.Vase Health Risk Manag,2008;4(2):289-90.
3刘会贞,刘 雯,李金荣,等.RAS 双重阻断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1964-6.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8-80.
5马志俊.辛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2012;23(1):51-2.
6闵 锐,李玉秀.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药品评价,2010;7(1):9-12.
7欧立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26-7.
8解晨芳.氯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89-90.
9史燕涛.卡托普利临床应用及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70-1.
10王 敏.缬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理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7(17):146-7.
11陈 刚.缬沙坦对降血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8;11(5):776-7.
12于志勇.高血压致肾损害的影响因素与治疗〔J〕.河北医药,2010;5(1):99-100.
13Schjoedt KJ,Jacobsen P,Rossing K,etal.Dual blockad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diabetic nephropathy:the role of aldosterone〔J〕.Horm Metab Res,2005;37(1):4-8.
14王 成,娄探奇,唐 骅,等.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7):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