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林 何小平 蒋德政
(重庆市垫江县精神病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出现的少子女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垫江县及相邻一县4个居住在老年公寓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7人,男192例,女 225例;年龄60~86〔平均(71.28±8.68)〕岁。
1.2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医生(一致率r=0.78~9.6,Kappa= 0.58~9.14,P>0.05)以见面查检方式,对每个受试者进行逐一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点、对养老方式态度、对子女满意度、经济状况、听视力、躯体状况自评、精神状况等。并采用Lawton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评定老年人主观幸福度及自信心。PGC有23项同意与不同意式条目,得分0(缺乏信心)~23(充满信心)。量表中包括总分(V),因子1:激越(V1),因子2:对自己年龄的态度(V2),因子3:孤独与不满(V3)因子。
1.3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通用的EPI录入平台,自行设计录入问卷及数据结构,逻辑检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并分别作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统计采用双侧检验。
2.1老年人主观幸福度总体情况 PGC V=18.24±4.58,V1= 6.82 ±1.73,V2 = 5.61±1.76,V3 =6.87 ±1.75,总分和因子分得分中等偏上提示本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信心较好,对自己的年龄能够正确认识,保持较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自感孤独和不满者占少部分。
2.2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有配偶、对子女满意、听视力好、自感身体状况较好养好方式满意的老人主观幸福感总分高,反之则低。文化程度、过去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主观幸福感评分与婚姻及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表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与一些家庭养老群体调查情况相似〔1~4〕。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增强,同时为从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减少孤独、寂寞,选择进入老年公寓方式养老,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这在独居和空巢家庭的老人更为多见〔5~7〕。机构养老群体中,社会养老机构较多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对老年人心理需求考虑较少。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重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提高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桂王全,王素芬,兰 勇.四川省农村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3(9):1004-6.
2狄文婧,陈青萍.丧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9;23(5):372-6.
3冯晓黎,李兆良,高 燕,等.经济收入及婚姻家庭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26-7.
4周建初,邓小玲,黄素珍,等.四川省万县市1242名老年人情感平衡量表的应用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6):325-7.
5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7;(1):15.
6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1415-9.
7刘鹤妍,边文鑫,龚茴茴,等.天津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30(7):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