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鑫 王国祥 汤武装 许冬华
江苏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宜兴 214200
低分子肝素钙对TIA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秦雅鑫 王国祥 汤武装 许冬华
江苏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宜兴 214200
短暂性脑缺血;低分子肝素钙;血液流变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TIA患者中10%左右患者发展成为脑梗死。而血液流变学可作为脑缺血卒中预测及治疗的客观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2-01—2013-01 60例TIA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本组TIA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 60.2岁。
1.2 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6 h以内,无意识障碍,且排除心源性脑梗死。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有严重的肢体瘫痪,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患者。排除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排除颅内肿瘤、血管畸形、血管瘤患者;同时排除收缩压>180 mmHg,或者舒张压>100 mmHg。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3 血液流变学检测标准 血液流变学测定采用深圳市惠克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HK-2500型血液粘度仪。标准全血黏度高切变为:男(6.0±0.4)mPa/s,女 (5.2±0.5)mPa/s; 标准低切变为:男(8.5±1.0)mPa/s,女(7.0±1.0)mPa/s; 标准红细胞比积为:男(0.42±0.015),女(0.36±0.016);血浆黏度标准为:(1.7±0.05)mPa/s; 纤维蛋白原正常值:(2.7±1)。被测数值3项超过正常值即被定为血液黏度增高。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及治疗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 5 000 IU腹壁皮下注射q12 h, 连用7 d。2组均不应用其他抗凝药。症状有加重时随时复查头颅CT尽快发现颅内出血。
1.5 观察方法 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固定使用仪器,分别测定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实验操作均统一规定操作。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1.0软件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 见表1,治疗组于治疗7 d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仅有1例患者在皮下注射局部出现皮下瘀斑,经局部热敷后基本吸收消失,未发现脑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等不良反应。
表 1 2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比较±s)
注: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 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血流分层平流现象可使某一来源微栓子反复带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栓塞并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导致脑部区域性缺血,反复出现刻板样雷同症状,栓塞血管内皮受到刺激时分泌大量溶血栓酶,使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临床症状缓解。因而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TIA复发。低分子肝素钙是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的新型抗凝血酶III的药物,分子量小,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高,抗因子Xa活性强而抗因子IIa活性弱,避免了普通肝素易出血等不良反应[2]。Key等[3]研究发现:对48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低分子肝素在6个月时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除能抗凝和抗血栓形成,还能刺激血管内皮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桥联作用,从而抑制血液有型成分聚集,减少血液高凝和高黏滞状态;降低血脂、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因而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TIA复发,且安全性高,使用方便,患者可耐受性好[4-6]。
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且未发现自发性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提示低分子肝素钙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黏滞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另外,本组研究对远期疗效,目前正在观察中,对颈动脉及椎基底不同系统的TIA治疗尚未做进一步统计,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Diquelou A, Dupouy D, Cariou R,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nticoagulant and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and a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human venous thrombosis[J]. Thromb Haemost, 1995,74(1):82-86.
[3] Kay R, Wang KS. Yu YL, et al.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 Engl J Med,1995,333(1) :85-88.
[4] Philip MWB, Iddenden R, Fiona JB, et al.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d heparinoid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ls[J]. Stroke,2000,31(1) :77-80.
[5] Kannel WB, Wolf PA, Castelli WP, et al. Fibrinoge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AMA,1987,25(8):81-83.
[6] Heros RC, Korbsue K. Hemodilution for cerebral ischemia[J].Stroke,1989,20:423.
(收稿2013-08-11)
R743.31
B
1673-5110(2014)01-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