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随机生成树的多维Q选择算法

2014-09-12 02:18靳晓芳黄祥林朱允
关键词:读写器时隙命令

靳晓芳,黄祥林,朱允

(中国传媒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24)

1 引言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规模的扩大,读写器需要在短时间内识别多个标签。当识别区域有多个标签到达时,标签信号的混叠造成碰撞。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提高系统识别效率,需要高效的防碰撞技术来解决系统中的标签竞争问题[1]。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射频产品适合远距离识别,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成为了目前国际上RFID产品发展的热点[2]。

在UHF段,ISO/IEC 18000-6 Type A和Type B是世界标准组织早先提出的两种技术标准。2005年,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中心(EPC global)的Class-1 Gen-2[3](Q算法)标准被修改为了ISO/IEC 18000-6 Type C标准[4]。其中,Type A与Type C是基于随机性算法的协议标准;Type B是基于确定性算法的协议标准[5]。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生成树的多维Q选择算法,是一种确定性算法与随机性算法的混合算法。本文第二部分针对ISO/IEC 18000-6 Type C(以下简称ISO 18000-6C)标准所应用的Q算法进行了介绍;在第三部分对该创新算法进行介绍;第四部分 对该算法进行了性能仿真;第五部分给出了相关结论。

2 EPC Global Class-1 Gen-2和ISO 18000-6C标准下的防碰撞算法

EPC Global Class-1Gen-2即Q算法,它本质上接近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系统内标签的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Q参数的随机性算法碰撞情况示意图

在Q算法中,参数Q是[0,15]之间的整数。由图1中第一帧可见,各标签通过在[0,2Q-1]内选择不同随机数使自身落在了对应的时隙中,这样的随机选择产生了有限规模的若干空时隙、成功时隙和碰撞时隙。后续帧的情况与之类似。在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中,系统根据标签规模决定帧长;而在如上的Q算法中,系统根据实时碰撞情况决定帧长和时隙的分配,并可以随时结束当前帧。值得注意的是,Q算法只关注选择0的标签,而落在其他时隙内的标签,无论该时隙内有无碰撞,读写器并不和它们建立通信。

Q值将系统实时碰撞情况反馈到算法前端,通过不断的自我刷新决定当前帧的时隙数分配和退出,从而改变系统的碰撞情况。Q值的参与既是对碰撞的检测,也是对标签规模的一种估计,更是对碰撞约束和控制的过程。

在参数Q的计算中,偶尔一次的碰撞或无标签并不代表Q值过小或过大。且系统每一次调整Q都会造成一定的系统延时与设备损耗[6]。为了避免这种不稳定,降低算法成本,ISO 18000-6C标准提出了一种带有参数C的Q算法流程。C是一个在[0.1,0.5]之间动态调整的小数[7-8]。

另外,标签碰撞情况的改变并不随即反映在Q值上,而是依靠参数C将这个变化缩小保留其趋势,累计在内部数据Qfp上,Qfp是Q值得浮点数表现形式。当Qfp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值再向Q弹出。但是,这使得Q值对系统的碰撞情况变得不敏感,时隙数的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碰撞情况,系统效率会降低。

带参数C的Q算法流程图如图2:

图2 带参数C的Q算法伪程序流程图

3 基于随机生成树的多维Q选择算法

3.1 算法原理

为了减少Q的调整次数,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基于随机生成树的多维Q选择算法(Multiple Dimensional Q-Selection with Random Tree,MDQRT)。该算法引入一个新的参数 :入口容量(IC:Ingress Capacity),定义为Q算法的选择维数,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当系统中选择0的标签数大于IC时,系统调整Q值使其有增大的趋势;当系统中选择0的标签数小于等于IC且不为0时,这些标签将离开Q选择周期,被接入后续基于随机生成树的二进制树算法[9]。在该算法中,这些标签重新选择0和1,每次选择0的标签继续选择0和1直至无碰撞识别,而每次选择1的标签挂起等待;当系统中选择0的标签数等于0时,系统调整Q值使其有减小的趋势。显然,Q算法中的IC=1。

MDQRT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MDQRT算法流程图

在MDQRT算法中,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过程如下:

Step1:读写器向若干标签发送一个包含参数Q的Query命令。Q为时隙数参数,每帧共2Q个时隙;

Step2:电子标签在[0,2Q-1]之间选择一个随机数进入对应时隙,标签同时产生一个16位的随机数RN16。当标签所选随机数不为0时,不对读写器响应;仅当标签选择0时,标签才允许对读写器进行响应。

标签响应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小于等于IC个标签选择0:读写器将响应的标签接入随机生成二进制树算法,通过不断生成子树遍历各个标签建立通信并读取。对于每个可通信的标签,其RN16到达读写器,读写器返回ACK命令,请求标签的EPC。若成功读取,读写器将标签灭活。Q值不变,进入下一Q选择周期;

(2)无标签选择0:即无标签响应读写器,Q值将通过参数C的调整进行适当缩小,读写器发送Query Adjust命令,开始下一Q选择周期;

(3)大于IC个标签选择0:多于IC个标签选择同一时隙时,超过了入口容量的值,因此会发生碰撞,Q值将通过参数C的调整适当加大,读写器发送Query Adjust命令,开始下一Q选择周期。

3.2 MDQRT算法实例

设在一RFID系统中,系统某一时刻参数状态如下:

1.标签数=200;

2.Q=8;

3.IC=6。

算法识别过程如下:

a.这批标签收到带有参数Q的Query命令,则每一个标签产生一位[0,28-1]内的随机数响应该命令;

b.在这一个随机过程中没有标签选择随机数0,即没有标签能够应答读写器,如图4(a)中所示;

c.系统重新向标签发送Query命令,每一个标签重新产生一位随机数响应Query命令;

d.此次系统中有7个标签以0响应读写器,如图4(b)中所示;

e.由于IC<7,系统再次向标签发送Query命令,则每一个标签再次产生一位随机数响应Query命令;

f.此次系统中有5个标签以0响应读写器,如图4(c)中所示;

(a) (b) (c) 图4 Q标签选择随机数过程

g.由于IC>5,这5个标签被接入二进制树流程;

h.基于随机生成树的二进制树流程中,标签随机选择0或1。其中2个选1的标签被挂起,3个选0的标签进入下一分支;

i.这3个标签继续选择0与1。其中1个选1的标签挂起,2个选0的标签进入下一分支;

j.这2个标签继续选择0与1。其中1个选1的标签挂起,1个选0的标签被读取;上述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随机树的生成与标签的读取

k.被挂起的标签重复类似f,g的步骤,直至剩余所有标签均被读取。

由算法实例可以看出,在Q选择过程中,若选择0的标签数量小于等于IC,系统将以随机生成树的形式快速将其识别,避免了参数Q的过多调整,同时也提高了系统效率。

4 MDQRT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参数C的提出,使得Q算法在Q参数的调整频率上大大降低,降低了设备的损耗。而在算法的效率上,却并未显出优势。本文将在MATLAB环境下对Q算法、带有参数C的改进算法及MDQRT算法进行仿真,对其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4.1 Q参数的改变情况

在RFID系统中,Q值每调整一次,标签的动态功耗量便会增加约0.8μw。因而在标签较多的情况下,减少Q参数改变的频率,是优化系统性能的重要目标之一。图6是在一次识别过程中,Q算法、带有参数C的Q算法及MDQRT算法中Q值改变情况的仿真结果:

图6 三种算法Q值改变情况仿真

由图6可看出,MDQRT算法在参数Q的波动上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算法。经过100次的独立重复的识别过程,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

(a) (b)图7 通信周期与Q改变次数积累图

由图7(a)可以看出,三种算法中的参数Q改变的累积过程各聚拢为一簇直线;(b)图是(a)图的平均效果。首先可以看出,Q算法与带有参数C的Q算法相比,前者效率较高但Q值改变过于频繁;后者Q值改变次数减少但是其效率降低。其次,MDQRT相较于另外两种算法,参数Q的改变次数非常少,而所消耗通信周期也非常短。同时,由各直线簇的离散程度可看出各算法的稳定性差异,MDQRT的直线簇相比其他两种算法的更加集中,反映出其更加优越的稳定性。

4.2 系统效率情况

MDQRT算法的效率如图8所示:

(a) (b)图8 三种算法系统效率图

图8(a)为三种算法的实时系统效率图。对其进行平滑后,得出如图8(b)所示的平滑效率曲线。显然,MDQRT在系统效率上远远领先与带有参数C的Q算法和EPC C1G2标准下基于Q选择的防碰撞算法。本文通过仿真计算得出参数为IC=6时的MDQRT算法系统效率值:

(1)

从图中还可知,EPC global C1G2协议下的Q算法效率约为0.41,ISO 18000-6C协议下带有参数C的Q算法效率约为0.35。

4.3 IC取值分析

IC的取值影响标签的识别效率,对此本文进行了仿真,如图9所示:

图9 入口容量IC取值与系统效率关系图

图中系统效率是不同规模标签下效率的平均值。随着标签数量的改变,IC的取值并不呈现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情况,而是在IC=10的时候,系统效率取得极值:

ηMDQRT≈0.5195

(2)

5 结论

防碰撞技术已成为RFID系统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ISO18000-6C标准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二进制树确定性算法,提出了一种带有入口容量的多维Q选择算法。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相比现有的Q算法及其改进算法,有效减少了设备的损耗,提高了系统效率,性能上更具稳定性。今后,在Q选择与确定性算法的对接上,将实现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1]童乔玲.RFID阅读器芯片设计及通讯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马倩,石良平,周立宏.ISO18000_6C标准的防碰撞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8,28(12):341-343.

[3]EPC global Inc.EPCTM radio-frequency identity protocols class-1 gen-2 UHF RFID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s at 860MHz-960 MHz Version 1.2.0[S].Lawrenceville:EPC global Inc,2008.

[4]Huiyang Wang,Xiangdong You,Yinghua Cui.A Stack-Like Optimal Q-Algorithm For The ISO 18000-6C in RFID Systems[C].Proceedings of IC-NIDC,2012:164-168.

[5]Wong C P,Quanyuan Feng.Grouping Based Bit-Slot ALOHA Protocol for Tag Anti-Collision in RFID Systems[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07,111(12).

[6]韩振伟,宋克非.射频识别防碰撞Q算法的分析与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7):2314-2318.

[7]王晓东,戎蒙恬.基于Q-选择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8,26(5):124-126.

[8]Muhammad Umer Farooq,Muddassar Asif,Syed Waqar Nabi,M Adnan Qureshi.Optimal Adjustment Parameters for EPC Global RFID Anti-Collision Q-Algorithm in Different Traffic Scenarios[C].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

[9]李瑾.无线射频识别(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和仿真[D].北京交通大学,2007:30-53.

猜你喜欢
读写器时隙命令
只听主人的命令
宁波轨道交通AFC系统读写器测试平台设计
基于时分多址的网络时隙资源分配研究
安装和启动Docker
基于市场机制的多机场时隙交换放行策略
移防命令下达后
一种基于时隙优化的邻居发现算法研究
一种高速通信系统动态时隙分配设计
RFID技术中防碰撞算法的改进
基于随机时隙的RFID读写器防冲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