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作文;生活;观察;细
节;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49—01
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记流水账,就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教师要想让小学生去了解客观事物,就要把小学生引向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写。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中生活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学会观察生活,挖掘作文源泉
观察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动情的场面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意这些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最好是先指导其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观察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观察指导,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时有的放矢,充满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之后,教师还应继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自然会得心应手。
二、学会品味生活细节,丰富作文内容
大多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即使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之后,写出来的作文还是没有内容,空洞干瘪,一点也不生动、不感人。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从生活的细节中品味出令人感动的因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鼓励学生带着热情参与生活,用心灵的触角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记日记﹑周记,把那些生活中感人、难忘的细节,留在自己的本子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最好试着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感动,感动是一种心灵养分,有了这种养分,学生的心灵才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在六年级的一次作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这本是一个有很多素材可写的题目,却出现了题材单一、思路狭窄、内容单薄等现象。为此,笔者专门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详细而有深度地和学生探讨了生活中如何关注细节的话题,通过活脱脱的事例,告诉学生学会品味生活中的细节非常重要。
三、学会立足于生活,展开丰富想象
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剪裁、谋篇,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学生在写《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时,一位学生通过想象,写得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寂静,天空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偷偷地看着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了进来。老师的办公室,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良知和文明,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文中将老师的办公室比作灯塔,贴切、得体、虚实结合,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学会感动,鼓励学生带着热情参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书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它是通向智慧的阶梯,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在读书中积累知识,提升其作文水平,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