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东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潮充斥在人们的头脑中。而对于即将走入的大学生来讲,长期的在校生活,使他们很难正确面对这些问题,而且e时代,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的广泛应用,为各种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改进,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有利于寻找到适合师生双向互动的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e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2-0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后期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联邦德国的文学家姚斯和伊泽尔,他们主要研究的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姚斯认为,一件作品,在没有读者阅读之前,也只能称其是半成品。因此,站在读者的立场、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就成为接受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后来,学者将接受美学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实际上促成了思政教育思路的转变,也就是从以往的以“灌输论”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强调“接受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依据内在的需要,有目的、有筛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是相互联结的完整活动体系,是个性化与社会化、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接受主体、客体和载体等是它的基本要素,它反映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养成是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e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e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所受到的影响也来自多方面,不再是单纯的师生、生生、家庭、社会的引导,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主要包括:
1.信息快速传播导致“快餐”文化的蔓延。e时代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信息的内容也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弄潮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网络的深刻影响下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正是由于信息快速而宽泛地传播,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大量增加,但是这些信息的连贯性、系统性不强,知识的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无法深入探讨,这使得他们还没有消化刚得到的信息,新的信息又接踵而至。这就像人们吃的快餐,吃着方便,但是营养不足。信息的“快餐”化使信息来匆匆、去匆匆,不能被系统地认识和理解。
2.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导向一元化。e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对全球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它还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指导思想,这造成了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这种一元化的价值导向与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摩擦与碰撞,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迷惘。
3.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冲击大学生价值观。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信息在全世界迅速传递,导致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消极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产生了较大的侵害,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健康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e时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容易使人情淡漠,诱发心理障碍。e时代,人们较多采用人与机器对话的形式,年轻人更是热衷于虚拟的网络聊天工具,如微博、微信等,而现实人际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大学生长久沉迷网络,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长期生活在网络制造的虚拟环境中,使其逐渐丧失健康、亲情、情感等,甚至会出现孤僻和冷漠甚至有点变态的心理障碍。
e时代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当然,e时代给我们带来众多问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我们寻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利于吸收、借鉴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措施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把学生当作接受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诱发大学生接受的动机,调动他们相互沟通的积极性。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体现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吸引和感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中来;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认识。要抓住大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进行科学地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机结合。
2.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课堂。随着e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化的工具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形式。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教育者应与时俱进,通过邮件、微博等形式,多与学生交流、探讨,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这种方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也容易接受,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教育者也应该走出课堂,对学生如何从网络上获取有益信息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摈弃传统的说教形式,采取聊天、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真正达到润物无声。
3.依据学生的差异开展教育。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能力差异,对受教育者具有的能力结构和特点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气质差异,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的放矢。对于胆汁质的接受主体,在发展其优秀个性品质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其克服粗枝大叶的缺点,培养他们做事的毅力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粘液质的接受主体,教育者应注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对于抑郁质的接受主体,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最后,要尊重大学生的性格差异,教育者应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生活环境,自觉克服不利因素对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4.坚持预防为主、正确引导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应走在前面,坚持预防为主。思想教育活动要面向未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于消极防范的滞后状态。e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立足当下,善于根据大学生的情绪、言行举止以及客观的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分析、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发展,尽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问题发生后,教育者应有耐心,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不能一味地抱怨、批评学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面向未来,积极正确引导。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座谈会、观看影视作品、调研等,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e时代的科技、文化、经济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用新时代大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来锻炼他们,使他们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黄宪怀.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J].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6).
[3]李富生.高校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5).
[4]程丽丽,刘洋.接受理论的接受主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5]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作者简介:岳勉(1983-),男,安徽太和县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