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继先
淋漓挥洒的用笔技法
——张若平绘画艺术之观感
◆ 薛继先
在南阳的画家群体里,张若平兄是我所最为敬慕的画家之一。自然我的这种敬慕是有其原因的,归纳起来,盖有六端:一则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二则在艺术上有不断求索、创新精神;三则绘画用笔技法独特老练,借助线条、色彩传递出有益于世道的精神向度:四则画面有意蕴,有内涵,使读者在对画面的阅读中感受到画家的生命气韵,五则为画正派,在秉承中国绘画传统中,重视画面的审美效果;六则有传统义士的“重德尚意”的士人品行,达到作画与做人的和谐统一。也许我这种敬慕的标准有些苛刻,但我总固执地以为搞艺术的人倘使没有这诸种为艺术的精神,即如是有些做艺术的感觉和聪慧,也未必做得好艺术,也未必在艺术上有大的成就。甚或是有些艺术的成就,却也因为上述的某些缺陷而少被人所敬慕或被称为伪艺术。
这就是古人说的艺在修身立德。关于人品与艺术的关系,宋之画家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己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人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由是观之,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虽不能强调首先必须是个完人,但至少在做人、做艺上没有多少使人遗憾的瑕疵。
——自然,我以为,若平兄是艺德双修的君子,所以,也就当属我所敬慕的南阳艺术家之一的了。
因此,若平兄在南阳的美术家群体里,也就是一位颇有独立艺术个性的画风比较严谨题材比较广泛成就比较突出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现实主义画家。
——现实主义画家——这是一个最早来自于19世纪法国画坛的一个流派打出的旗帜。它的涵义是指如实描绘可触的现实世界。给观赏者以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真实的艺术感受。其实,对于这一概念性的艺术术语,我们不用过多追究,倘把我们的眼光探向中国的美术史,会自然地发现中国的绘画从远古的岩画到新时代的彩陶绘画始,无不都是在现实的这条道上行进。无论是汉、唐或宋,元或明,及至到当今的画坛,不管其画面是密或是疏,是艳或是素,是画风景或是人物,现实主义的画风始终都占据着画坛的主流地位。只是到了当代,各种艺术思潮迭起,在强调和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体性的时风中,那些已被西方艺术家玩腻了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乃至野兽派艺术才在某些新潮画派中流行开来。南阳作家行者的长篇小说《圣两门》中的主人翁圣西门就属于这样的一个艺术的畸形儿。他除去与他身边的那些所谓的男女玩性派对,拿性来刺激他们的艺术敏感之外,我看不到一点他们作为艺术家的责任。
——责任,作为艺术家,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责任,就有艺术的担当,就关注现实,就关注社会,就关注世态人情,就用他们的画笔去描绘生活,描绘现实。去表现人们的真实情感。那么若平兄呢,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自然是不虚此誉的。
追溯若平兄的画龄,大概可上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那时他大概还不到十岁的年纪吧,年纪虽小,但在他父兄的熏陶下,他已深深地爱上了绘画艺术,先跟其兄张一平涂鸦勾摹,拌彩运墨。也许是他的这种艺术天分的显露,他的父兄就让他拜师原南阳师专美术老师唐克庆学画。唐克庆者,与徐悲鸿同时代人也,与徐有着同样的留学经历。都曾留学西洋,学习西画。不过唐老师学成之后,并没有立即归国,而是在香港谋就了一份美术职业,以画为生。等到全国解放,他才回来,到原南阳师专任美术教师,以教雕塑、西画为主。唐老师学西画多年又在香港为职,因此他的教学也就颇有西人之风。重视素描基础训练,讲究造型构图技巧,尊重学生创造精神,他要求学生学西画不拘泥于西,鼓励学生在西画中引进中国的绘画元素,要在画中体现出作画者的精神意向。若平兄先跟唐老师学雕塑,后学西洋油画,是唐老师得意门生之一。五十年后的今天,谈起他跟唐老师学习雕塑和绘画的经历,若平兄的感激和自豪之情仍然是溢于言表,深情地感叹,他今日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完全得益于唐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名师出高徒,真应了中国的这句俗语。
娴熟的油画技艺是若平兄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甚或到八十年代都大出风头。因为那是一个激情的狂热的年代,以油画为形式的各种宣传招贴画大行于世,若平兄就以一个艺术家的真诚服务了这个历史时期,画了很多反映这个时期现实生活的油画作品。到九十年代,随着改革春风吹起,若平兄己不满足于自己单一的西洋技法,又习其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先是找来唐宋名画临摹,此后又北上,进中国书画院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过去,若平兄终得国画妙谛,而成了南阳画坛上一位颇具艺术个性的丹青高手。
在这里,我之所以说若平兄是一位颇具艺术个性的丹青高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是他曾师学雕塑。因为雕塑艺术是立体艺术,属于静态三维艺术,雕塑者可以在对人物的精雕细琢中,用立体的形象能够生动地将人物的精神和心灵表现出来;二是若平兄曾学习油画。油画要求比较严谨,重视现实的真实性,在作画时讲究透视法,讲究背景衬托,重视人物在画面中的主导作用。而这些却是中国水墨所不具备的。若平兄在有了雕塑和油画这两个艺术的底子之后,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学习起中国的水墨画,自然也就驾轻就熟,在绘画的实践中也就很自然地将雕塑和油画的艺术特征融入到中国的水墨画中,从而使我们在读他的水墨画时见出所蕴含着的油画元素和雕塑意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论是在品评若平兄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时,总爱说他的画讲究背景渲染,重视绘画结构,形象逼真,用笔细腻工巧,具有立体的质感,有一种隐隐约约透视之美的原因。这就是一位画家的素质。他在掌握了某一艺术方法之后,不是单一地呆滞地运用这一艺术方法,而是将它与其他艺术技法融入到一起,杂糅并蓄,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并把它有机地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给观赏者以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看若平兄创作是一种享受。画纸一张,或张于墙,或铺于桌,但见他屏气凝视少许,手掂画笔在水墨之间蘸搅二三,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在纸上轻轻一点或是一抹,画的重心就由此而成,整幅画的置陈布势己赫然于心。于是或施红、或着绿、或润绛、或布青、或泼墨、或溽水,或点苔,或皴染,若平兄如神人假手,尽展奇技。或画山、或画石、或画水,或画鸟、或画花,或画人,皆在一气之中浑然天成。见其用笔或轻如巧妇着针,或重如莽汉挥斧,或淡如远山浮云,或浓如尺牍石墨,画到细处大气不出,画到粗处猛虎狂奔。画长皴一气直贯,画短皴则风情万种,在皴染之间,幻象飞动。及至画成,见其气韵生动,笔法清逸,设色高华,物象微肖,俱有神功自然之妙趣。我见过他画的钟馗,那种园目怒视,疾恶如仇的打鬼之势栩栩如生,其姿像,其神态犹如要走下画面,来到人间,驱鬼降妖。他画山水,却又总在山凹之中,布屋三五座,给人留下“何似浣纱溪畔住,绿荫相间两三家”(唐司空图句)的画意诗境。他画鸡,或昂首翘尾,或俯首觅食,真可谓“鸡像”毕现,“鸡神”毕妙。在这个世风希求吉祥的时代,鸡者吉也,无疑,它也就又多了一层实用的价值。
其实细究张若平的这种创作审美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正如清朝布颜图所说:“思之思之,鬼神通。峰峦旋转,云影飞动,似天机到也。”张若平兄的整个绘事皆在他屏气凝视的“思之”之间完成了对整个画面的立意、布陈的构思,或者说是在这瞬间的“思之”之间找到了艺术的灵感,获得了神思的妙境,此时的若平兄“心情如冥游天地,与造化合一”(张大干语),运腕振笔,墨随气走,其酣然淋漓,如飞瀑进溅。这正是所谓的灵感和神思“一旦得之,笔以发意,意以发笔”,“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的“意在笔先”艺术创作过程。
对于画家的这种创作,法国文艺理论家加洛蒂说,他是在“用一个臆造的世界取代视觉的真实,这是画家用他的回忆、想像、知识重新创造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画家的现实主义与作家们的现实主义一样,是经过艺术处理了的具有生活涵盖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若平兄始终在遵循着这样的艺术法则,运用知识、想像和回忆为社会和人民创作出了很多具有本质意义的“现实世界,”为读者奉献出一幅福颇具艺术震撼力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