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娃
都说父母不容易,
其实孩子更不容易
王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感叹:“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主动要求到这世上来的,在亲子关系当中,如果一定要说谁欠谁,那也是父母欠孩子。孩子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开始给予,我女儿带来的快乐是我过去费尽心机也不曾得到的,与之相比,为了养育她而所花的金钱根本微不足道。”
他更提出:许多父母拼命要求孩子,说什么要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老了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能有个靠山,说白了就是自私,为着自己的未来能有保障,而去骂孩子打孩子逼孩子考好成绩,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快乐。
也是因为这样吧,王朔在自己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能快乐度过一生。他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是:“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个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被人们知道吗?”
王朔自己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暴力中度过的。他说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挨打是父亲打他打到筋疲力尽,抽支烟,休息一会儿,缓过来继续打。当时年少的他跪在那里,看着香烟的雾气里父亲那张让自己感到心悸的脸,心想:要是和这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该多好。同时他也暗暗发誓:将来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他真的做到了,在女儿的成长历程中,他没对女儿动过一次手。
对于学习,王朔的观点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你不用逼他,他自己就会去学;小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你逼他去学也没用,因为他很快就会忘掉,白花了工夫,而且还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对女儿说:“你喜欢学的你就去学学,不喜欢学的,差不多就行了。”去学校开家长会,女儿的老师对他说:“某某学生品质不好,让你女儿少和她来往!”他一听这话就气不打一处来:“老师就爱挑拨小孩之间的关系,小孩哪有品质不好的?我听了都懒得搭理那老师。”女儿王咪从小学到初中的表现都是一个不太爱学习的孩子,用王朔的话说就是“一个跟大家混日子的学生”,可是他拒绝给女儿压力,也和老师说好:“孩子不爱学习我们家长不怪你们,你们也不要因此去责怪孩子。”所以女儿虽然学习不好,但在父亲的保护下,一直是个自信而快乐的孩子。王朔说过女儿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有人问王咪,人家小朋友都考第一名,你怎么考不到啊?王咪回答:“那是我不想考,我怕他们在我面前自卑!”
王咪面临中考的时候,王朔对她说:“你不要去参加中考了,你要是考过去你就是个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随后,他送女儿去了美国读书。有意思的是,在国内不爱学习的女儿,到美国就变成了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艺术史专业。对此王朔非常得意:“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因为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幸亏我有远见卓识,及时保护了女儿对学习的兴趣,她到美国以后,被美国那种宽松、有趣的教育氛围一激发,学习的欲望马上就出来了,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王咪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国内找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王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一直告诉女儿:“有困难就开口,这一点爸爸还是可以帮忙的。”但独立的王咪固执地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坚持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求职。有一次,王咪去一家自己很喜欢的杂志社应聘,王朔实在很想帮女儿得到这份工作,一时没忍住,就托了关系和那家杂志的主编打了个招呼。结果,王咪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欢天喜地去上班了。没过几天,主编过来套近乎:“什么时候让你父亲答应我们杂志做一个专访啊?”从未对任何人提过自己父亲是王朔的王咪立即警觉:他怎么知道我父亲是王朔?联想到自己顺利得有点不太正常的应聘过程,她意识到一定是父亲在其中做了手脚,她当即给父亲打电话:“你以为你是谁?你不就是一个作家吗?你的名气我不稀罕!我的事儿你也少管!”一席话说得王朔握着电话连声对女儿说“对不起”。事后,王咪不顾杂志社的挽留,愤怒地辞去了这份工作。最终,她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艺术财经》杂志的一名编辑。
女儿的独立,让王朔非常骄傲,他说:“我从未对女儿要求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她一路走来,真的成为了我最希望她成为的那种女性:内心丰富,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女儿就像是一面镜子,
照出真实的我
在许多读者的印象里,王朔总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敢言敢为快意恩仇的样子,但是他说:“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扮演一个叫‘王朔’的人。”
他心里其实也明白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自私、欺软怕硬、富贵可淫、威武可屈……这是他在这么多年闯荡人世的过程中提炼出的生存法则。这么多年,他就是靠着这一套生存法则活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惹不起躲得起”。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大到可以和他探讨人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面对女儿那双清澈的眼睛和如花般盛开的笑容说一句:爸爸的人生,是这样走过来的……女儿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看见自己身上的一切伪善,并因此有了深深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逼迫他去拷问那个隐藏在“作家王朔”外衣之下的灵魂,让他再也没办法心安理得、沾沾自喜。
他决定写一本书,写给女儿看,在这本书里,他要告诉女儿,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写到了自己5岁时在保育院,过早地知道了人分为两类:可以欺负的和不可以欺负的,为了让自己不被大孩子欺负,他学会了献媚和屈从,学会了怎样讨好强者并和强者结盟,并渐渐习惯不再同情弱者……
他写到自己骨子里的懦弱:8岁时和邻居小孩打架,一棍子打到人家头上,人家没事,他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成年后有一次坐公交车,被人一脚从车上踹下来,他一句话都没敢说;当兵时和一个老兵吵架,人家要动手,他立刻向人家道歉……
他写到自己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经常为钱接一些写剧本的工作,但是心里又很清楚写那种弱智的剧本,纯粹就是浪费生命,于是常常发誓“干完手里这活儿再也不干了”,但下一次,看人家开出一个让他动心的价码,他又欣欣然接下了……
他写到自己的虚伪:曾经当着别人的面将一位拍商业片拍得很成功的导演朋友嘲讽得面红耳赤,说人家急功近利。但是一转眼,看到那些有权势的人再怎么急功近利,他也不敢说什么……
拷问、自省、反思、忏悔,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王朔一次次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置于审判台的过程,不过法官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书中,王朔对女儿说道:“今天我终于可以承认我不勇敢了,面对公然的暴力,一心想的就是怎样逃开,哪怕丧失尊严。我就是人家说的那种软蛋、怂包,一直都是。能承认这一点真好。我感到放下了一个大包袱。这辈子背着它我真是累坏了。”在书的末尾,他以难得一见的温柔与深情向女儿致谢:“很感激你来做我女儿,在这个关头,给我一个倾诉的机会,让我有一个能信任的倾诉对象。”写完这本书,他整个人瘦了一圈,自我感觉像是“好好洗了一个澡,从里到外都透着轻松”。
这本叫做《致女儿书》的自传体小说出版之后,他假装很不经意的样子送给了女儿,但是直到今天,他都没有勇气问女儿看过没有,有什么感受。尽管这样,他现在觉得自己可以不用躲闪地面对女儿那双清澈的眼睛了。
也有人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他的变化。王朔的朋友、导演冯小刚就说过:“现在要见王朔比登天还难,哪像那会儿,随时一个电话,就可以约他一起喝酒。”是的,他现在不愿意参加什么公开的活动了,因为一旦参加公开的活动,他就得说话,就得表态,所谓说话和表态无非也就是要说好话,说赞美的吹捧的话。
他说:“我知道自己还是没有勇气当众说真话让人难堪,但最起码我可以做到:不去、不说。”
另一方面,他仍然保持着可贵的赤子之心。比如他曾经帮助一个叫王子文的新人打过解约官司。起因是他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就有王子文。席间,王子文说起了自己和某影视公司签的合约,特别不合理,但也没办法。王朔一开始只在一旁埋着头听,听着听着就义愤填膺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我帮你!”于是他出面请律师打官司,最终帮王子文妥善解决了这件事。以他的阅历,他当然知道这次出面会引来什么样的风言风语,但他还是不管不顾,坚决帮助王子文,并且一帮到底。果然,后来有很多传闻,说王子文是他的小女友。
女儿让我活得
更接近理想中的我
今日的王朔,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作。他最大的变化也来自于写作态度的变化。他坦言:“我以前写作的时候,总想着要取悦读者,总想着在这里或者在那里抖个包袱,为了追求效果甚至不惜破坏叙事的节奏,加了许多花哨的东西,就是希望能逗读者乐,以换取读者廉价的好评。以前写作主要目的就是沽名钓誉,现在写作是为自己写的,就没想着要拿出去发表,顶多是将来留给女儿看,那种感觉根本就不一样了。”他现在的写作,永远都有一个潜在的对象,那就是女儿,有了这么一个对象,他的笔下,再也不可能油滑、不可能投机取巧,唯有拿出无限的真诚,掏心掏肺地写。
剩下的时间,他用来陪伴家人。当年,他和妻子沈旭佳离婚,女儿归沈旭佳抚养,母女俩远赴美国,沈旭佳曾不无忧伤地对王朔说:“你错过了女儿成长中的许多时刻。”但当时正忙着追名逐利的他,对这句话体会不深,一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才体会到前妻的这句话暗含责备,责备他根本不懂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我没有勇气对女儿说我爱你,因为我连最基本的都没做到,那就是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一个女儿对好父亲的最低要求是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是我连这最低的一条都没有做到,还谈什么爱她?”对女儿刻骨铭心的内疚,以及亲身经历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相继猝然离世,王朔更加意识到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名望和利益,而是家庭。
这么多年来,王朔和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针尖对麦芒”。年幼的时候,母亲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关心和照顾,母子之间一直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这使得他在母亲年老的时候,有一种心理:你过去不拿我当回事,不可能现在老了想要儿子了,就来了一个儿子。他可以给母亲钱,可以给母亲请保姆,但却没有办法和母亲和睦相处。“也不知为什么,母亲特别能激起我恶的一面,一句话不中听,我就能吵起来,好话也不能好好说,说完了又特别内疚,觉得自己特别操蛋,怎么能对自己的妈这么凶。但是一和她面对面,她一招我,我的火‘噌’一下就上来了。”也是有了女儿之后,他慢慢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了:女儿小时候我管过她吗?不也没管吗?可是现在,我不也牵挂着她,希望她能陪在我身边吗?
现在每个星期,王朔都会去看望母亲,陪她聊聊天,一起做一顿家常饭,然后母子俩一起吃。家里的饭菜吃到嘴里总是特别美味,虽然母子俩一说话还是难免要戗戗,但对于母亲来说,儿子在身边,一起吃顿饭,一起说说话,已经是很大的快慰了。
女儿大学毕业之后,王朔心里一直非常希望女儿能够回国发展,但又不愿意勉强女儿。有一次,身在美国的王咪突然发现联系不上父亲了,家里电话一直是忙音,MSN又不在线。她心急如焚,非常担心独居的父亲会遇到什么危险,不得不打电话给年迈的奶奶,让她去父亲的房子看看,结果是王朔前天晚上喝酒醉得不省人事,而家里电话又没挂好。王咪气得在电话里和父亲发火,骂他是“白痴”!也是这一次,促使王咪回国发展,“他身边确实太需要一个人了”。
如今王朔和女儿的关系,更像是朋友。父女俩长得特像,这也使得王咪经常怪他:“都是你,肥头大耳的,把我也带丑了!”他就安慰女儿:“你别急,咱走不了美女路线,咱走气质路线。”父女俩在一起经常这样相互打趣。他感叹:“有个女儿真是太好了,到我这样的年纪,许多常人眼中的快乐都已经算不上是快乐,唯有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才是快乐的。”
王咪在自己的结婚典礼上提到父母时说:“我特别幸运,有一对非常宽容的父母,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即使在离开他们的日子里,他们的爱,也一直保护着我……”
王朔虽然没有勇气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他怕自己会当场哭得不成样子,“那也太丢人了”,但当他听到朋友给他转述的女儿在婚礼上的这番话,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他说:“作为一个父亲,能够得到女儿这样的评价,我很满足,比让我得一个诺贝尔奖还欣慰。”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