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作为沪上文化盛宴之一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又将拉开大幕。翻开今年的演出节目册,一场来自德国慕尼黑室内乐团的演出吸引了我的目光。作为一支早已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室内乐团,即将到访的他们会给乐迷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慕尼黑室内乐团由克里斯托夫·斯蒂芬(Christoph Stepper)创建于1950年,是欧洲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室内乐团之一。1956年,指挥家汉斯·斯塔德马尔(Hans Stadlmair)接掌乐团,在其后近四十年中,他一直担任着乐团的艺术总监。在他的带领下,乐团成功举办了四千余场音乐会,并出现在了电台及世界音乐舞台上。1995年起,指挥家克里斯托夫·波彭(Christoph Poppen)成为了乐团新的掌门人。他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为乐团勾勒出极富活力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兼容的曲目编排模式,还带领乐团首演了三十余部知名作曲家的新作。这些举措不光为乐团带来了诸多奖项——如2001年至2002年以及2005年至2006年德国音乐出版社的“最佳节目奖”、2000年的慕尼黑音乐奖、2002年的戛纳国际古典奖及克里斯托夫和斯特凡·卡斯克基金奖等,还为乐团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乐团频频受邀至世界各大音乐都市举办巡演。
十一年后,慕尼黑室内乐团迎来了第四任音乐总监——新一代指挥家中的杰出代表亚历山大·李布莱希(Alexander Liebereich)。这位极富时代感的继任者不仅完美地平衡着乐团的“传统”与“创新”,更以其独特的美学观点与乐团一起深入到探索新声音的工作中去。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在2008年获得了当代音乐对话基金授予成功当代音乐团体的“新音乐奖”。现今,慕尼黑室内乐团每年在世界各地音乐厅举办演出超过六十场。同时,它还是梅纽因音乐节、莱茵地区音乐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音乐节、波兰贝多芬音乐节等欧洲著名音乐节及音乐中心的客席艺术团体。许多知名艺术家都与乐团有过良好合作,包括乔凡尼·安东尼尼(Giovanni Antonini))、安德列斯·肖尔(Andreas Scholl)、维多利亚·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萨宾娜·梅耶(Sabine Meyer)、珍妮·杨森(Janine Jansen)等。
慕尼黑室内乐团的总部设在慕尼黑的摄政王剧院,每个音乐季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艺术活动系列作为主题。然而,无论主题如何更迭,“传统”元素总是乐团编排演出曲目时的重要基石。作为二战后欧洲乐坛兴起的“复古”风潮倡导者,慕尼黑室内乐团在诠释巴洛克或古典时期的作品时着重于揭示乐曲的客观原貌。他们并不像一些古乐团那样完全使用古乐器进行演奏,而是在使用现代乐器的基础上,力求在音乐原本面目与现代审美趣味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为此,乐团经常邀请知名巴洛克专家进行合作。在一些音乐会中,他们也会采用以首席领导的无指挥形式来体现室内乐固有的、成员之间的高度契合。至今,乐团演出过的曲目几乎涵盖这两个时期所有重要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不仅如此,当一些知名管乐演奏家受邀加入乐团演出时,由二十五位核心弦乐演奏家组成的室内乐团还兼具了“小型”交响乐团的功能,凭借其独特的音响对莫扎特、贝多芬等经典交响乐进行全新的解读。
乐团在巴洛克及古典时期以外的“传统”曲目还包括浪漫时期的诸多室内乐佳作。在演释这些作品时,乐团便脱去“复古”的外衣,摇身变为浪漫主义的“代言人”。这种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诠释与把握在乐团近期发行的专辑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发行的乐团与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女高音克里斯蒂安·费舍尔及男中音马蒂尔斯·哥尔尼合作录制的巴赫专辑中,乐团将巴洛克音乐的“本真”体现到了极致,演奏清新、健康,不加修饰却浑然天成;而在索尼公司发行的罗西尼序曲专辑中,乐团的演奏则活力四射且戏剧意味十足,每一句乐思都蕴含着华丽、闪亮并带有独特个性的灵感。
有了“传统”的基石,慕尼黑室内乐团便大步迈向“创新”。每个音乐季,乐团都会向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委约新作。近年来,曾为乐团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包括:埃尔基-斯文·图尔(Erkki-Sven Tüür)、萨米尔·奥德赫-塔米米(Samir Odeh-Tamimi)、约尔格·维德曼(J?rg Widmann)以及中国作曲家谭盾等。
作为近现代优秀音乐作品的传播大使,乐团多次与当代音乐版籍唱片公司(EMC)合作,录制了卡尔·阿马迪乌斯·哈特曼(Karl Amadeus Hartmann)、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韦伯恩(Webern)等近当代作曲家的新作。近期,乐团录制的唱片有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Toshio Hosokawa)的作品专辑。另一张融合海顿与韩国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作品的专辑则受到媒体的推崇,被认为是“近期最令人满意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
在演出曲目外,乐团的“创新”还体现在参与、主办不同形式的演出及活动之中。作为慕尼黑当代音乐剧场“新音乐季”的长期合作者,乐团在此演出了谭盾、查娅·车尔诺温(Chaya Czernowyn)、维基塔斯·巴尔塔克斯(Vykintas Baltakas)等作曲家的多部现代歌剧;第一次与克劳斯·策厄莱因(Klaus Zenhelein)及巴伐利亚戏剧学院合作演出的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麦加朝圣》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3年起,乐团在慕尼黑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名为“现代艺术陈列馆”的系列音乐会,每年三次在美术馆大厅举行的“现代夜曲”活动中着重推出一位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该系列目前已成为慕尼黑音乐界颇受欢迎的节目。2006年,乐团与其艺术总监李布莱希发起了一项名为“慕尼黑计划”的新音乐活动。该活动由不同音乐会、研讨会及其他活动组成,旨在通过与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机构合作,以家庭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乐队与慕尼黑市的联系。第一届“慕尼黑计划”的主题名为“唐氏综合征儿童音乐会”,这个节目随后出现在巴伐利亚电视台的获奖纪录片中。除此之外,乐团还创办了被文化界认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白纸”——事先没有宣布节目单和演员的“音乐会创意”,及备受关注的“慕尼黑室内乐团艾滋病音乐会”等一系列音乐活动。2010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七十多位音乐家自发加入到“慕尼黑室内乐团艾滋病音乐会”中,并在摄政王剧院合作上演了马勒的《第四交响曲》。这场以慈善为目的音乐会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南德意志报》在报道这场音乐会时认为,“古典音乐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众多年轻而又热情的听众”。
在本次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慕尼黑室内乐团将会为听众带来两场精彩的音乐会。第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包括近代作曲家维列斯(Sandov Veress)的《特兰西瓦尼亚舞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14)及柴科夫斯基脍炙人口的《佛罗伦萨的回忆》。在这场音乐会中,乐团邀请了我国钢琴家李坚担任独奏。出身音乐世家的李坚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奠定了自己国际演奏家的地位。他曾获得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并作为独奏家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英国皇家交响乐团、英国皇家BBC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多支乐团合作演出。作为室内乐演奏家,他的合作伙伴包括马友友、林昭亮等诸多世界一流音乐家。除此之外,李坚还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家,他曾指挥过圣路克斯交响乐团、名古屋交响乐团、罗马尼亚国家广播管弦乐团等多支乐团,并广泛涉足歌剧领域。李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上海市东方学者,同时也是美国纽约音乐家基金会的艺术总监。
乐团第二场音乐会以古典时期作品为主,曲目有莫扎特的两首作品号为K.136与K.138的《嬉游曲》、《柔版与赋格》(K.546)、海顿《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及格里格的经典弦乐曲《霍尔堡组曲》。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乐团首席丹尼尔·吉尔伯格(Daniel Gilberger)。出生于1972年的吉尔伯格曾师从克里斯托夫·波彭、唐纳德·维勒斯坦(Donald Weilerstein)等名师,并受到古利、金格尔德等知名音乐家的指导。他是多个国际音乐比赛的获奖者。作为独奏家及室内乐演奏家,吉尔伯格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广泛举行音乐会,身影亦频频出现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音乐节、莱茵音乐节等欧洲重要的音乐节中。不仅如此,他还担任了法兰克福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等多支乐团的客席和首席。自1999年起,吉尔伯格受邀出任慕尼黑室内乐团的首席,相信他与乐团之间的配合一定会带给听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