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草十七
杨紫和伊东初识是在一家社交网站的派对上,但彼时两个并无交集,直到在一家麦当劳餐厅偶遇,两个人才真正有了开始。之后随着交往的加深,他们互生好感确定了恋爱关系。
之后的日子伊东常约杨紫去公园、去海边游玩。而在游玩的过程中,喜欢晒自己生活的他,时刻不忘记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然后将所见所闻拍成照片,再配以文字发上网晒。对伊东动不动晒自己的私生活,杨紫很是反感,说了伊东几次,他并不以为然。他说现代社会,晒生活是时尚,这没有什么。
有了爱情的滋润,伊东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也快乐了许多。但他对社交网站的痴迷,却还是丝毫不减。有时候工作忙,顾不上发状态,晚上睡觉了才想起,他便从床上爬起来,拍几张自拍照,然后没话找话发几条诸如状态、说说之类的东西,然后才能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起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去社交网站,看看别人对自己的评论,然后再回评下,顺便看看别人的,再简单吃点东西出门上班。
坐在飞驰的公交车上,伊东也是手不离机。由于太过专注,有好几次,他都坐过了站,待从网络的世界回过味来,公交已经到终点站,司机师傅正冲他翻白眼。无奈他只好下车打车去单位,有好几次因为耽误了时间迟到,既挨领导的骂又被扣奖金。月底领工资的时候,看着别人奖金丰厚,而自己只拿那么一点,懊悔之下伊东下决心痛改前非,但事到临头,却管不住自己。甚至上班的时候因为用单位的电脑上社交网站而被主管抓住,主管一气之下将他发配到了仓库做管理。
而更严重的是,他对社交网络的沉迷,也影响到了与杨紫感情的发展。两个人约会看电影,杨紫被剧情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回过头却发现他正飞速地浏览着手机与网友互动,根本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女友情感的变化;外出旅游,两个人正兴致盎然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伊东的手机消息提示音响了,他马上条件反射摸出手机开始与微友们互动;情人节两个人去歌厅唱歌,唱了没几曲,伊东就丢下杨紫自顾自玩起了手机,丢下杨紫一个人唱独角戏。
这样的事情多了,杨紫便有些耿耿于怀了,敲打了伊东几次,伊东诚恳地认了错,答应痛改前非,便事后便又忍不住故态复萌。于是,在之后伊东又一次因为玩社交网站而冷落了杨紫的时候,杨紫向伊东提出了分手。
听她说出分手两个字,伊东大惊失色,他有些意外地问她:“这处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分手?”
“这算是处得好好的吗?你看咱俩哪一点像‘好’的样子?你看别的男女朋友在一起的样子,再看看咱俩在一起的样子,我总觉得咱俩在一起,就像中间隔着个第三者!你能不能扔掉你那该死的手机?你这样让我很不舒服,感觉你像跟它谈恋爱,不是跟我!”杨紫说完摔开伊东的手,决绝地走了。
之后,无论伊东如何拨打杨紫的手机,她都不接他的电话。伊东去他们常去的那家社交网站找她,被杨紫拉黑了。上QQ想给她留言,却也发现QQ上也被拉黑了。去他们常去的麦当劳餐厅,场景依旧却物是人非。
点评:伊东的“社交中毒”不是个案。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有许多将自己封闭在SNS的人,过着与伊东一样的生活。他们将所有空闲时间,都交给了社交网络,他们每天不停地在社交网站发布消息,执著于跟帖和推特,其实就是享受别人的认可与追捧。在SNS上获得网友们的追捧认可,就像瘾君子过足瘾后可以获得快感一样,他们同样可以从社交网站获得满足感,满足他所追求的“社会关系欲望”。但网络的关系跟现实的人际关系一样,有来有往,别人来捧你,你同样得捧别人,你想得到别人的跟帖,获得更多的粉丝,你得先去访问别人,转发别人的状态,这样别人才能来访问你,并回你帖。为了获得更多的粉丝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往往凌晨时刻还游荡在社交网站、一大早睁开眼就去社交网站报到。
对此现象有专家指出:“科学试验表明,与电脑网瘾一样,使用智能手机时也会分泌类似于多巴胺的‘快乐荷尔蒙’进而有可能发展为中毒症。沉迷与SNS者,往往会强迫自己反复确认SNS,甚至因为对其的沉迷而对日常生活造成障碍,甚至失去自制力,这就是典型的SNS中毒症的症状 。”
在SNS社交网站上,受欢迎的人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集权力与财富与一身的大佬,而是那些有能力挖掘有趣内容、对流行和时事具有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和见解的人们。因了这些,那些在现实中被孤立、生活不得志的人们便可以在SNS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体验的被追捧被赞誉的感觉。而这些人为了维持在SNS上较高的关注度,便会拿出很多时间泡在SNS上,执著地发帖回帖,这样天长日久恶性循环下来,越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的人,对SNS的沉迷越严重。而更为值得警惕的是,对个人或者整个社会来说,SNS中的沟通交流反而会影响到实际生活中的沟通交流。有些人在网络上夸夸其谈,活跃异常,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闷葫芦一个。这种“逆转现象”非常不利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SNS既是社交手段,又是传播新闻的途径,但是过度的沉迷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现象。对此,有机构面向17500多人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8.4%的网络中毒高危人群,去年增加到11.8%。其中,上瘾症状严重的高危险群比重为1.3%。社交网络特有的集体文化是很多人不能从已形成关系中脱离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玩物丧志。SNS毕竟是虚拟的东西,如果像案例中的主人公伊东一样,由于长期沉迷与SNS,将大好的时光,花在那些虚拟的东西上,不但影响到了感情,还影响到了职场的升迁,真的是得不偿失。其实,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重要,别人“关注”了你,也并没太把你放在心上,你不在的日子,也没人惦记你。与其在网上晒那些虚拟的虚荣,不如踏踏实实做回自己。只要重新找回自己,让生活充实自己的心灵,远离“社交中毒”便不是难事了。
责编/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