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
说好了是白猫,带回来打开袋子一看,却是黑的
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在他的《黑猫》一文中,对一场婚姻表达了彻底的绝望。“那便如隔着布口袋买猫,说好了是白的,带回来打开袋子一看,却是黑的。”
这只隔着口袋买回来的猫,是他的第一次婚姻。那个初为新郎的少年怦然心动之下,娶回来的却是一只黝黑的猫。这场婚姻,在父母之命下,他绝没有赌的意思,但输得稀里哗啦。
1912年的元宵节,对连续参加了两次罢课风潮、被勒令退学、百无聊赖略感迷茫的郭沫若来说,应该算好日子。虽然是媒妁之约,但毕竟结婚标志着一个男人的成熟独立。婚姻的新奇感让20岁的郭沫若感觉很有趣。
那天早上,天气并不算好,他的心情却真的不错。在轿帘轻启的瞬间,一袭长袍马褂旧式打扮的新郎,清晰地感觉到一种血往上涌的亢奋,然而从轿帘后面探出的那双三寸金莲,却立时让这位脑子除旧迎新的中国青年失望反感。
吹吹打打的锣鼓声中,郭沫若勉强把新娘引入洞房,挑开盖头,一个毫无脂粉风华的村姑被嫁衣包裹着,彻底击碎了郭沫若的“郎才女貌”梦。
屋外送亲的鼓手还在拼命敲打,洞房里悄无声息,郭沫若再无耐心,把新娘子丢在洞房里,摔门而去。
次日天亮,郭沫若便要母亲张罗给他退亲。“这不是我想要的,这和我理想中的婚姻差距太远。你告诉我她是个放足(没有缠足)和知书达理的小家碧玉,事实却并不这样。”
“退婚?年轻人玩的那些个离婚啊什么的新名词我不懂,我只能告诉你,洞房一入就是夫妻,哪个伢子生来就貌比天仙?勾了红嘴唇,都不太差。小脚怎么了?中国女人几个不是小脚?退婚在咱乡下就是休妻,人家伢子没偷汉辱祖,你凭啥休?休了,那就是她的奇耻大辱,你不是逼她死吗?”
婚后第五天,新郎不顾家人反对,坚决地捏着船票,登上了去日本的船。这一走,就是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一万天,足以让一个22岁的新娘变成一个50岁的老妪,让一场本该守常的婚姻,布满尘埃。
怀揣孤寂的爱、五千年沉重道德,她躬着身无声地走了
那个“并不漂亮、会抽水烟袋的小脚村姑”是不晓得日本的,但私塾先生讲过的《烈女传》《女儿经》告诉她要恪守妇道,要三从,要四德,很多的“要”让她直不起腰来。乡下女人说不出大道理,只知道丈夫出去是做大事的,大事,则不需要女人在身边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每天晨起,她洗衣做饭伺候公婆,把院里院外收拾得一尘不染,再把丈夫的书房细心地清理过。那些来往不多的信件上,多是些问候父母的言语,对自己提及很少。她认字不多,也不大懂,只是一件件把信按日期整齐地码在架子上,然后就坐在村口的榆树下,向着远方的小路默默地嘬着水烟。
就这样,这个叫张琼华的女人在郭家守了二十六年的活寡,直到那一天,早忘了模样的丈夫突然回来了。
乡里乡亲一屋子人,握了这个早已名满天下的男人的手,嘘寒问暖。山沟沟里出了全中国都知晓的名人,这是郭家的福啊。她欣慰,望着那个男人身后站着的女人默默不语,积攒了26年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倒是那个女人先来拉她的手,“我是于立群,你是大姐吧?”
一句“大姐”便溢满幸福,她欣慰,毕竟,我是大姐啊。什么寂寞孤独,什么空守新房,一切的怨恨、凄楚便全在这一声“大姐”里烟消云散了,这二十六年,值了。
婆婆一直抢着儿子的手,说着儿媳这些年来的孝道、尽责。琐碎平常的小事被婆婆描述得很生动,于是那个男人转回身,突然深深地鞠了一躬,陌生的眼里满是感激。
她一下子惊呆了。这许多年的辛酸痛苦寂寞,居然一瞬间不翼而飞。她明白,这感觉,书上称之为“知足”。
第二天丈夫就又走了,身后跟着那个叫于立群的女人。她特别留心了一下,这个姓于的女人,是双大脚。
很轻易地,又是二十四年过去了。五十年间,她只见过夫君两次,加起来不超过十分钟。每天,她依然是院里院外的扫,屋里屋外的忙,依然到公婆屋里敬早茶,拣公婆喜欢的饭菜捧到床前,依然把那些少得可怜的往来信件收拾得井井有条,依然在村口老榆树下坐成雕像,坐成鬓发如霜。
那应该是1963年,中国已是晴朗朗的天了,那些早年离乡的人也纷纷回来了,说是中国大变样,人民做主人了,还说自己的丈夫成了最著名的学者。她不懂“学者”是多高的级别,比村长还大?不过“最著名”这几个字她还读得懂,她自豪。
那一天,乡里来人说要领她进京,说是周总理要接见。周总理那是大救星,贵人事忙,怎么会想见一个乡下老妪?她疑惑,跟着去了,走前也没刻意打扮一下。
第一次出了乡,第一次进了京,把一双半旧的绣花鞋从乡间青石板路上,踩到京城4月春天的阳光下。新鲜的感觉还没有消退,她平生以来第三次见到了丈夫。
丈夫说,是周总理亲手安排了这次会面。丈夫头发少了许多,身子也瘦了,鼻子上还多了副眼镜。她没有说话,她很局促,面对着这个多少有些憔悴的男人,一丝丝的陌生,深沟一样横在两人之间,让她无法翻越。
那天的晚饭,真好吃。
1980年的夏天很热,热得拧干了记忆也无法清凉。临终之时,她还念念不忘五十年来唯一一次那顿陪着丈夫吃的晚饭。四川乐山,这个一生农妇打扮的女人,在90岁的那年,悄悄走了,踩着一双金莲,枕着长风流水和五十年的回忆,怀揣着孤寂的爱和五千年的沉重道德,躬着身孤独无声地走了,在那个蝉声鼓噪的闷热午后。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