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冰
玛格丽特·米德(1901年—1978年),被誉为人类学之母,美国“总统自由奖章”获得者。
玛格丽特·米德的理想曾是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19岁时,拿到英语与哲学双学士学位的她,偶然选修了人类学课,就此结识了美国人类学的奠基者、人类学之父弗兰茨·博厄斯。他伟大的理想、智慧,令米德毫不犹豫地投入了人类学的怀抱。
1924年底,博厄斯要做一个与西欧和美国不同文化的青春期的研究。米德被派去印第安人部落做这一选题的田野实地调查。在20世纪20年代前,人类学现场中还没有留下过女性的足迹,而彼时23岁的米德不仅欣然前往,还要去一个更偏远的地方——南太平洋群岛。她认为印第安部落早已布满了人类学家的足迹,要走就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次年8月31日,米德只身前往南太平洋的美属东萨摩亚,开始了为期九个月的田野调查。她几乎走遍了岛上所有的村落,最后把重心放在最原始、最偏远的塔乌岛。她学习那里的语言,试着像当地人那样生活,果敢地摆脱了那些爱慕“白人女子有一双漂亮丰满的大腿”的土著求爱者。
1928年初,《萨摩亚人的成年》出版。米德做梦都没想到,这本书跃居畅销书榜首。她的米德体叙述方式,文字优美,感情充沛,引人入胜,读者惊叹:原来社会科学的书可以这样好看。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它的孩子们毫无痛苦地度过青春期,比如萨摩亚,那么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有机会做到这一点。萨摩亚的教育方法和我们的大相径庭,这种强烈的对比也许能够使我们改变原有的立场,去重新评价,甚至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原始文明背景下的青少年的青春期,反观现代西方文明下的青春期,是米德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巨大贡献。《萨摩亚人的成年》被译成16种语言,发行量达到百万册,成为很多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必读课本。
萨摩亚之行是米德人生的里程碑。此后,太平洋地区形态各异的原始文化牵动着她之后整整50年的情愫。她一边行走一边研究,以其著作、教学、演讲引爆了人们对人类学的兴趣。米德始终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应该建立起这样一种更美好的文化:它能够培育出更为幸福、更少侵犯、情感上更为坚定的人。
1939年,法西斯的阴影笼罩欧洲,美国处于警戒状态。米德将目光投向政治局势的发展,她写信给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建议美国就欧洲的发展与希特勒对话。米德40岁生日之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她和人类学同仁将人类学知识用于国家的战争战略上,用于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关注民生和实现人类福祉的行动中。1941年,米德在新泽西女性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说:“科学知识曾被法西斯主义利用,导致人与人、族与族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果用科学代替政治家的直觉,并用以改变人的行为,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米德长期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她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会员,参加了世界教会协会等组织,晚年时,靠一根手杖巡回世界,就宗教与女性、犯罪、饮酒、婚姻等问题发表演讲,曾创下一年演讲一百场的纪录。1978年11月,米德因胰腺癌在纽约辞世。南太平洋马努斯岛村民为她举行了只有在大酋长去世时才会举行的为期五天的葬礼。美国总统致悼词:她已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教给了公众。
那一天,成千上万的人捧着鲜花和她的自传《黑莓的冬天》向她致敬。那黑莓,是她的自喻——越是寒冷,越是硕果累累。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