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一座传奇之城

2014-09-10 07:22君伟
百科知识 2014年23期
关键词:撒马尔罕清真寺中亚

君伟

丝绸之路出中国新疆之后进入中亚,在中亚这段丝路上形成一个个商业城镇,就像一颗颗珍珠,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颗就是撒马尔罕。这座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在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它曾是帖木儿帝国的首都,享有“东方罗马”的美誉。2001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丝路要冲 帝国之都

撒马尔罕地处中亚绿洲泽拉夫尚河谷地,“撒马尔”意为“肥沃”,“罕”意为“土地”,合起来即是“肥沃之地”。它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5世纪已颇具规模。2000年前,汉朝张骞通西域,跋涉万水千山来到这一带。《史记》《汉书》称此地为康居。丝绸之路开通后,撒马尔罕成为丝路上的枢纽重镇。此后几百年间,这座城市几易其手,西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萨曼王朝、花拉子模王国都曾是这里的统治者。直到1220年,撒马尔罕最终被成吉思汗率领的部队攻陷。

故事似乎就此结束,然而,撒马尔罕的黄金时代还在后面。1370年,中亚枭雄帖木儿创建帖木儿王朝,选择撒马尔罕为国都。在接下来的35年里,他以成吉思汗为榜样,东征西讨,建立起囊括整个中亚、西亚的大帝国。他征调大批工匠到撒马尔罕,把它建为世界上最辉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1405年,帖木儿在东征途中病死,不久他的孙子兀鲁伯开始统治撒马尔罕。兀鲁伯酷爱科学艺术,这里学者云集,使撒马尔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大中心。

16世纪,乌兹别克人迁都布哈拉,再加上海上交通的兴起,中亚丝路日益萧条,导致撒马尔罕趋于衰落。在18世纪的一场大地震之后,撒马尔罕几无人烟。在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撒马尔罕也由门庭若市的前院,冷落成了人迹罕至的后院。在沙俄、苏联统治中亚期间,撒马尔罕也没有多大起色。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这里保留了许多昔日辉煌的印迹,激起我们怀古的幽思和对岁月的感叹。

撒马尔罕之心——雷吉斯坦

撒马尔罕古城中心有个古老的广场雷吉斯坦,广场上耸立着3座威仪庄严、气势雄伟的宗教建筑,堪称撒马尔罕的象征。它们看似清真寺,实际上是3座经学院(伊斯兰教神学院),建于15~17世纪,年代不同,但风格十分统一。它们名列于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经学院之列,那些年代更久的都毁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之下了。

从广场正面进入,西侧是兀鲁伯经学院(又译神学院),为兀鲁伯在1420年所建。兀鲁伯(又译乌鲁伯格)是帖木儿最宠爱的孙子,爱科学胜于爱江山,被称为“皇位上的学者”。他的命运充满了传奇和悲剧的色彩。兀鲁伯自幼身体孱弱,对科学的热爱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集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于一身的他,原本梦想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但造化弄人,身为王室贵胄,兀鲁伯被迫即位挑起了治国安邦的大梁。他秉承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处理朝政的同时,仍然坚持着科学研究。兀鲁伯的成果令保守的宗教和封建势力大为不满,被斥为“异端”。1449年,他被谋害身亡。从此,帖木儿王朝也由盛转衰。这座经学院平面略成长方形,35米高的正门为方形,镶满天蓝色的星星,代表兀鲁伯最爱的天文学,中间是凹进去的尖拱门。两侧耸立着圆柱形宣礼塔。院内有50间校舍,四角为讲堂。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教授数学和天文学。

在兀鲁伯经学院对面坐落着希多经学院,二者的外表看来几乎一模一样,但后者年轻200年。其方形正面拱门上方有猛兽逐鹿的壁画,猛兽看上去像老虎,实际上是狮子,希多即为“猛狮”之意。这幅壁画甚至还绘有带日轮的人面像,它无视伊斯兰教禁止描绘人和动物的规定,在穆斯林世界非常罕见。

位于最内侧,也就是广场北侧的提拉卡利经学院兴建最晚,于1660年完成。提拉卡利即“金饰”之意,其名取自经学院内部的黄金装饰。这里的亮点是礼拜堂,错综复杂的黄金装饰象征着当时撒马尔罕的富庶。

如今,各经学院的建筑仍在,但学子苦读的房间已变成一间间商店,出售当地能工巧匠的作品,尤其是享有盛名的撒马尔罕手织丝毯和陶瓷器,还有那惟妙惟肖的木雕,雕着帖木儿头像的烟斗,带风景图案的手绘彩砖、托盘,绘在动物表皮上的画,白色的大披肩……丝路上的乌兹别克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他们的吆喝、推销,让人很难空手离开。

比比哈努清真寺的美丽与传说

1399年,帖木儿自印度凯旋归来,决定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比比哈努清真寺。他从各地募集了许多建筑师、技师、工匠,光是来自波斯或印度的石匠就多达200人。这座清真寺成为帖木儿帝国的建筑瑰宝,也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

关于这座清真寺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帖木儿的皇后为了给征战在外的帖木儿一个惊喜,下令修建清真寺。谁知建筑师却疯狂地爱上了她,提出如果不吻她一下,清真寺就无法完工。亲吻的痕迹被帖木儿发现,他处决了建筑师,并下令从此以后女人必须戴面纱。传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这座清真寺的雄伟与细节的美丽有目共睹。清真寺呈四方形,有回廊环绕,回廊顶盖由300多根大理石模样的柱子支撑。庭院两侧纵向建有两个较小的圆顶建筑,庭院外墙四角有4个巨大的宣礼塔,院中有一个用来放置《古兰经》的大理石斜面供台,当地人传说从台下爬过的女子会多子多福。清真寺外面镶嵌着乌釉瓷砖、马赛克和雕刻着各种花纹的大理石制品;寺内有壁画,大多数壁画呈统一风格,一般是在蓝色的背景上点缀用纸浆制作的敷金浮雕花纹和椭圆形花朵图案,形成天然的类似植物花纹一般的效果。

帖木儿陵墓

老城西南部坐落着帖木儿大帝及其后嗣的陵墓(即陵庙),名古里埃米尔。它耸立在撒马尔罕的蓝天下,以蓝色为主的圆穹顶格外壮观亮丽。这座独树一帜的建筑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不朽佳作。传说有言:“如果天穹消失,古里埃米尔圆顶将会取而代之。”

古里埃米尔意思是“统治者的陵寝”。1404年,帖木儿为哀悼远征的孙子穆罕默德苏丹的亡魂,下令兴建这座陵寝。翌年,帖木儿亦病死在远征途中,而后与孙子同葬此处。此外,这里还是帖木儿的两个儿子、亡孙兀鲁伯以及兀鲁伯两个儿子的陵寝。

圆穹顶下的墓堂金碧辉煌,墓门和栏杆都有精细的石、木雕刻,内壁下部全用大理石砌成,上部用彩砖嵌成各种几何图案和阿拉伯字母。彩砖、壁画、金饰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正中躺着的长方体石碑即帖木儿之墓,原是一整块墨绿色的玉石。1740年,波斯的纳迪尔国王(1688~1747年,被称为“伊朗拿破仑”)征服中亚后,将这块玉石碑搬到伊朗,在那里这块玉石意外地碎成两半。据说,从那时起纳迪尔就厄运不断,他的儿子也濒临死亡。在宗教顾问的指导下,他归还了玉石碑,其子也就康复了。

和其他穆斯林陵墓一样,长方体石碑只是象征性的石棺,真正的墓穴在下面深处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从一条窄梯拾级而下便进入了墓穴。1941年6月,苏联考古学家打开了墓穴,开棺检验,通过对遗骸的调查证实帖木儿身材较高,有关“帖木儿年轻时曾在战场上受伤,导致一脚跛足,不良于行”的传说所言不假。考古学家同时指出,遗骸上显示兀鲁伯的确如传闻所说,是死于刺客之手,并且被割断脖子。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帖木儿墓穴内有一行碑铭,大意是“打开这座墓穴的人将被一个更可怕的敌人所打败”。说来真巧,第二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果然向苏联发动了进攻。

兀鲁伯天文台

撒马尔罕还有一个著名的古迹就是兀鲁伯天文台,坐落于老城郊外的山巅。如今那里立有兀鲁伯沉思的塑像,还设有兀鲁伯纪念馆,介绍兀鲁伯的一生和天文台的历史。这座天文台完成于1429年,由兀鲁伯生前亲自督建。根据前人的描述,它外部镶嵌着蓝白黑绿4色的瓷砖。每当夜幕降临,兀鲁伯就站在大厅里,翘首望天。他绘制的星阵图准确地描出1018颗星的位置,达到16世纪以前的最高水平。

兀鲁伯被谋害后,天文台被破坏,贵重仪器散失殆尽。1908年,倾圮数百年的天文台被考古学家发现。遗迹有直径46米的圆形护台,大理石制成的半径40米长的六分仪,孤零零地斜插在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据说,用它测出的1年时间与现代科学计算出的差别不到1分钟,这在600年前是了不起的成就。兀鲁伯可以按日月星宿的排列算吉日、算国运,却没有算出自己多舛的命运。乌兹别克斯坦最伟大的诗人纳沃伊曾写下著名的诗句来悼念兀鲁伯——“兀鲁伯的星光永远不会燃尽”。纳沃伊虽然出生在伊朗,但却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和最美丽的文字献给了撒马尔罕,他被奉为乌兹别克语言文学的奠基人,与帖木儿、兀鲁伯一样,备受当地人的尊崇。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撒马尔罕清真寺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美丽的努尔苏丹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中亚速览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