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计划派遣远程轰炸机巡逻北美洲附近水域。绍伊古说,俄方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保证”在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加勒比海水域和墨西哥湾的军事存在,其远程轰炸机将继续大范围例行巡航。俄罗斯2007年8月宣布恢復中断15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巡航,巡航区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和北极地区。
《联合早报》11月13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日前宣布的21名新部长中,至少7人涉及谋杀未遂、刑事恐吓和舞弊等罪名。报道称,为了遏制政治犯罪,莫迪上任后要求法院快速追踪针对政客的案件。然而莫迪政府中面对刑事指控的成员人数,比前国大党政府多一倍。莫迪所属人民党发言人说,这些部长是否有罪,应该由法庭来决定,还说许多指控都是政治对手提的。
越南法院11月12日认定,今年5月在一家在建中资钢厂参与反华暴乱的14人有罪。法官说,这些人在河静省人民法院集体受审,因“扰乱公共秩序”和“违抗公权力”被判刑,刑期从15至39个月有期徒刑和15至18个月缓刑不等。今年5月,越南多地爆发反华抗议,有的抗议活动演变成暴乱,造成至少4名中国人丧生,几百家外资企业遭到打砸和抢劫。
11月10日,韩国在全境举行的年度联合军演“2014护国演习”拉开帷幕。这次演习将持续至21日。今年的演习有韩国陆海空军、海军陆战队等33万多人参加,并动用了舰艇、战斗机和直升机等军事装备,是该演习自1996年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演习。
就中日两国11月7日达成的4点共识,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近日的表态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个解释也引发了中日间截至目前还不断的风波。
11日,岸田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关于“不存在领土问题”的立场没有变化。12日,中国驻日大使发言人对岸田做出回应:“敦促日方正视历史和事实,信守承诺,按照原则共识精神同中方相向而行,在钓鱼岛问题上谨言慎行,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13日,岸田又在参议院表示,4点共识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理应受到两国尊重。
“一个共识、多种解读”,可以说是国际外交中的常态。但“解读”是否会瓦解共识,甚至恶化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外交谈判达成的共识、宣言,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尤其是在分歧较大的问题上。这本来就是为了给相关方留下解释空间。一方面,为今后的讨价还价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缩小国内政治对手攻击的空间。中日4点共识,就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模糊性的“矛盾统一”。此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坐着谈了25分钟的“习安会”也是如此,中方以“应约会见”表述,而日方以“首脑会谈”表述,可谓“一会各表”。
岸田的“解释”也存在多种解释。首先,无论是启用福田康夫还是谷垣祯一,安倍在打破对华外交僵局中都绕过了外务省。虽然安倍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但岸田也有足够的理由担心被边缘化。借回答提问的机会“发声”,即使不能提升外务省的分量,至少也能提高“能见度”。其次,安倍政府不想给中国留下“示弱”的印象。与中国领导人“握手”固然重要,但接下来的中日“交手”更重要。
13日出席东亚峰会期间,安倍与中国总理李克强进行了“简短交谈”。李克强强调,希望双方能够相向而行,推动中日关系克服政治障碍,回到正常发展轨道。安倍则称“日本愿意按照最近双方达成的有关4点原则共识,正视历史”。安倍接下来将如何“正视历史”,我们走着瞧。 (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