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楚函
马宏杰,纪实摄影师,资深媒体人。1963年生于河南洛阳,1983年开始摄影。近30年来,作品持续记录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生存状况。拍有《西部招妻》《江湖耍猴人》《家当》等多组专题图片。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比赛优秀奖”。
8月的一天,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如约来到马宏杰办公室时,他正在接电话。注意到记者进屋,他一边迎上来握手,一边语气急促地解释:“几个耍猴人在东北表演时被抓了,猴子全部没收,刚才的电话是让我帮忙的。”
这群职业耍猴人来自河南新野,马宏杰跟拍了他们10多年,如今,他们已成了马宏杰“亲戚一般的朋友”。这样的“亲戚”有七八家,包括深山割漆人、采药人等。他们经常找马宏杰商量家里的大事小情,小到家里新买的房子裂缝了,怎么维权;大到婚姻择业,如何决断。一位采药人的女儿甚至认了马宏杰当“干爸”,干女儿结婚时,他带着“千里挑一”(1100元红包)的祝福去参加。
亲近的关系来自于长期接触。著名媒体人杨锦麟曾评价马宏杰,“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其中,历时最久的要数跟拍《西部招妻》的主人公——残疾人老三,从1984年拍到现在,已整整30年。
老三的娶妻经历,其坎坷波折宛若影视剧。他先是娶了当地有智力障碍的“憨姑娘”,但她死活不愿跟老三同床。无奈之下,只好离婚。之后老三奔赴宁夏招妻,也就是买媳妇,但姑娘什么活也不干,还总在外赊账。老三只好让她回宁夏。第三场婚姻是骗婚,老父亲为此气病身亡。最终,花光了全家的积蓄,老三才找到一个过日子的媳妇,并生下一女。马宏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前段时间老三打电话给我,说又生了个儿子,是他们家族唯一的男孩”。
《西部招妻》中另一个湖北大龄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去年,马宏杰又陪他去宁夏,“要的钱太多了,四处打零工的刘祥武负担不起。”
在拍《西部招妻》这组图片时,马宏杰自始至终用的都是冷峻的黑白色调,配以简洁朴实的文字。照片中,有姑娘父母和媒人买卖货品般讨价还价的情景;有达成交易时,几只布满皱纹的手伸向厚厚一沓钱;也有送走女儿后在大风中扶墙痛哭的瞎眼母亲……
在马宏杰看来,挣扎在贫困边缘的人会抓住每个希望,有时是不能用伦理道德去衡量的,“交易如果能让双方满意,不是坏事。姑娘跟我走,也许能过上好日子。你说他们不道德?在没有生存保障的情况下,何谈道德。”
“照片没有什么谴责,也没有颂扬,就是观察。”《读库》杂志刊载过《西部招妻》部分图文,主编张立宪称,之所以选用这些照片,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穷人、底层的人,就要把他们拍成心灵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马宏杰打算对老三和刘祥武一直跟拍下去,“想在我死之前,看看这个社会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
底层人的变化,最能呈现社会的变化
身处这个时代,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改变着。马宏杰不想任由时代洪流裹挟,而是选择主动去记录这个时代。
马宏杰本来在玻璃厂工作,受一个爱照相的朋友影响,喜欢上了摄影。他花七八百元的“巨资”买了台相机,为了省钱,自己冲洗照片。没有暗室,他就拿被子把窗户蒙起来。
第一次发表作品是1990年前后。后来他开始投稿,每投每中,马宏杰成了洛阳摄影圈里有名的获奖专业户。
有一天,看到一组“喜马拉雅采蜜人”的图片时,他被深深地震撼,“原来还能用如此罕见的视角,传播人类的生存精神”,于是他义无反顾地从工厂辞职,专门从事摄影。
20世纪90年代,马宏杰开始拍摄专题。“当时香港有本杂志《摄影画报》,每月评金银铜奖。我有时能把金银铜奖全拿了。”回想起来,马宏杰仍很自豪。
90年代中期,他到一家报社做调查记者。彼时,中国社会急速变革,涌现了很多矛盾,百姓对媒体寄予厚望,这也带给了马宏杰满满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但很快,他就认识到,新闻根本无力承受这么重的责任。他开始寻找到另一种记录时代的方式——转而拍摄人文故事及百姓生活场景。“我相信,底层人的变化,最能呈现社会的变化。”
马宏杰不想当一个呐喊者,“你的力量有多大,能喊破嗓子吗?反倒不如拍些别人一看就明白的故事,让人去感知,因为感知也是一种力量。有人拍草原上不落的太阳,50年也没用!因为50年前和50年后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是一旦消逝就不见的时代。”
有人惊讶于马宏杰为何能拍出很多和人物零距离的照片,他解释说:“我接触他们,没有恶意,没有冲突,目的性弱,亲切感强。他们喜欢这样的人。”
在拍攝耍猴人时,村民对马宏杰这个端着相机的外来人非常警惕。“前5天什么都没拍成。”后来,他说服村支书找到耍猴领头人老杨,“我们就天天聊天,聊到最后聊熟了。但直到冒着生命危险和他们一起扒火车,才算彻底相信我。”老杨感慨:“没想到这样的文化人,还能跟我们一起睡桥下,吃一锅饭。”
当被问及选拍摄对象有何标准时,马宏杰说:“不刻意,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需要你去发掘它。”翻遍他的作品,里面很难找到宏大叙事,也不刻意挖掘正能量。“不用非要找这些亮点。我觉得金字塔的底层就是底层,它不可能被抽掉。底层是为了构建上层而存在的,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30多年的摄影生涯,马宏杰很满足,因为“我的镜头从来没有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