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
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在义与利的坐标系中,“德”是最重要的价值原点。
最近,两条社会新闻引发关注。一则是河北涞源羊倌卢伟面对泥石流,冒死“拦火车”,排除了重大安全隐患,自己却损失21只羊;另一则是广东东莞一位车主冒着倾盆大雨停车,毅然救起跌倒的老人,那句“最多讹我的钱,讹不了我的命”被无数网友点赞。
“大我”面前忘記“小我”之私的见义勇为,生命面前超越道德焦虑的义无反顾,让人如沐春风。与约4万元损失相比,羊倌一开始仅得到铁路部门1万元奖励,引发热议后又获各方面的25万元重奖;车主成功挽救老人生命,得到的是真诚感谢,没有遭遇被讹诈的尴尬。故事结局都很圆满,也促人进一步思考: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义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字当头、重义轻利,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赓续至今。然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也有不少人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有的人心中只剩下一个利字,一味见钱眼开,对高尚嗤之以鼻;有的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满腹得与失的算计;有的人为了谋取私利,不顾道德公义,甚至击穿底线……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利益早已“去魅”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多一点理性,做一些权衡,更好地为自己考虑,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时代。诚然,“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但如果满嘴跑的都是“利益”,难道就有美好的人生?
古人说得好,“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义与利的坐标系中,“德”可谓最重要的价值原点。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两户相邻人家最初因宅基问题起争执,后双方把围墙各退三尺,巷子因故得名。清代的这段故事,至今仍给人启示。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摆脱不掉义与利的纠结,不仅容易深陷名缰利锁的泥淖,更难走出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国与国相交是这样,人与人相处也是此理。另一方面,正视义利之异,让好人得到好报,让善行得到传扬,政府有责任,社会也该有担当。例如激励见义勇为,政府就该理直气壮,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如果全社会都惩恶扬善、褒奖义行,好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好当。就像河北羊倌与东莞车主那样,“好人”感动了社会,社会的点赞也更坚定了“好人”信念。
在朝着梦想进发的路上,每个人都离不开价值航标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今日中国最明亮的精神指针。有人感叹,核心价值观很高远,“不敢高攀”“难以触碰”。其实,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就蕴藏在每一个人每一次平凡的义利选择之中。只要葆有一颗崇德向善的心,只要从一言一行开始、自寻常小事做起,何愁不能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何愁跳不出生活的庸常,看不到人生的远方?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校准错误观念,拿出实际行动,在义与利的天平上不断增添道义的砝码,我们破除的是困惑纠结愧疚的“心魔”,赢得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有希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