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备集团的继嗣之争看刘封之死

2014-09-10 07:18李研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刘备

李研

摘要:汉末群雄割据,各路军阀互争雄长,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以扩大自己的优势,其中子嗣也是重要的一环。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长期流亡于各地,在进入荆州时,依然未有子嗣,故收养刘封为义子。在前期,刘封的积极意义居多,但自刘禅降生以来,刘封逐渐演化成刘备集团内部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刘备试图通过“分陕而治”调和这一矛盾,但终究归于失败。刘封被处死,成为汉末军阀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刘封 刘备 继嗣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67-71

《三国志·曹彰传》引《魏略》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买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曹操羞辱刘备使假子出战,而自己则有“黄须儿”曹彰,足可敌之。曹操口中的所谓“假子”即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50封。刘封后来被刘备赐死。关于刘封之死的原因,前人论述多停留在史书记载的传统说法上,即刘备对其不救关羽与侵凌孟达的惩罚,加之所谓“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担忧,而未曾进行过更加深入的探讨。显然,刘备集团内部的继嗣问题由来已久,而史书对此则缺乏直观的记载。本文拟通过对刘备集团继嗣问题的产生、发展及由此诱发的子嗣之间矛盾等问题做一历史回顾,以此来探析刘封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子嗣问题的出现

中国古代为宗法社会,子嗣问题在当时社会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汉末群雄割据,各路军阀互争雄长,在各自辖地内展开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以扩大自己的优势,其中子嗣也是重要的一环。《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记载:“(袁)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袁绍派人游说曹操,欲使曹操归附自己,使者列举袁绍的强大,将“二子已长”与“势盛兵强”相提并论,足见当时子嗣也是群雄争霸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君主由于要时常亲自领兵在外征战,而随时有遭遇不测的危险,而此时如果君主遇害而又无可靠的继承者,那么很可能造成本集团的内乱与衰亡,所以可靠的继嗣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这一点在与东汉末年相似的新莽末年也有例子可寻,王莽末年,群雄割据,光武帝刘秀在镇压河北当地农民军的一次战斗中,曾一度失踪,史称:“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由于刘秀的突然失踪,导致军中一度混乱,幸有吴汉以“王兄子”尚在南阳以安抚诸将,才使刘秀军免于溃散。由此可见,战争年代,群雄子嗣的存在对于稳定本集团人心的重要性。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长期流亡于各地,在其进入荆州投靠刘表时,依然未有子嗣,而此时刘备已步入中年,待刘备集团在荆州初步稳定下来之后,这一问题便急需解决,而此时刘封出现了。

二、刘封的身世问题

刘备入荆州后,为解决继嗣问题收养刘封为后,史称:“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关于刘封身世的这段记载,千年以来鲜有人提出质疑,清人赵一清更是据此做出了刘封可能为寇恂之后的推测,其实不然。按汉代长沙郡有罗县一地,即罗侯的封地。孟达降魏后,曾写信劝降刘封,信中说“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据此,刘封的先祖确曾被封为罗侯。查考史籍,秦汉之世明确记载被封为罗侯的,只有二人,这二人全部都是东汉时人,一人为邓骘,一人为窦壤,而并无寇氏得封为罗侯的记载。按“窦”与“寇”二字,无论是在字音,还是在字形上,都十分相近,则《三国志》中所谓“罗侯寇氏”很有可能就是“罗侯窦氏”的传抄之误。窦氏一族在东汉时期具有功臣与外戚的双重身份,地位十分显赫。窦融在王莽末年称雄河西,后附光武,其曾孙窦宪曾领兵征讨北匈奴,而窦瓌即是窦宪之弟,因获罪被徙封为罗侯。刘封的父系当是窦瓌这一枝。而刘封的生母则出自长沙刘氏,长沙刘氏始祖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光武也出自这一系,故而刘封的生母亦是汉室之后。所以说就刘封本人的出身来说,并不卑微,可谓是名门之后。刘备当时虽无子嗣,但也不会随意选择自己的继嗣,而刘封不平凡的出身则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三、论刘封的荆州岁月及其与刘禅矛盾的初步形成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及先主人蜀,自葭萌还攻刘璋,(封)时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按刘备入荆州在建安六年,自葭萌还攻刘璋在建安十七年,中间有十一年时间,则刘封被刘备收养时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少年。自刘备收养刘封起到建安十二年刘禅出生为止的数年问,刘封一直作为刘备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这段时间是刘封一生当中在刘备集团内部地位最尊贵的时期,在此期间,刘封想必得到了刘备的认真培养与娇惯,刘封所谓“刚猛”的性格应该就是在这段时期中养成的,而这种性格也为其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建安十二年,甘夫人生下刘禅,从此,刘封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便不再像从前那样稳固了,但因为刘禅尚在襁褓之中,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长的养子刘封应该还没有被刘备放弃而依然占据着继嗣的位置。刘禅出生后不久,曹操大军即南下荆州,刘备开始了新的逃亡,在当阳长坂被曹军围困紧急时,年幼的刘禅及甘夫人曾被刘备抛弃,若非赵云相救,恐怕要死于曹军之手。而此时,刘封已年近二十,应该已能骑得战马随刘备周旋。然而,随着赤壁战罢,曹军亡北,刘备在荆州逐渐站稳脚跟,环境开始变得相对安定,刘禅也开始逐渐长大,而刘封的地位则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其在这场继嗣之争中变得越来越不利,面临着将来地位可能被刘禅取代的窘境。这在逐步成年、渐晓世事的刘封心里一定留下了不小的阴影。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刘备集团也开始逐步扩展其势力,将触角伸向了邻近的益州,而刘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扮演着自己不乏亮点的角色。

四、论刘封的益州岁月及其与刘禅矛盾的显现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迎刘备入蜀抵御汉中张鲁。翌年,刘备自葭萌还攻刘璋,刘备军进展顺利,很快就逼近成都。刘备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率荆州军溯江西上配合主力部队,而刘封就在这支西征军中,这支部队进展得十分顺利,史称“所在战克”,相继拿下了益州东部诸郡,很快就与刘备主力在成都城下会师。建安十九年,刘璋出降,益州平定,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这次溯江西征,刘封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史书中并未提及,但显然这次行军使年少的刘封得到了锻炼,增长了军事经验。而年幼的刘禅也应当在平蜀之后不久来到了成都,刘备面临着选择刘封还是刘禅为继嗣的问题。在蜀中休整了数年之后,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发兵攻打汉中。翌年,备军斩杀夏侯渊,曹操亲自领兵前来与刘备争夺汉中,而刘封即参与了这场汉中争夺战。关于这次战斗的情况,本文开头业已交代,刘封的出战,鼓舞了刘备军的士气,惹得曹操大骂。不久后,曹操退军,刘备集团获得了汉中,刘封显然在这次战役中是立有战功的,而这次战役是否会加重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就不得而知了。事实的情况是,建安二十四年夏天,刘备在取得汉中后不久,即遣刘封乘沔水而下助孟达攻打上庸,将其调离汉中。而就在同年秋天,刘备在汉中称王,刘禅被立为王太子。以此为标志,继嗣之争终以亲子刘禅的胜利而告终了。

五、论刘备集团的“分陕而治”与刘封的上庸岁月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称益州的东三郡,以其闭塞的地形和荒芜的环境而闻名,在地理上自成一个单元。因其远离中原繁华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上庸平定后,刘封以副军将军的名号统领整个东三郡,孟达部亦受其节制。关于刘备派刘封进入上庸的原因,史书记载为“先主阴恐(孟)达难独任”,即对孟达不大放心。关于这一点,田余庆先生理解为这是刘备在用人问题上的以旧统新,以亲统疏,这当然也是刘备的考虑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也许并不在此。将刘封派往偏僻的东三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借机让刘封远离蜀汉的政治中心,避免与王太子刘禅发生正面冲突。这样做,既是对刘禅地位的维护,同样也可看作是对刘封的一种政治保护,以免其被利用而卷入政治漩涡,诱发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刘备的这种安排在当时来看,不失为一策,可以看做是刘备集团内部的一次“分家”。刘禅作为继嗣将来继承刘备集团的益州本部与汉中,关羽则守卫荆州部分,而刘封作为义子,统领东三郡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二子问的矛盾,又可以收到使刘封拱卫蜀汉本部的效果。如果刘封能认清形势同孟达精诚合作,共同经营好东三郡,不仅可为蜀汉拱卫门户,也可为自己找到一个不错的归宿,这恐怕也是刘备的良苦用心。然而事与愿违,刘封与孟达并不和睦,他曾抢夺孟达的仪仗鼓吹,对孟达有着侵凌之举。田余庆先生认为这是刘封身为武夫而恃强凌弱的表现,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刘封在继嗣失败后,表达对刘备政治安排的不满,发泄自己不满与失落情绪的举动。然而,历史最终的走向是随着关羽的覆灭,孟达迫于压力降魏,刘封被逐出了东三郡。刘封丧失了刘备为其准备的落脚点,逃回了成都,这也标志着刘备“分陕而治”构想的彻底破产,东三郡的丢失使刘封的处境急剧恶化,而刘封问题也到了需要最后解决的时刻。

六、从刘备集团的继嗣之争看刘封之死

关于刘封之死,传统的说法是由于刘封不救关羽并侵凌孟达致东三郡丢失,惹得刘备大怒,因此被赐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关羽令刘封、孟达发兵助己,史称“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这当是东三郡情况的真实写照,而并非仅仅是托词。此时,东三郡初附,民心并不稳定。三郡中的上庸、西城两郡被申耽、申仪兄弟掌握,申氏兄弟长期盘踞在上庸地区,是当地的豪强,归降刘备只不过是迫于军事压力,其尚处于观望态度,并不真心为刘备效力。刘封、孟达实际能掌握的只有三郡中的房陵一郡,如果此时贸然出兵营救关羽,结果有可能是关羽未获救,而三郡先失,故而刘封不救关羽也是无奈之举,尚构不成他的死罪。再讲丢失东三郡,孟达的降魏恐怕还是面临外有魏、吴夹击,内有申氏兄弟难制,荆州已失,东三郡孤悬域外的绝境下的一种不得已选择,或许其中还夹杂着刘备集团内部的某些派系矛盾。刘封侵凌孟达确实加剧了东三郡原本就很紧张的局势,但在孟达降魏事件上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既然不救关羽与侵凌孟达都不足以构成刘封的死罪,那么刘封被赐死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呢?《三国志》记载:“封既至(成都),先主责封之侵凌(孟)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所谓“因此除之”,就是借机除之,因而无论是不救关羽,还是侵凌孟达都只是借口,刘封之死的真正原因被诸葛亮一语道破,即所谓“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刘封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与刘禅之间的矛盾,其特殊的身份加之刚猛的性格,始终是刘禅顺利继位的潜在威胁,成为动摇刘备集团根基的不安定因素,这才是刘封之死的主因。刘封对于这样的结局显然是出乎意料的,本以为刘备会念在父子之情上对其网开一面,这也正是他缺乏政治头脑的具体表现。孟达在劝降刘封的信中说到“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意思是说既然东三郡就是刘备为你准备的最后政治归宿,现在东三郡都丢了,你已失去最后的落脚点,回去成都,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不幸的是,孟达的预言成真了,而刘封临死前也发出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的无尽叹息。

结语

汉末军阀由于内部继嗣问题引起的争斗屡见不鲜,比如袁谭、袁尚之争,刘琦、刘琮之争,曹丕、曹植之争,尤其是前两者更是直接导致了本集团的覆灭,而刘备又都亲身经历,对其产生的震撼可想而知。由于刘封特殊的身份加之刚猛的性格,始终是刘禅的潜在威胁,所以在继嗣之争中,其结局可说是最悲惨的。刘封是汉末军阀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残酷时代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刘备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S-DBD plasma-induced vortexes and separated flow over a swept wing
读懂刘备
三顾茅庐(中)
刘备与徐州
刘备为何不在赤壁大战前取荆州
刘备托孤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爱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