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谶纬的机缘巧合及在钱币中之妙用

2014-09-10 07:13杜天麟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谣钱币

杜天麟

摘要:谶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即:把自然界中发生的偶然事件而神秘化,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将其视为预示社会安危的决定因素,以告人政事,或昭示国运的兴衰。亦是方士或巫师假借神明来说吉凶祸福的征兆。其中,表现在对钱币的运用上尤为突出,足见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政局趋势 民谣 谶语 钱币 机缘巧合 妙用及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43-49

谶纬,(chen音: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谶,就是把自然界中发生的偶然事件而神秘化,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将其视为预示社会安危的决定因素,以告人政事,或昭示国运的兴衰。亦是方士(又称占卜者)或巫师假借神明来说吉凶祸福的征兆。表现的形式有语、字、图、书等;纬,则是用宗教迷信观点对儒家经典作出的解释及补充,以便完成对经书义理和旨意的理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曰:“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在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土地即财富。因“土”字上加一横是“王”字。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其“皇”字则是“王”字的上面加一“白”字,乃青天白日之意,代表了天或太阳。而财富的“富”字,却是宝盖之下的“一口田”;将“田”字去掉左右两竖,乃是“王”字。所以,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期,“王”字的本意就是漫无边际的土地。秦始皇自认能统一中国而功比上古时的三皇五帝,故,取其中二字,意在从自己开始,儿孙世袭。

中国谶纬文化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盛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以及“阿房、阿房、亡始皇”的谶谣。秦始皇令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陈胜、吴广利用谶纬学说以“大楚兴,陈胜王”而响亮地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一场旨在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农民起义。殊不知,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仅传二世便寿终正寝了,因而,应验了秦在二世胡亥手中灭亡的谶语。

谶纬学说除了包含有浓烈的迷信成分外,也还具有某些自然朴素的科学常识。但是,每当新王朝产生之初,它就成为政治宣传和鼓吹君权神授,为之上台的合理性而鸣锣开道并摇旗呐喊。封建统治者更是对此充分利用,以便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西汉时期,谶纬学说在社会上尤为盛行。它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顺应了王侯将相的需要,且流行一时。在东汉时被称之为“内学”,并被尊为秘经,亦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学术思想,直至魏、晋、南北朝、隋之后才日渐衰落。

对谶纬学深信不疑而最为典型的,当属西汉末年的王莽和刘秀。由于王莽巧妙地利用谶纬和风水而篡汉改“新”,他在夺取政权后,一直担心刘汉集团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为巩固统治,他又重新祭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而恣意复古,其核心是以天、气、阴阳、五行学说等范畴,用比喻和类推的方法来谈政治问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用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从货币名称到区域地名的变更,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居摄二年(7)王莽铸行了金错刀和契刀,以此来印证“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的谶语。同时,也试图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然而,“卯金刀”乃繁体的“到”字,故,被反对者所利用。于是,王莽便借口“卯金刀”不合“灭刘兴王”之天意,于始建国元年(10)将其废止,另行改铸了“六泉十布”及“货泉”作为通行货币。因“货泉”是王莽四次币制改革中的产物,该币形制采用了圆形方孔,穿孔两边分别用悬针篆字体铸有“货、泉”二字,以避“卯、金、刀”乃“到”字之嫌。

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在其所著的《古泉汇考》中指出:“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悬针篆在当时流通的钱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货布、大布黄千、布泉”,且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现在,许多家银行、金融机构都用“货布”的图案作为本行业的标记,在我国人民币水印底纹中也能看到该币的造型。因此,人们将“货布”称之为中国钱币的“形象大使”。

汉光武帝刘秀在老家南阳白水乡起兵,自号“真人”。为了唤起民心,匡复汉朝,特炮制并四处散布“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下”的符瑞图谶,所以,当“货泉”一出,就被反对王莽的谶纬家将“货泉”二字拆解为“泉”为“白水”;“货”乃“真人”,暗示了新莽政权将被“白水真人”所取代。迷信谶纬之学的王莽万万没有料到,当年因忌讳“到”字而改铸的“货泉”,最终还是暗喻了刘家天下的东山再起。他不得已又出台了将“货布”与“货泉”的后两字合并,发行了新的货币——“布泉”。

因王莽钱法紊乱的虚值大钱充斥市面而横溢,以致“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的幽怨,对于贫困的百姓而言则更是苦不堪言。当时,流行于南阳和甘肃天水的“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以及“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的谶谣盛传。足见,王莽“新”朝早已不得人心。(成语:蹇人上天,比喻不可能之事),不可否认,王莽所创的“悬针篆”字体,与北宋徽宗铁划银钩的“瘦金体”,在中国历史货币的书体上被并称为“钱法二圣”。

刘秀推翻了新莽,是为东汉。他即位后更是崇信谶纬并把对其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成为法定的经典。他在废除王莽时期的币制后,却唯独对“货泉”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自己受命中兴之吉兆,反倒把它作为东汉政权的法定货币来继续铸行。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下,他才同意废除“货泉”而恢复“五铢”钱。

从“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首广泛流传于西汉末年的谶语,表明了王莽仅在七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致使钱法紊乱,他所推行的“六泉十布和刀币”,亦是一整套不足值的大额虚值钱。其名目之繁杂、版别之多样、币制之混乱,在世界铸币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因其严重地违反经济规律,商贾不行,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加深了对老百姓的盘剥。故,“五铢”钱能如影随形地延续并见证了魏、晋、南北朝、隋,前后长达730余年之久的战争离乱。

东汉光熹元年,大将军何进欲诛灭实权在握而干预朝政的宦官张让等人,特招以镇压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起义而有功的董卓入京。不料,何进却反被张让诛杀,董卓迎来并把持了汉少帝刘辩。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他废少帝而另立献帝刘协,并以太师自命。为了应付连年战乱所出现的财政危机,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助纣为虐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之成了天下公敌。一场以袁绍、曹操、刘备、孙坚为首讨伐董卓的联盟形成,群雄混战开始,东汉从此名存实亡,并为后来的三国鼎立而拉开了序幕。当时,流行于民间的童谣诗谶中“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即隐射了乱臣贼子董卓将死。由他所铸因无内外廓而字形夷漫不全,被世人讥之为“无文五铢”且难以辩认,每枚仅重1克左右,为我国铸币史上最为粗劣的轻贱小钱,随着董卓的一命呜呼,该钱就此消亡了。

汉顺帝末年,民间针对忠臣遭诬告陷害,馋佞奸诈者反倒得于升迁而不满,至桓帝初年因天时不利,加之匈奴不断进犯,民生不得安处,京都盛传“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和“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谁为诸君鼓咙胡?”并发出了“城上乌,尾毕逋。一年生九雏。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问。河问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春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的愤懑。在浙江会稽的民谣中“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则表达了百姓对连年战乱所带来的鸡犬不宁,期盼天下太平的愿望。

西晋惠帝司马衷是武帝司马炎之子,他曾以“民无粟,何不食肉糜”的“名言”而造就了一段千古笑谈,被好事者讥讽并列为“中国十大弱智帝王”之一。元康年间,洛阳谶谣有“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千岁髑髅生齿牙”。还有“城东马子莫咙啕,比至来年缠汝鬃”和“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以及“恻恻力力,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等嘲讽与调侃。

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当时,偏安江左而势已衰微的东晋,在治世能臣谢安(字安石)镇定自若地指挥下,不仅遏制了大将军桓温的野心,还利用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苻坚因自恃兵强马壮,狂妄放言仅靠投掷的马鞭就可阻断长江水流,加之其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使得晋军最终大获全胜。一度风光无限的前秦政权随之瓦解,司马氏的政权因此而得于延续30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使用千年的几个著名成语掌故。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下,草木皆兵”。时人谓之“河水清复清,苻坚死新城”和“阿坚、阿坚连牵三十年,后若欲败时,当在江湖边”,还有“鱼羊田升当灭秦”和“谁谓尔坚石打碎”等。这无一不是指苻坚因兵败淝水而从此消亡的征兆。

针对桓温因权势炙手可热而呼风唤雨的这一迹象,当时流传甚广的童谣曰:“草生及马腹,乌啄桓玄目”。以及“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等。以致民间对谢安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极高赞誉。

“陈顼六铢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指的是南北朝时最后一个王朝的陈宣帝,于太建十一年(579)铸行的“太货六铢”钱。该币轮廓整齐,构架匀称挺拔,字间饱满,端庄凝重,古朴浑厚,似一幅精美绝伦的写实画,且居南朝诸钱之冠。令人费解的是:在直读玉箸篆的钱文中,其“太”字比传统的写法多出了一点,有如泪水涟涟。因方孔右侧的“六”字,宛若一个身首具全,双臂环置腰问,足呈八字形分开的人形,俨然是在叉腰哭泣。史载,南北朝时凡哭丧者均作站立叉腰状。所以,此钱一出就饱受非议,被戏之“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为圣上哭丧。

民间厌恶此钱,是其以一枚兑十枚正在通行的五铢钱,而无端地使百姓一下子就损失了九成资财,实为巧取豪夺,无度搜刮,这才引发了民众的怨声载道。终因“其货不行,民仍用旧钱交易”。未几,陈宣帝便在一片“哭”声中驾鹤归西了。而“太货六铢”作了宣帝的陪葬,并成为一个时代之祭品。

其子陈叔宝(后主),不理朝政,沉迷酒色,奢靡无度,荒废大业,致使朝纲混乱。当隋军大举南下时,他自认有长江天险可坚守,对此竞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隋文帝的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朱雀门攻入金陵(又叫建康、建邺,即现在之南京)时,后主正与宠妃张丽华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乐队还奏着由他所作而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诚如该词中所言“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不啻是对陈、张二人结局的一个最好注脚。至此,他才如梦初醒,但却为时已晚。随即,江山易主,陈就被隋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江东早就盛传:“黄斑青鬃马,兴于寿阳边,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原来,因韩擒虎在平定陈国时,他的坐骑是青色鬃马,而往返时节正好与民谣中所言的时令相对应。故,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台城曲》中讽曰:“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城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并在《泊秦淮》的诗中感叹地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果真是百姓由怨愤生发的不满,使其谶语应验乎?非也!通过诅咒能送人上西天则更是无稽之谈,实属“自作孽不可活”的咎由自取!然而,这种对政事的预测及在机缘巧合中能得于应验,确也不为多见。并且,切实地映证了“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的这句谶语。

隋文帝(杨坚)铸造的“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混乱的局面,亦是我国对“铢两钱制”的终结。因篆书“五”字的写法一般作斜直道,或缓曲呈弧形,即:在“x”的上下各加一横。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年问所铸的五铢钱,其方孔无内廓且材质中含有锡、铅等金属,铜色呈青白,俗称“白钱”。但该“五”字左边靠近方孔处,却有一竖线而与之相连,倒放过来看似一“凶”字。民间谓之不祥,纷传杨广“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亦是继汉灵帝中平三年所铸之“四出五铢”而露出的亡国征兆。不幸的是,这一次“五铢”钱真的就此结束了它的使命,永远地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

其实,该写法在北魏时也曾有过,只不过,这是民众借此诅咒隋炀帝在位期间虽有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而选拔人才之功,却劳民伤财地修建大运河,兴师动众地营造东都洛阳城,且好大喜功地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国(朝鲜)等的暴政罢了。

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太原)起兵,就曾派专人四处散布“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和“没根基,杨柳花。十八子,坐天下”以及“河南杨花落,河北李花荣”的谶语,更是说得直白(季无头、十八子,皆指:李),以此来博得民众对其认可和拥戴。而“江水何冷冷?杨柳何青青?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表明了隋炀帝已来日无多。

唐开元时,有一术士善以拆字而驰名。玄宗闻知特书一“朝”字,令中贵持往试之。术士端视后曰:“此非观察所书也。”中贵人愕然道:“但据字言之”。术士以手加额说:“朝字,离之为十月十日,非此月此日所生之人,天人?当谁所书也!”一语即出,四座皆惊,中贵急奏。翌日,玄宗召见,补封其为承信郎,且赐资颇丰。

在唐代流行的民谣中有“不怕上蘭单,唯愁答辩难。无钱求案典,生死任都官”,还有“燕市人间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则隐射了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不久将死于马嵬坡的谶言。如果说,在冥冥之中有所定数的话,那么,因偶然中包含了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阴差阳错的历史安排,才会让某些看似突发性变故的事件而得以印证。

北宋真宗时期主战派的领军人物是寇准,而以丁谓为首的林特、王钦若、陈彭年、刘承珪硅却是北宋奸臣录中的“五鬼”。其中,尤以丁谓因善于溜须拍马,阴险奸邪且心狠手辣而著称。民谚有云“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北宋大观年问的宋徽宗(赵估)在治理朝政上虽昏庸无能,但,他却不愧是一位书法丹青的高手。“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当十钱,是其“铁划银钩”的字体亲书,不失为古钱币书体之一绝,因而,受到文人雅士和书法界的竞相效仿。

时人痛恨奸臣当道而把持朝纲,置民生不顾,特地为章悖、蔡京、蔡卞作谶谣云“大悖、小悖,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又为童贯、蔡京作有“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而盛传于京师的谶谣更是有“杀了茼蒿(童贯)割了菜(蔡京),吃了羔儿(高俅),荷叶(何执中)在”。蔡京生有三子,分别依次叫蔡攸、蔡俪、蔡绦(僚)。有好事者特意给这一家子编了个顺口溜:“蔡京之后‘尤萧条”。并一针见血地说“家中两个萝卜精,撞著潭州海藏神”。因“精”与“京”同音,这无疑指的就是蔡京了。

奸相蔡京擅长书法,字体颇佳。民间历来有一种传为由其隶书的折十“崇宁重宝”,他在书写时别有用心地将“崇”字的“山”和“宗”连竖笔贯通;且将“寕”字繁体中的“心”字省略。被人指责为“有意破宋,无心宁国”。蔡京因“伸手必被捉”,他在反省诗中写道:“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最终客死潭州(今长沙)。

“崇宁”钱的版别繁多而存世量大。面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材质有镏金和银、铜、铁之别,面背记号有四出、决文、面星、背星、月纹等。单是“宁”字就有“寕”和“寗”两种,但尤以“寗”字钱最为罕见。在笔者所见过并收藏的两枚折十“崇宁通宝”,为红、黄铜质御笔钱;另五枚隶书的折十“崇宁重宝”,除大小厚薄略有差别外,均无上述省“心”之写法。该传闻未有确凿的实物印证,迄今仍是一个谜。当然,亦不排除有人因牟取暴利而作伪的可能。

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由金攻辽之中京,宋击辽的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但是,当金兵在攻破辽中京后,宋朝的二十万大军却大败且无功而返。燕京即被金人攻占,辽天祚帝被金所俘,辽国从此灭亡。宋王朝在未能攻下燕京的情况下,要求金人如期履行盟约,被金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宋廷不得不对内加紧对百姓的盘剥与搜刮,用大量的岁币匹帛向金国将燕云十六州赎回。

公元1125年8月,金以宋接纳曾投降金国的辽将张觉而不可饶恕为由,使得一件对自己有利无害的突发事件,变成了引火烧身的祸端。金兵分东、西两路而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进击燕京,西路则由完颜宗翰领军攻取太原。金在攻占燕京后,渡过黄河而南下直逼北宋的首都东京(又叫汴京、汴梁,即今河南之开封)。

时为康王的赵构与大臣张邦昌等奉命赴金营作人质,金兵押其北上。相传,途中赵构寻机脱逃而至磁州,夜宿崔府君庙,忽梦见有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猛然惊醒,但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跨马而一路狂奔,这匹马载着他渡过了黄河,随即,该马上岸后便化为一匹泥塑之马。此传说荒诞不经,不足为信,更是经不起推敲。实则是一个名叫李马的彪悍军士,背负着赵构连夜疾走而安然地渡过了黄河。这便是盛传于闽南民问、极具地方特色演唱的剧种歌仔戏——“泥马渡康王”的传奇故事。

北宋末年,由于宋、金、辽三方长期对峙,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社会动荡不安。因徽宗笃信道教曾先后六次改元,其年号依次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及“宣和”。此时,民众对腐败无能的朝廷早已失去信心,徽宗见情势危急,自己又无力回天,便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钦宗。

钦宗继位后遂改元为“靖康”,另行铸有“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此是北宋最后的一个年号钱。该钱铸行不久,民间就纷传“一旦宋亡,十二月立康王”的谶谣。巧妙地将“宣和”的“宣”字拆解为“一旦宋亡”,即:将“宋”字去掉宝盖下的“木”,再加上“一旦”就是“宣”字。再把“靖康”二字,拆解读为“十二月立康”。牵强附会地为钦宗只能当十二个月皇帝,便被高宗取代而埋下了伏笔,同时,又预言了北宋行将灭亡。

次年(1126),金又率虎狼之师大举南下,在攻陷汴京后,生俘徽、钦宗父子二帝扣押,返北而去,并使之葬身于他乡。对此,民谣辛辣地讽曰:“可怜可念尸著服,孝子不在日代哭,列管蹔鸣死灭族”。

高宗(赵构)在南渡黄河后,迁都于临安(杭州)登基称帝,改元为“建炎”,史称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并初步在东南一带站稳了脚跟。一些笃信谶纬的术士乘机就此而编造出种种故事,声称:北宋之亡,非战而不利,乃是因取其年号不吉所致。

建炎年问,有术士周生能视人书字而分配笔画,以此来判断休咎(即:通过占卜来预测事物的吉凶、善恶、好坏)。他在驱车前往杭州时,见周边民众饱受金兵铁骑惊扰而生灵涂炭且人心危疑,预感战事吃紧。官府因闻其名而传人唤之,随意写了一个“杭”字给他。周生曰:“惧有惊报,虏骑相逼”。乃拆其字,以右边一“点”配在“木”上,即为“兀术”。岂料,术士的话竞一语成谶而不幸言中。果不其然,不到十日,前方就传来了金兵统帅兀术率军大举南侵杭州的火速告急。

高宗闻知特令其拆一“春”字,周生慎言:“秦头太重,压日无光”。由此可见,权势炙手可热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害抗金名将岳飞,杀死其父子于风波亭而早已丧失人心。术士因拆字而得罪了秦桧,遂被充军边境并死于该地。

元末至正十年,在河南地区有民谣传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其实,这是韩山童、刘福通假借“天意”,旨在名正言顺地发起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元农民红巾军起义,为使之能得以应验而事先将其埋于河滩中的。因起义军以佩戴鲜红的布巾为标志,民间盛传“李生黄瓜,民皆无家”、“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座”。以及“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丝袄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更是明确地表白了朱元璋将要坐镇天下。

万里长城拱卫下的明王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驾崩。其太子朱标却先已六年前就去世,故,皇太孙朱允炆依诏并继承了皇统,改年号为“建文”。他早已意识到来自祖父分封各地藩王的潜在威胁,继位不久便着手削藩。但是,建文帝来势汹汹的削藩对于拥有重兵、镇守北平而权势最大的叔父燕王朱棣来说,既是灾难,也是一次机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朱棣虽有帝王之才,却无继位之份,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起兵,借口进京勤王“清君侧”,发起了“靖难之役”,叔夺侄权,是为“永乐”。

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骨肉相残,本来就是朱家内部的“窝里斗”,时有民谣讽曰:“烟烟,北风吹上天;团团旋,窠里乱;北风来,便吹散”。因“燕”与“烟”同音,且燕王的辖地在燕京(北京),所以,才有“北风吹上天”和“窠里乱”,以及“北风来,便吹散”之说。

明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朝廷对外既要抵抗后金(清)的进攻,对内又忙于镇压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时运不济的崇祯皇帝虽一生勤政,但要想努力维持岌岌可危,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明王朝,却早已是无力回天,他不得不背负起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无独有偶,时值朝廷铸有一种背面带有一奔马图形的制钱,俗称“跑马崇祯”。李自成号称“闯王”,其“闯”字内含有一“马”字,他所率领的大顺军铸有“永昌通宝”。民间因此附会:这是“永昌克崇祯”的奔马,亦是李自成攻占京城之先兆。

李自成的部将李岩为此还特地制作了“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畅”的童谣而广传于民间;另外,还有“穿他娘,吃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等。因而,迎合了百姓渴望能过上安稳日子的心理。

对于崇祯朝当时的特定处境,在民间盛传的诗谶有:“崇皇帝,温阁老,崇祯皇帝遭瘟了”,以及“劝你休时不肯休,死在两县夹一州。若还要取沅(江)辰(溪)靖(州),铁树开花水倒流”。另外,还有“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王应熊)篾片(吴宗达)总是遭瘟”。其中,“总是遭瘟”一句语意双关,既喑示了温体仁乃罪魁祸首,又影射了他是一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祸患的“瘟神”。这倒也不失对明末政局动乱,内阁首辅多为弄权的一个真实写照。

温体仁迎奉有术且善钻营,大肆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致使驻守边关的大臣袁崇焕被其诬陷为“引敌长驱,欲要上以城下之盟”,袁崇焕在写下“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绝笔诗后而被冤杀。

崇祯皇帝在位17年,但猜忌心理极重,前后更换了19个首辅和50多名内阁成员。温体仁任内阁首辅八年,却乏善可陈而无所建树,既没有提出过经国济世的方略,更未建立过利国利民的功业,实属一个只求自保的庸才。但是,他在结党营私,玩弄权术上,实属一流而无出其右者。因此,《明史》将其列入奸臣传。

清军入关后,因荒淫无道而有“蛤蚧天子”之称的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小朝廷而偏安一隅,改元“弘光”,铸行有“弘光通宝”。被人谓之“蟋蟀相公”的佞臣马士英,极尽迎奉之能事且权倾一时、恣意弄权。世人纷传并以此断言:“崇祯通宝”钱上所铸之马,是马士英断送崇祯和福王地方政权的预兆。民间谶谣有云:“一匹马,走天下,骑马谁?大耳儿”。因“一匹马”和“大耳儿”,分别指的是马士英与阮大铖,俩人都是奸臣。且“弘光”政权在南明朝中也是最短的,仅仅只存在了一年。

尽管,李闯王、马士英的名字从字面上讲,均与“马”字有关,但是,它却真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混乱局面,由此导致和引发了民众对强迫压榨的愤懑和抗争,以及官逼民反的历史真象,并由“一马乱天下”的民谣而演绎成了政治性谶语。因李自成自称“闯王”,而“闯”字是“门”字中的一匹“马”,故,有“跑马崇祯”是李自成为推翻明朝的图谶之说。这也使得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军在克敌制胜中,加速了对明王朝的灭亡。足见“其兴也勃矣,其亡也衰矣”,无不反映在当时通行的钱币上,这是值得后人引以为鉴而深思的。

穿透并解析历史纷繁复杂而多变的重重谜团,至今,这些古钱币不仅依旧闪烁着曾经遗存下来的光泽,而且,也忠实地残留着谶纬学的诡异色彩。类似这种古钱,确实是有其特定收藏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深探其究,中国古代谶纬的盛行,一方面,固然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有的汉字字形及其偏旁部首,能上下左右地对称组合,且有同音不同字和同字不同音的特点,可为制作者利用并作谶语的谐音,这恰好为谶语的离奇和隐晦,提供了—个必要的前提。

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曾令集诗、书、画一身而无一不精的皮日休作谶辞云“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因“田八二十一”合“黄”字,而“果头三曲律”成“巢”字。一介书生的皮日休虽效力于黄巢大军,却不谙为官之道,生性直拗而命运多舛。当黄巢在建立“大齐”政权后不久,由于与他一言不合,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杀了皮日休。又如,《水浒传》中以“耗国因家木(宋),刀兵点水工(江)”,则暗示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起义军将要造反。虽然,类似这样的传闻多出自野史而不见经传,但是,谶语的作用及其影响却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谶语往往以拆字的形式出现,有如猜谜语时多用离合、会意、象形法等制作。创作者带有较强的政治性目的,隐时却又故意露出破绽,既令人浅会而易流俗。由于这些广传于民间的童谣诗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在底层民众所处的挣扎地位,吐露出了他们最为真实的心声。即:在辛辣贬损的写实中不乏嘲弄,于无奈中却又显现出些许对未来憧憬的希冀。加之冥冥之中的暗示性和偶然性,在这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中阴差阳错地使之得以应验,所以,才使得谶纬文化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蒙上了光怪陆离的迷信色彩与扑朔迷离的不尽传奇。

猜你喜欢
民谣钱币
钱币翻倍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组合钱币
巧算钱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认识钱币
英国民谣的叙事节奏初探
拥军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