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其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与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却存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现象,这样的动手操作显然是低效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内涵,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优化。
一、设计操作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要进行的数学操作是没有兴趣的,那么,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了“蝴蝶有3只,蜻蜓有9只”的主题图,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表示出图上蝴蝶与蜻蜓的关系吗?”学生便纷纷开始画起蝴蝶与蜻蜓来。这时,教师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画麻烦吗?”此时,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蝴蝶与蜻蜓的只数:有的学生画3个正方形表示3只蝴蝶,9个圆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3个三角形表示3只蝴蝶,9个长方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3只蝴蝶,画一条9厘米长的线段表示9只蜻蜓……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来表示3只蝴蝶与9只蜻蜓的数量关系,就能顺利引出倍的知识。
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所以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操作情境,在有趣的操作情境中,学生才能形成强烈的操作欲望,才能有效地开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
二、设计操作问题,引发操作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开展的数学活动没有思维含量,这样的数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现在,一些教师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但学生的操作活动却很少有思考性的成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给学生提供一张圆片以后,学生想到把这一张圆片平均分成16份,然后进行拼接,就能够摆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停留于这一步,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1)把圆片剪拼成长方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原来的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你能够根据自己的操作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吗?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的数学操作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如果数学课没有数学味了,那么,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就成了没有意义的操作活动,数学课就成了劳技课。在教学中,通过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思考性的操作,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预留操作空间,引导操作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不只停留于表面,才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一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由于这个操作活动是开放的,并没有让学生用固定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测量,所以,学生得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利用软尺测量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利用线先来围一围圆,然后再利用尺来量一量线的长度,从而算出圆的周长;有的把这个圆放在米尺上滚,从而测量出圆的周长。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是有创造性的,才能有效地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且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见,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动手操作的质量。动手操作不能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些学具来完成数学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来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从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金铃)
endprint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与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却存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现象,这样的动手操作显然是低效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内涵,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优化。
一、设计操作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要进行的数学操作是没有兴趣的,那么,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了“蝴蝶有3只,蜻蜓有9只”的主题图,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表示出图上蝴蝶与蜻蜓的关系吗?”学生便纷纷开始画起蝴蝶与蜻蜓来。这时,教师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画麻烦吗?”此时,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蝴蝶与蜻蜓的只数:有的学生画3个正方形表示3只蝴蝶,9个圆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3个三角形表示3只蝴蝶,9个长方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3只蝴蝶,画一条9厘米长的线段表示9只蜻蜓……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来表示3只蝴蝶与9只蜻蜓的数量关系,就能顺利引出倍的知识。
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所以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操作情境,在有趣的操作情境中,学生才能形成强烈的操作欲望,才能有效地开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
二、设计操作问题,引发操作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开展的数学活动没有思维含量,这样的数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现在,一些教师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但学生的操作活动却很少有思考性的成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给学生提供一张圆片以后,学生想到把这一张圆片平均分成16份,然后进行拼接,就能够摆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停留于这一步,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1)把圆片剪拼成长方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原来的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你能够根据自己的操作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吗?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的数学操作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如果数学课没有数学味了,那么,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就成了没有意义的操作活动,数学课就成了劳技课。在教学中,通过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思考性的操作,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预留操作空间,引导操作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不只停留于表面,才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一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由于这个操作活动是开放的,并没有让学生用固定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测量,所以,学生得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利用软尺测量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利用线先来围一围圆,然后再利用尺来量一量线的长度,从而算出圆的周长;有的把这个圆放在米尺上滚,从而测量出圆的周长。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是有创造性的,才能有效地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且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见,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动手操作的质量。动手操作不能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些学具来完成数学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来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从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金铃)
endprint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与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却存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现象,这样的动手操作显然是低效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动手操作的基本内涵,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优化。
一、设计操作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要进行的数学操作是没有兴趣的,那么,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到数学操作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了“蝴蝶有3只,蜻蜓有9只”的主题图,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够表示出图上蝴蝶与蜻蜓的关系吗?”学生便纷纷开始画起蝴蝶与蜻蜓来。这时,教师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画麻烦吗?”此时,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蝴蝶与蜻蜓的只数:有的学生画3个正方形表示3只蝴蝶,9个圆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3个三角形表示3只蝴蝶,9个长方形表示9只蜻蜓;有的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3只蝴蝶,画一条9厘米长的线段表示9只蜻蜓……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来表示3只蝴蝶与9只蜻蜓的数量关系,就能顺利引出倍的知识。
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操作情境,所以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操作情境,在有趣的操作情境中,学生才能形成强烈的操作欲望,才能有效地开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
二、设计操作问题,引发操作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开展的数学活动没有思维含量,这样的数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现在,一些教师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但学生的操作活动却很少有思考性的成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给学生提供一张圆片以后,学生想到把这一张圆片平均分成16份,然后进行拼接,就能够摆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停留于这一步,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1)把圆片剪拼成长方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原来的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你能够根据自己的操作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吗?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的数学操作活动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如果数学课没有数学味了,那么,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就成了没有意义的操作活动,数学课就成了劳技课。在教学中,通过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有思考性的操作,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预留操作空间,引导操作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不只停留于表面,才能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一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由于这个操作活动是开放的,并没有让学生用固定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测量,所以,学生得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利用软尺测量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利用线先来围一围圆,然后再利用尺来量一量线的长度,从而算出圆的周长;有的把这个圆放在米尺上滚,从而测量出圆的周长。这样,学生开展的操作活动才是有创造性的,才能有效地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且感受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见,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动手操作的质量。动手操作不能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些学具来完成数学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来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从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编金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