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凶猛

2014-09-09 14:02李大卫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国版哥斯拉怪兽

李大卫

新片《哥斯拉》(Godzilla)16日在北美上映,已经是该系列影片的第31部。随之而来的议论充斥了媒体各个角落。

其中最有趣的,是菲亚特的植入广告。夏季大片一向是汽车厂家推广产品的理想窗口。然而,《哥斯拉》不像《变形金刚》或《007》,不是那种几乎不加掩饰的汽车片,所以必须靠机智取胜。银幕上的巨兽吞噬了若干辆菲亚特Cinque Cento(意大利语,500)后,捞起一辆新开发的500L大开牙祭,结果被噎着了。显然,四门新车不像旧型号那样迷你,“沙发土豆”也能上下自如。这种美国式的幽默感和商业主义,是日本原作中见不到的。

自从1954年,本多猪四郎导演的首部哥斯拉影片问世,至今刚好一甲子。日本输出的文化产品,除了Hello Kitty、皮卡丘,就属这头巨型怪兽最出名。十年前,也就是它问世50周年时,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还为它添了一颗新星,以资纪念。在此之前,索尼公司还曾于1998年推出过哥斯拉的美国版。

哥斯拉的本意并非恐龙,而是大猩猩和鲸鱼的集合体,虽然从银幕上看,它更像是由剑龙、霸王龙和鬣蜥拼贴而成。在一些日本观众眼里,美国版哥斯拉就像一头放大的鬣蜥,全然没有日本原版的摄人气势。

最初孕育哥斯拉的日本,还是战后哀鸿遍野的惨景。而且,这里是人类历史上惟一遭到过核轰炸的国家。所有这一切,也给日本人的受害情结不断充电。影片中,毁灭之神般的巨兽,成为日本社会借以宣泄悲情的隐喻。

剧情中,美军的一次核试验,惊扰了太平洋的水下世界,惊醒了海底沉睡的怪兽哥斯拉。巧合的是,就在东宝映画的首部哥斯拉影片上映之前,美国军方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试爆,造成辐射污染,导致在南太平洋捕捞作业的日本金枪鱼渔船“福龙5号”人员伤亡,随即引发巨大恐慌。

好像是故事的现实版本,渔船遇袭的消息也是先从海上传来。然后,一头恐龙般的巨型海怪,从东京湾浮出水面,继而登陆大肆破坏。自卫队布置的防线,面对来自史前洪荒的野蛮力量,几乎不堪一击。人类一方的希望,只剩下一种叫做“氧毁灭器”的秘密武器。这个装置的发明者,偏偏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愿自己的发明成为武器。在坚持理念和解决燃眉之急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

怪兽片功能,儿童故事,以虚拟的方式身历险境,又避免了真实的危险。虚妄的信念,即一切恐惧的对象,都在人类技术的掌控之下。这种文化自负,把大破坏变成了观赏对象。核子时代的科幻恐怖片,让公众沉迷于噩梦,不可自拔。

最近有一段视频,其中,驻扎在冲绳基地的两位美国军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假如真会发生哥斯拉入侵美国的事,他们只要出动4架配备12.7毫米口径机枪的直升机,就能干掉它。且不提实际或象征性的杀伤力如何,单说这样的火力,放在一部当代大片里,怕是弱爆了。而且,作为肇事者(除哥斯拉外,2006年的《汉江怪物》中,灾难也是美军排放甲醛所致),他们也不该只想着保卫自己。

这些当然都是玩笑。天底下,谁不想有个受害者身份,靠打悲情牌,就能把道义讹诈进行到底?《哥斯拉》这类影片,往往投射了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集体恐惧。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外部的威胁,比如敌对国家、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内在的心理恐惧。因而,怪兽也不断化身为不同的隐喻。

对于当今观众早被各种特效宠坏的眼光,当年的《哥斯拉》无非就是裹覆在橡皮套头里,扮充巨型蜥蜴的演员,踏烂一座纸板城市。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就是这样看待那部经典电影:“那是个烂片,只是生逢其时。”但就像法国的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所说,任何成功的电影,都是一个社会学事件;至于它的艺术品质,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

或许正因为如此,它的影响远非那些诗意的艺术电影所能相提并论,比如《广岛之恋》。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版哥斯拉怪兽
130年美容演变史
哥斯拉大战金刚
哥斯拉无家可归
有一个怪兽
章子怡:出演《哥斯拉2》,是为了“开眼”!
失眠这个小怪兽
华为发布美国版Mate 9 接入谷歌亚马逊VR、AI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