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申奥的台前幕后

2014-09-09 13:51韩惠燕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亨德森申奥帆船

韩惠燕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振奋,青岛如愿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今天我们再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可以说,申办奥帆的过程是青岛人民为实现奥运梦想而拼搏的过程,也是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它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无法用数字统计的正效应。

北京申办奥运会拥有完备的体育设施,然而帆船帆板比赛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无法承担的,因为北京不靠海,早在1990年亚运会时,北京也面临着物色海上赛场的问题,当时是把海上项目放在了秦皇岛,并为此有过相当的投资建设,再加上秦皇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北京渊源的历史情感,北京市政府鉴于“大北京”的远景设想,在众多海滨城市的竞逐中,最先还是把目标锁定秦皇岛。

青岛VS秦皇岛

体育总局的选址方案上报后,北京选择秦皇岛的态度仿佛已成定局,丝毫没有改变。

对北京正面强攻“受挫”,青岛市领导们商量改变战术,改打外围。这次申办不同于以往,因有丑闻在先,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允许到申办国考察,而是主要看上报的材料,看单项协会的考察认定。也就是说,帆船比赛放在哪儿,国际帆联有绝对发言权。如果能借到国际帆联这股东风,得到他们的认可,事情就会有重大转机,当时青岛正在筹办39届0P世锦赛,这是绝好的考察理由。青岛方面从水上中心得知,那年秋天国际帆联主席亨德森要到海南三亚参加一个活动,于是青岛决定向亨德森发出邀请。

1990年亚运会时,亨德森应邀到秦皇岛看过比赛,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客人对当时中国的城市建设,比赛设施和组织方式,还是感到了一些差距。10月18日,他来青岛,正值天高云淡的金秋,青岛的魅力和风采征服了这位见多识广的加拿大人,尽管自己的国家也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但他对青岛的评价还是极尽褒奖之词:“青岛是我所见过的亚洲最美丽的城市,它完全具备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条件,并将成为亚洲最好的海上赛场。”“如果国际奥委会征求单项协会意见的话,我只同意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

1999年11月17日,回国后的亨德森给我国的两位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和吕圣荣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青岛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大加赞赏,并希望两位委员能帮助青岛成为北京的申奥伙伴,他也会藉此在国际奥委会施展他的影响,这样会有利于北京的申办。

谁来当北京的伙伴?

由于亨德森先生的力荐,北京铁定选择秦皇岛的决心终于有了松动,北京奥申委决定对青岛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在青、秦两市之间做一次权衡对比。

2000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体委就接到北京的通知,说奥申委将于1月6日去秦皇岛,7至8日到青岛考察。已经体会过一次失利滋味的青岛,这次一点也不敢大意。第二天当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李国彬一行7人步入市府211会议室时,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已摆放在每个人的桌前。上午他们在听取了臧爱民副市长的情况汇报,观看了介绍青岛的电视短片后,宾主就申办工作的细节进行了坦诚的对话,青岛方面的领导都非常得体并智慧地回答了奥申委规划部、工程部和体育部负责人的有关疑问,打消了北京方面对交通等诸多问题的顾虑。

会后的实地考察被安排得丰富多彩、严密紧凑,半天多时间里,考察组相继参观了青岛城市规划展,考察了浮山湾比赛基地,“天然看台”五四广场和音乐广场,国际新闻中心,投资3个亿的广电大厦及颐中体育场。他们被青岛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所折服,边看边发出由衷的赞叹。

继这次考察后,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国际奥委会委员黄思绵和吕圣荣等都先后来青进行过实地考察。改革开放为申办工作带来了金色的光环,青岛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使所有来访者普遍有一种“不看不知道,青岛真奇妙”的感觉,特别是前海一线经多年的建设开发,已形成了“山、海、城、岛”风光和现代化的食、住、行、通讯条件,为办好赛事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这些考察组成员大多从未到过或近几年没有来过青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一个紧随其后的工作人员,我每次都能从他们前后不同的言谈举止中观察到他们态度的变化。可以肯定地说,每个考察组在离开青岛时,原先选择秦皇岛的立场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且一致认为:“青岛是北京申奥的亮点”并建议“北京申奥,要打青岛这张牌”。

青岛终获胜

2000年的春天,在国际帆联主席亨德森权威性意见的影响下,又经过北京奥申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实地考察后,申办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就在北京的天平开始向青岛倾斜时,秦皇岛方面上报了一份报告,提出了青岛存在的问题,如海上赛场有礁石、无沙滩、水深浅、风速小、有鲨鱼等不利比赛的条件。

奥运会不是观光旅游,比赛是主体,特别是帆船比赛对风速等外在条件要求很高,如果青岛真如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无疑将会为比赛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北京刚刚对青岛树立起的信心又开始动摇了。

对于竞争对手的举动,我们很是理解,本来已经到手的胜利成果,谁也不会拱手相让、轻易放弃。我们只有拿出过硬的科学依据,才能有足够的说服力。好在青岛是国家重要的海洋科技城,中国50%以上的海洋科学家云集在这里。针对秦皇岛提出的问题,只能通过调研请科学家给出相应的结论。

接到任务后,我咨询了有关专家,然后跑了十几个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布置任务。大约十几天后,所有的材料都汇集到我这里,经分析筛选,我选取了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信息中心等8家单位提供的有价值的材料,整理了一份《青岛与秦皇岛海上赛场相关情况对比》,逐一对秦皇岛所提问题针锋相对地予以澄清。

从有关单位和专家提供的材料看,青岛比赛水域的风速、风向、水温、水质、污染物含量、水深、波浪频率等都优于秦皇岛,更适合帆船比赛。我们共采用16张图表逐一进行对比。至于有礁石、无沙滩、鲨鱼问题,我们也根据调研情况作了科学的阐述。

当我把这份长达26页颇具说服力的科学结论整理上报后,彻底打消了奥申委的顾虑,让北京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0年7月25日,北京终于决定选择青岛,正式给青岛市政府发来了《关于同意青岛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函》,自此青岛真正成为了北京申奥的伙伴城市。

满意的答卷

金秋十月,青岛满腔热情地迎来了国际单项组织的代表——国际帆联副主席戴维·凯利特和技术部主任佩尔森·杰罗姆。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礼遇的接待,市长出面,两位副市长全程陪同。为展示中国承办奥运会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整个考察过程中青岛基本做到了英语接待的高标准要求。汇报那天,由奥帆赛筹委会外联部部长、市外办副主任赵雪芳担当主角。流利的英语、端庄的仪表、丰富的外事经验,再加上汇报形式的生动活泼,都给两位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城市规划展时,由特邀的语音标准的高校王教授做英语讲解。参观浮山湾赛场谈及技术问题时,由亚帆联理事,国家航海运动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曲春出面。从北京一路陪同而来的张清主任和帆协秘书长李全海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总之,两位官员一直处于英语环境中,颇有一种到家的亲切感觉。

从开始的出言谨慎到后来的好评如潮,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考察结束时,凯利特先生明确表示:“青岛已有的设施和即将投入建设的海上运动中心,已完全具备了承办世界最高水平赛事的能力,这里的风力、水流都很适合举行帆船比赛。我会向11月上旬召开的国际帆联大会汇报:青岛准备好了。”

他果然没有失言,11月15日国际帆联给北京发来的认定书说:“……国际帆船联合会确认青岛已经具备了提供帆船比赛各种必要设施的能力,在此向贵方表示祝贺。”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振奋,青岛如愿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今天我们再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可以说,申办奥帆的过程是青岛人民为实现奥运梦想而拼搏的过程,也是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它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无法用数字统计的正效应。青岛正是利用申奥这个大舞台,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东方城市的风采,让世界了解了青岛,也让青岛走向了世界。

(作者时任青岛市奥帆赛筹委会宣传部副部长。本文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endprint

猜你喜欢
亨德森申奥帆船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日本出现首起申奥标志侵权案
帆船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
超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