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单列市的批复使青岛发展如虎添翼,更好地发挥了沿海开放城市的辐射作用,青岛市着重抓了对内的横向经济联合,突破旧的经济模式,努力在开放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
1986年10月,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在国务院下发给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中,“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成为青岛市进一步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号角。自计划单列批复以来,青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大连获批对青岛的激发
1986年初,我们听说已经有城市作为计划单列市,比如大连,我们立即就做了对比,综合比较的结果是,青岛和大连基本在一条起跑线上,大连的条件青岛基本也具备。
大连成为计划单列市使青岛非常振奋,我们决定先去国家体改委摸底。当时计划单列市各项事宜由国务院交给国家体改委经办,具体负责的是体改委综合司。当时综合司副司长是马少华,她摸底,我们也交底,她当时就认为青岛与大连条件接近,明确表态支持。
从北京回来后,我们心中有数了,立即向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松年同志不久后就带队去大连学习,市政府主要委办都参加,我也参与了大连之行。
大连和青岛分别坐落于中国北方的两个半岛的边缘,除了地理环境、气候之外,两座城市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经常被人拿出来一同比较。从历史上看,青岛与大连分别开埠于1891年和1899年,时间相近,当时的城市规模也相仿,两座城市的“历史背景”更是如出一辙,大连历经俄、日交替统治,青岛则遭受德、日轮番占领,两个城市被深深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在大连能交错看到俄式、日式建筑错落于改革开放后兴建的新建筑之间,与青岛的欧陆风情有几分相似,不过那些建筑所代表的不愉快的历史经历早就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引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的勃勃生机。
大连方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种开放、包容的气氛让我们深受感染。我们对大连的热情和毫无保留非常感激。
青岛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申报计划单列市的程序和过程,怎样一步步完成行政流程。当时大连市委给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申报计划单列市要首先通过省里的认可,要由省里上报中央,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辽宁省对大连市申报计划单列市非常支持,由于省里的大力支持,大连的申报、批复十分顺利。
申报及批复始末
回青后,我执笔起草了青岛市委、市政府向山东省委、省政府申请计划单列的报告,报告的内容有历史沿革,比如青岛曾经作为特别市,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工业基础较好,以轻纺、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外贸港口、海洋科研、风景旅游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15个经济中心城市、17个年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的城市之一。用一句话概括报告的核心思想,就是青岛具备成为计划单列市的条件。
当时青岛的城市综合实力是全国共睹的:1979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外贸出口基地之一,青岛市抓住机遇,制定了加速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的初步规划,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1981年后,国家大力推动沿海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青岛视察,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青岛沿海城市的作用。1984年1月,国务院确定扩大青岛市技术引进的审批权限。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大连、青岛等几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进一步开放的城市。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可以说,青岛申报计划单列市并不是突然的单个事件,而是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影响深远的大型开放举措、区域发展战略,青岛均不落人后,这种改革勇气和开放实践,带来了青岛的繁荣。
计划单列市一省只能有一个,在青岛之前,中国已经有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广州、哈尔滨、西安等七座计划单列市。当时青岛在省内唯一竞争者是烟台市,但从各项指标看,烟台无法望青岛项背。最终,山东省同意上报,与此同时,我们又跑国家体改委,与综合司副司长马少华进行接触,她对青岛的计划单列一直是理解支持,后来也来青岛考察过。我们在北京得知,即使是在中央高层,对是否实行计划单列也有争论,其中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国家体改委力排众议,坚持实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国家体改委在北京专门开论证会,我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发言内容与给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报告差不多,无非是全面阐述青岛具备计划单列市的条件,当时参会的有省政府顾问和省体改委主任等,时任烟台市委副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也在现场。这件事情大家后来回忆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此后不到三年,俞正声同志就到青岛工作了。
但申报工作走到这里开始有点被动,省里的态度似乎不像辽宁省那么明朗。1986年8月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来青岛视察。8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在青岛八大关小礼堂,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向首长们作了关于青岛市全面工作的汇报。当汇报最后提出青岛实行计划单列这个题目时,省领导们沉默了几十秒,场面有点冷。这时,时任省长李昌安同志打破僵局,表态说:“省里同意。”时任省委书记梁步庭也说:“我们已经报过。”时任国务院总理说:“原本意见,计划单列不再增加了,但青岛确实有特殊情况,你们可以搞个具体意见。一个是赋予同大连相等权限;第二个,计划单列问题,也可以考虑。”
青岛与会同志听了国务院领导和省领导的表态,都很振奋,这个困扰青岛发展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了。汇报之后,青岛市立即组织一个班子连夜起草报告,呈送国务院请求计划单列,主要是我们体改委,我是主笔人之一。
报告中有一句话对青岛影响深远。我们起草的原稿中,具体单列方式是“参照江苏南京的做法,在省内实行单列”。但是就在市委领导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的前一天深夜,时任青岛市长郭松年突然打来电话,建议把这句话删掉,直接挑明“在国家经济计划中实行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管理权限”,也就是所谓“大连模式”,没有第二个建议方案。从全国计划单列市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而青岛的经历提前实践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对开放的激励:“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对于开放与改革,我们要永远充满勇气。endprint
1986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为计划单列市。青岛成为中国第八个计划单列市,而由于国务院在1993年撤销了8个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重庆已经直辖,于是到今天为止,中国从北到南共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共15座副省级城市。
计划单列批复之后,青岛计划单列与山东省涉及到两块利益分配问题,一个是财政,一个是经贸。过去的青岛财政是自己留一部分,其余的交给省里。计划单列后,就要分成三块,一块中央的、一块省里的、一块自己的。三块如何划分成了核心问题。但相对外经贸的计划单列,财政的计划单列解决得比较顺利,直到1988年,外经贸的计划单列才最终解决。
现在回头看,我在青岛市体改委工作数年,干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件事。而事实证明,不但省里一开始关于“分家”的顾虑烟消云散,还带来了青岛与山东的共赢。
青岛与山东的共赢
因为有了申报时的一步到位,青岛市的计划单列与之前的计划单列有很大不同。前两次只是5项主要经济计划单列,这次是经济、科技发展计划全部实行单列;前两次市政府的权力没有改变,这次则赋予计划单列市政府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时把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原则上都下放给计划单列市管理。此外还包括一些管理权限的提升,可以说是青岛的全面升级。
计划单列市的批复使青岛发展如虎添翼,更好地发挥了沿海开放城市的辐射作用,青岛市着重抓了对内的横向经济联合,突破旧的经济模式,努力在开放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
而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青岛也承担着自己的使命。除了赋予青岛省一级的管理权限,国务院还同意在青岛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计划单列后,青岛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再经由山东省下达,而是在国家计划中单独立户,其主要计划直接上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信贷、物资、劳动工资、进出口贸易、外汇和文化教育等计划指标直接下达到青岛市执行。这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改革尝试,为以后的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红利。
计划单列也给青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从1986年到199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8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型基础设施,如引黄济青工程、前湾港一期工程、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等。对比从1985年到1990年主要的经济指标,1990年的出口创汇比1985年增长1倍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倍,全市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3倍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青岛的发展对山东的带动也是巨大的。青岛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经济处于山东龙头地位,经济辐射的作用任重道远,但这既是历史赋予青岛的,也是青岛自身发展使然。
1986年10月,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在国务院下发给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中,“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成为青岛市进一步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号角。自计划单列批复以来,青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