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张“小矮凳”

2014-09-09 01:32周益民
江苏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莎翁凳子莎士比亚

周益民

我是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阅读伍文杰老师《走近莎士比亚》一课设计的。一边阅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着课堂的场景,一切仿佛鲜活起来。突然,脑中蹦出了梅子涵先生那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莎士比亚坐在小凳子上》。伍文杰老师不就是打造了一张“小矮凳”么?

关于儿童阅读的内容,业界内外一直争议不停。有的倡导走向经典,经典是永恒的精神之宝,犹如恒星一般在人类的星空闪耀,具有穿越时间长流的魅力。有的呼吁与时俱进,尊重儿童的流行文化,正视当下快节奏、视觉化的阅读偏好。我们暂时无法断定伍老师的价值取向,但从这一课可以看出,经典阅读一定是其所倡内容的重要组成。

莎士比亚当然是个“经典”。可是,并非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儿童,否则,何需儿童文学的存在?莎士比亚正是属于那群“不适合”中的一个,“那不是坐在小凳子上可以听见的故事”(梅子涵)。“伟大”的经典不能为儿童所聆听,那可真是说不出的遗憾和失落。

于是,兰姆姐弟出现了,他们用文学的方式,把莎士比亚从高高的华贵的座椅上请下来,坐到了小凳子上。200年过去了,他们的改写也成了经典。

今天,伍文杰老师也走过来了,他用课堂的方式,也打造了一张小凳子,把莎士比亚从高高的华贵的座椅上请了下来,坐在了教室里,坐在了孩子们的跟前。

从“伟大”的经典到“可亲”的经典,这中间需要一种转化,而转化的方式方法决定着转化的成败得失。我赞同伍老师的设计,他的诀窍很简单,就是用心打造了一张“小矮凳”。

“小矮凳”当然是孩子坐的,因此,所有的设计都得想着法子让那位远方的莎翁可亲起来,要让孩子们首先对他产生关注的兴趣。伍老师最主要的策略是“纸条提问”。他告诉我,在某个班级执教该课时,孩子们提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如果他还活着,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的作品为什么那么感人?我知道他18岁就结婚了。

能让他给我签个名吗?

他怕老婆吗?

有的简直是“奇葩问题”。可是,那才是儿童的疑惑啊!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很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信息,诸如不同孩子对人物的了解程度,孩子对人物的关注角度与兴趣,孩子在阅读课堂的放松程度,师生之间的课堂关系,等等。我把这称作富于光泽的“童年之问”。一般的课内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会在这儿进行所谓的如何提问的指导,并冠以“阅读策略指导”之名。伍老师没有,这让我尤为高兴。如果连自我关注兴趣的角度都被规范,还有什么阅读的自由?可以说,伍老师的这一“问环境”的创设,将遥远的人物带到了孩子的面前。

进一步地,如何帮助孩子感受莎翁的经典气息?伍老师选择的是欣赏与参与。

莎翁是伟大的戏剧家,欣赏其经典剧目,这并无特别。特别的是,伍老师很有分寸地将台词、人物、旁白、独白等戏剧基本知识一一镶嵌在讲解的过程中,突显出教师作为一个阅读引导者的角色意义,也突显出课堂欣赏较之学生日常欣赏的意义所在。由于获得了这些戏剧知识,孩子们在进行戏剧欣赏时,就获得了一定的渠道和角度,在分享观赏体会时,也相应地拥有了切入视角。这些工具的拥有,促进了他们体验的深入。

接下来的参与,也即配音练习,就是水到渠成的情绪所向了。他们用具体的作品演绎,向莎翁致意。稚嫩的童音与古老的经典会晤,立体化的阅读使得彼此靠近——“小矮凳”成功造就。

正像教者在设计目标里所说,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是推开了一扇门,让孩子们通过这扇门“产生走近经典的愿望”。其实,任何一节阅读指导课都应该是这样的,通过那些不朽的语言与形象,给儿童展现一片广阔的精神高地。

“把经典给更多人阅读,更早地搁到玩耍的童年岁月,让孩子们可以提前惊异和感动,梦也做得高贵和华彩,使自己的生命童话有希望出现华彩和高贵的方向。”(梅子涵)我祝愿,伍老师打造出更多这样的“小矮凳”。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莎翁凳子莎士比亚
踢凳子
几何:凳子一摞摞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寻找凳子腿
会走的“石凳子”
453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