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创新及其影响力

2014-09-09 22:42李如密
江苏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亚平太空课堂教学

公元2013年6月20日,我国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堂有史以来“班容量最大的科学课”,它的讲台位于距地球300多公里以外的太空,堪称“史上最高”。这是一场利用高科技展开的别开生面的天地对话,其意义是深远的。

从教学论视角分析,这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之处可简要概括为: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一、精巧设计

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1]。良好的教学设计犹如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其意义在于能“决胜千里之外”。这次太空授课的顺利成功,精巧的教学设计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设计方面:这次太空授课的教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一个教师团队,由太空教师和地面教师组成。太空教师有三人:王亚平——负责主讲,聂海胜——负责助教,张晓光——负责摄像。地面教师有两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北京市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负责地面教室的教学组织,更像主持人。这样的教师设计,是因为此次太空授课任务复杂,需要教师团队协作才能胜任。

在学生设计方面:无论从学生的成分还是规模,都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有所不同。其中一部分是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另一部分是在电视画面中看不到的,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学生同步收听收看。这让我们明白一节课的影响面究竟可以有多大。

在空间设计方面:教学都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此次太空授课的空间非常特别。从纵向维度看,天宫一号实验舱高度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将传统课堂的高度作了史无前例的突破;从横向维度看,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为中心,教学信息呈放射状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将传统课堂的空间作了无限制的延伸。借助高科技手段,成功实现了教学空间的连接、空间的转换、空间的拓展,形成“立体—开放”的课堂:地面的课堂、天地间的课堂、所有接收端的课堂。

在环节设计方面:大致遵循“预热导入—讲授演示—互动交流—总结延伸”,环环紧扣,流畅自如。“预热导入”环节主要由地面教师宓奇和史艺合作完成,通过设问导入关于“失重”的相关知识,为太空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可以看作是一种课堂“预热”活动;“讲授演示”环节主要由太空教师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合作完成,这是太空授课的主体部分;“互动交流”环节由太空教师和地面教师合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探究热情的重要措施;“总结延伸”环节则由太空教师每人一句话的“太空寄语”和地面教师进行概括总结,从而达到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效果。

二、精妙呈现

教师教学的呈现手段和艺术策略,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呈现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此次太空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太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述其中的科学原理,所以主要采取了讲述和演示两大课堂教学呈现策略。

(一)讲述

讲述是教师课堂教学呈现的基本功,主要是一种语言表达行为。航天员王亚平虽然不是职业教师,但在太空授课中的讲述却显得非常专业。总的说来,她的讲述准确细致,有趣生动,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想象,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高超精湛的运用。具体说来,其讲述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阐发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给学生阐发科学原理。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就注意对科学原理的精准阐发,如:“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那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质量了。”“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因为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影响,所以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科学原理的阐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导观察:教师在课堂的讲述要引导学生“眼睛”的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正确的观察而有所发现。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就注意利用讲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学生的观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我给你们展示。”“同学们注意看我的操作!”“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你们想看吗?”“你们要仔细地看哦!”这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形成了有益的引导。

激发兴趣:所谓“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讲述”。好的课堂讲述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秀教师往往通过焕发魅力的课堂讲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直接兴趣。王亚平的讲述语言充满“磁性”,令学生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如她在太空授课中反复地使用如下的语言:“怎么样,很巧妙吧!”“非常的神奇!”“非常的有意思!”“非常非常的漂亮!”这就会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诱导思考:思维是课堂的主旋律,没有思考的课堂是缺乏深度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诱导的,高明的教师往往是诱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大师。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诱导是富有成效的,如她说:“同学们,你们想想看。”“没有想到吧!”“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来慢慢思考吧!”“同学们想一下。”等。当师生思维发生“同频共振”时,课堂气氛常常会掀起小高潮。

调控氛围:教师讲述中穿插点幽默可以有效缓解课堂紧张与疲劳,增加教与学的情趣。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说:“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我想,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会‘飞流直下。”“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学生听到这儿,大多会发出会心一笑。

(二)演示

演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一般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太空授课中的演示是在失重状态和复杂条件下完成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太空教师们的精湛技艺使演示精彩得如神奇的魔术,不断引起学生的惊奇、得到热烈的掌声。太空授课中教师的演示显示了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娴熟、有条不紊:在演示太空单摆运动时,王亚平先是把单摆固定到展示平台上,然后“松手”—“提高一点再松手”—“推小球一下”—“换个方向再演示一下”。演示的操作非常娴熟,程序非常严谨。所谓“熟能生巧”,而教师演示娴熟的背后是“功夫在诗外”,只有下足了功夫才可能在现场演示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动作精准、手法巧妙:在演示制作水球时,王亚平往水膜上加水、抽水泡、注入水泡、将红色液体注入水球,动作精准、干净利索。高精度的实验演示不能有半点差错,一如工艺大师在创作时的“切”“磋”“琢”“磨”,和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密手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的结合。

效果奇妙、引发高潮:王亚平在太空舱中演示制作水滴后,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即刻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随后在演示制作水膜时学生鼓掌三次:一次是王亚平用金属圈在水袋中拉出水膜,一次是来回晃动水膜检验其不易破裂,一次是把中国结贴到水膜表面。当成功地将水膜变成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学生发出会心一笑,当王亚平的倒影出现在水球上和往水球中注入气泡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将课堂氛围一次次引向高潮。

三、精彩互动

教学本质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学艺术过程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2]课堂的互动所体现出的即是作为主体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开启之时就意味着教学信息已穿越时空,连接了心灵。“面对面,一切从交流开始!”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太空授课中的互动是在天地之间的特殊课堂中实现的,由太空舱里的航天员、地面教室里的老师和现场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如:王亚平在太空舱完成一个演示之后说:“在开始我们的下一个演示之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地面教师帮助在现场指定一位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问:“王老师好,我非常羡慕您能够飘浮在空中给我们讲课,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谢谢。”王亚平回答说:“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不过呢要请我们的指令长帮一下忙,先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我来说,这边是上,这边是下。好,请指令长再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上,这边又是下。好,让指令长把我转回来吧。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这样的课堂互动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一扫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

为了更好地展开天地之间的互动交流,太空教师们在完成所有太空演示实验以后,还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可谓之新时代的“天问”。太空教师们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太空授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可用下表直观表示:

对于第四个问题,王亚平回答得非常精彩。她这样描述自己奇妙的太空体验:“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太空授课的师生互动精彩迭出,值得广大教师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注意:其一,学生们对现成知识的兴趣远不如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厚。学生问得精彩,是因为他们问了他们真正关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虽然同是问题,但问题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发问,而不是来自教师,不是教师问学生。其二,教师回答问题非常专业,且融入了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教师能够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让学生由衷地信服。而回答时不是以教科书式标准化答案来简单应对,而是以融入了个人理解和独特体验的认识与学生分享,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成为艺术,这对于平时只擅长独白式讲授的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恐怕还需要下一番仔细体味、探究提升的功夫才行。

四、精深影响

课堂教学总是要追求一定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影响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要对太空授课做一个教学效果评估的话,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欣喜甚至是惊异的。

首先,太空授课以新颖的形式、奇妙的内容、震撼的画面、积极的参与,令学生及所有参与人都终生难忘。能够当堂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课堂教学,才可算得上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的内容、“疲劳轰炸”式讲授,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太空授课调动了一切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听课需要,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想象。

其次,太空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和科学的探究兴趣,强化了学生对通过学习实现人生梦想的追求。在太空授课的结尾部分,航天员期望殷殷的寄语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所含有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足以使学生的科学热情燃烧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再次,太空授课为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正如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CraigR.Barrett)博士所说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3]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服务,对学生来说也有一个“满意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必须在教学艺术上精益求精,吸引学生令其“欲罢不能”。

最后,太空授课展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梦的信心。试想如果不是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做保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呢?这场天地之间的对话,背后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等协同工作的智慧奉献啊!一次实实在在的太空授课,胜过了多少空洞乏味的“爱国主义说教”啊!自信心不是凭空自负,而是要有实力支撑的。

综上所述,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必须谨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2.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2):8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批准号为D/2008/01/117)成果之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二)演示

演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一般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太空授课中的演示是在失重状态和复杂条件下完成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太空教师们的精湛技艺使演示精彩得如神奇的魔术,不断引起学生的惊奇、得到热烈的掌声。太空授课中教师的演示显示了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娴熟、有条不紊:在演示太空单摆运动时,王亚平先是把单摆固定到展示平台上,然后“松手”—“提高一点再松手”—“推小球一下”—“换个方向再演示一下”。演示的操作非常娴熟,程序非常严谨。所谓“熟能生巧”,而教师演示娴熟的背后是“功夫在诗外”,只有下足了功夫才可能在现场演示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动作精准、手法巧妙:在演示制作水球时,王亚平往水膜上加水、抽水泡、注入水泡、将红色液体注入水球,动作精准、干净利索。高精度的实验演示不能有半点差错,一如工艺大师在创作时的“切”“磋”“琢”“磨”,和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密手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的结合。

效果奇妙、引发高潮:王亚平在太空舱中演示制作水滴后,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即刻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随后在演示制作水膜时学生鼓掌三次:一次是王亚平用金属圈在水袋中拉出水膜,一次是来回晃动水膜检验其不易破裂,一次是把中国结贴到水膜表面。当成功地将水膜变成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学生发出会心一笑,当王亚平的倒影出现在水球上和往水球中注入气泡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将课堂氛围一次次引向高潮。

三、精彩互动

教学本质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学艺术过程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2]课堂的互动所体现出的即是作为主体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开启之时就意味着教学信息已穿越时空,连接了心灵。“面对面,一切从交流开始!”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太空授课中的互动是在天地之间的特殊课堂中实现的,由太空舱里的航天员、地面教室里的老师和现场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如:王亚平在太空舱完成一个演示之后说:“在开始我们的下一个演示之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地面教师帮助在现场指定一位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问:“王老师好,我非常羡慕您能够飘浮在空中给我们讲课,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谢谢。”王亚平回答说:“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不过呢要请我们的指令长帮一下忙,先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我来说,这边是上,这边是下。好,请指令长再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上,这边又是下。好,让指令长把我转回来吧。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这样的课堂互动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一扫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

为了更好地展开天地之间的互动交流,太空教师们在完成所有太空演示实验以后,还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可谓之新时代的“天问”。太空教师们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太空授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可用下表直观表示:

对于第四个问题,王亚平回答得非常精彩。她这样描述自己奇妙的太空体验:“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太空授课的师生互动精彩迭出,值得广大教师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注意:其一,学生们对现成知识的兴趣远不如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厚。学生问得精彩,是因为他们问了他们真正关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虽然同是问题,但问题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发问,而不是来自教师,不是教师问学生。其二,教师回答问题非常专业,且融入了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教师能够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让学生由衷地信服。而回答时不是以教科书式标准化答案来简单应对,而是以融入了个人理解和独特体验的认识与学生分享,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成为艺术,这对于平时只擅长独白式讲授的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恐怕还需要下一番仔细体味、探究提升的功夫才行。

四、精深影响

课堂教学总是要追求一定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影响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要对太空授课做一个教学效果评估的话,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欣喜甚至是惊异的。

首先,太空授课以新颖的形式、奇妙的内容、震撼的画面、积极的参与,令学生及所有参与人都终生难忘。能够当堂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课堂教学,才可算得上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的内容、“疲劳轰炸”式讲授,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太空授课调动了一切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听课需要,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想象。

其次,太空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和科学的探究兴趣,强化了学生对通过学习实现人生梦想的追求。在太空授课的结尾部分,航天员期望殷殷的寄语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所含有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足以使学生的科学热情燃烧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再次,太空授课为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正如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CraigR.Barrett)博士所说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3]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服务,对学生来说也有一个“满意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必须在教学艺术上精益求精,吸引学生令其“欲罢不能”。

最后,太空授课展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梦的信心。试想如果不是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做保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呢?这场天地之间的对话,背后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等协同工作的智慧奉献啊!一次实实在在的太空授课,胜过了多少空洞乏味的“爱国主义说教”啊!自信心不是凭空自负,而是要有实力支撑的。

综上所述,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必须谨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2.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2):8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批准号为D/2008/01/117)成果之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二)演示

演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一般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太空授课中的演示是在失重状态和复杂条件下完成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太空教师们的精湛技艺使演示精彩得如神奇的魔术,不断引起学生的惊奇、得到热烈的掌声。太空授课中教师的演示显示了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娴熟、有条不紊:在演示太空单摆运动时,王亚平先是把单摆固定到展示平台上,然后“松手”—“提高一点再松手”—“推小球一下”—“换个方向再演示一下”。演示的操作非常娴熟,程序非常严谨。所谓“熟能生巧”,而教师演示娴熟的背后是“功夫在诗外”,只有下足了功夫才可能在现场演示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动作精准、手法巧妙:在演示制作水球时,王亚平往水膜上加水、抽水泡、注入水泡、将红色液体注入水球,动作精准、干净利索。高精度的实验演示不能有半点差错,一如工艺大师在创作时的“切”“磋”“琢”“磨”,和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密手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的结合。

效果奇妙、引发高潮:王亚平在太空舱中演示制作水滴后,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即刻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随后在演示制作水膜时学生鼓掌三次:一次是王亚平用金属圈在水袋中拉出水膜,一次是来回晃动水膜检验其不易破裂,一次是把中国结贴到水膜表面。当成功地将水膜变成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学生发出会心一笑,当王亚平的倒影出现在水球上和往水球中注入气泡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将课堂氛围一次次引向高潮。

三、精彩互动

教学本质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学艺术过程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2]课堂的互动所体现出的即是作为主体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开启之时就意味着教学信息已穿越时空,连接了心灵。“面对面,一切从交流开始!”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太空授课中的互动是在天地之间的特殊课堂中实现的,由太空舱里的航天员、地面教室里的老师和现场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如:王亚平在太空舱完成一个演示之后说:“在开始我们的下一个演示之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地面教师帮助在现场指定一位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问:“王老师好,我非常羡慕您能够飘浮在空中给我们讲课,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谢谢。”王亚平回答说:“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不过呢要请我们的指令长帮一下忙,先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我来说,这边是上,这边是下。好,请指令长再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上,这边又是下。好,让指令长把我转回来吧。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这样的课堂互动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一扫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

为了更好地展开天地之间的互动交流,太空教师们在完成所有太空演示实验以后,还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可谓之新时代的“天问”。太空教师们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太空授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可用下表直观表示:

对于第四个问题,王亚平回答得非常精彩。她这样描述自己奇妙的太空体验:“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太空授课的师生互动精彩迭出,值得广大教师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注意:其一,学生们对现成知识的兴趣远不如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厚。学生问得精彩,是因为他们问了他们真正关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虽然同是问题,但问题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发问,而不是来自教师,不是教师问学生。其二,教师回答问题非常专业,且融入了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教师能够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让学生由衷地信服。而回答时不是以教科书式标准化答案来简单应对,而是以融入了个人理解和独特体验的认识与学生分享,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成为艺术,这对于平时只擅长独白式讲授的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恐怕还需要下一番仔细体味、探究提升的功夫才行。

四、精深影响

课堂教学总是要追求一定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影响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要对太空授课做一个教学效果评估的话,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欣喜甚至是惊异的。

首先,太空授课以新颖的形式、奇妙的内容、震撼的画面、积极的参与,令学生及所有参与人都终生难忘。能够当堂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课堂教学,才可算得上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的内容、“疲劳轰炸”式讲授,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太空授课调动了一切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听课需要,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想象。

其次,太空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和科学的探究兴趣,强化了学生对通过学习实现人生梦想的追求。在太空授课的结尾部分,航天员期望殷殷的寄语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所含有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足以使学生的科学热情燃烧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再次,太空授课为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正如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CraigR.Barrett)博士所说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3]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服务,对学生来说也有一个“满意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必须在教学艺术上精益求精,吸引学生令其“欲罢不能”。

最后,太空授课展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梦的信心。试想如果不是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做保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呢?这场天地之间的对话,背后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等协同工作的智慧奉献啊!一次实实在在的太空授课,胜过了多少空洞乏味的“爱国主义说教”啊!自信心不是凭空自负,而是要有实力支撑的。

综上所述,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必须谨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2.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2):8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批准号为D/2008/01/117)成果之一。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亚平太空课堂教学
上太空,安个“家”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太空遇险
王亚平的“天路”
畅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