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话被学生们传诵多年,即使是在倡导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今天。无论教育体制如何改革,高考目前仍然是高悬在孩子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对现行教育体制不满,有的家长在家教孩子读书,有的家长送孩子出国,有的家长让孩子读国际学校……还有很多家长选择了另一种教育方式—读私塾。开办私塾的初衷是为了传承国学文化的精粹,开启孩子的心智,让他们学会做人。那么,在实践中,私塾有什么利与弊?它能否和初、高中教学衔接好?又适合什么样的孩子?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深圳梧桐山,敲开私塾学堂的大门,一探究竟。
01
现代私塾不是古代私塾的复制品
文 | 付洋
在现代私塾出现之前,国内的孩子接受教育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读高中,考大学;另一种是接受西式教育,读西式幼儿园(如华德福、蒙台梭利)、上国际学校、出国深造。然而,一些老师和家长对这两种选择都不满意,认为前者侧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后者的教育内容全盘西化,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满足本土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他们开始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在这一背景下,倡导传统文化和因材施教的现代私塾应运而生。2002年,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在上海市松江区创建,标志现代私塾的诞生。从那以后,上海、北京、深圳、海口、重庆、济南、贵阳、沈阳等地都开办了私塾,全国刮起了私塾风。
从现代私塾诞生伊始,国内媒体对它的观点就褒贬不一。有的呼吁 “对私塾加强监管”;有的认为现代私塾“是一种逆行”;还有的则认为“现代教育方式要多元化”……教育专家们则多认为现代私塾是古代私塾的复辟,是教育的退步。而现代私塾的无资质办学,也是备受诟病的地方。虽然私塾炒得很热,但送孩子上私塾的家长目前还是少数。
现代私塾的创办者们也叫屈,他们并没有照搬古代私塾的模式。现代私塾与古代私塾一致的地方是,主要招收6至13岁的孩子,教授《蒙学》《四书》《五经》,传播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首先,现代私塾倡导的是台湾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的理念,不仅读国学经典,也读莎士比亚等西方经典;其次,现代私塾没有考试,老师一般不会体罚学生。
2006年,“孟母堂”因违法办学被叫停。2007年,多家私塾聚集于深圳梧桐山,形成“读经村”。7年过去了,梧桐山私塾发展到10多家,最大的一家全日制私塾鹿鸣学堂,已经有120多个孩子。每家私塾都供奉孔子像,给学生订制汉服。入学标准和课程安排,各有特色。
尽管如此,梧桐山私塾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首先是办学资质,他们没有取得合法办学的资质,大都以文化公司的名义注册;其次是师资,热爱国学、安于僻远的老师很难招;最后,是媒体的批判。明诚学堂的创办者华春艳无奈地说:“我们太需要正面的声音了。”
我们希望以梧桐山私塾为切入点,探讨私塾的利与弊。看看我们能够从现代私塾中学到什么,进而思考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
02
什么人会舍弃都市繁华,跑到僻静的梧桐山办私塾呢?他们是怎么想的?本刊记者采访了3位私塾创办者,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蔡孟曹:私塾教育是为每个孩子的长大做准备
文 | 田祥玉
在私塾云集的深圳梧桐山,还不到40岁的蔡孟曹已然是“元老”级人物。他的“梧桐书院”创办于2004年初。原为中学老师的蔡孟曹,越来越觉得能给予孩子的实在太少。2003年,一直在反省的蔡孟曹接受了儿童读经教育的理念。2004年初,蔡孟曹从学校辞职,创办了“梧桐书院”。
蔡孟曹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百年大计,而不是去想期末考试,教育应该为长大做准备。现在体制内的教育是,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熬,而结果大多也是苦的。而私塾教育,却是按照13岁之前是孩子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成长规律,像海绵一样地吸收、储存和记忆经典,等进入成熟期以后再慢慢发酵,而这时的孩子早已满腹经纶,思想力得到极大开发,学习数学等结构性的知识也就变得非常容易。
梧桐书院主要招收3至13岁的孩子。蔡孟曹从不轻易接收学生,也从不为生源发愁:“来我这里的孩子,除了要看孩子的年龄、资质外,父母必须对中外经典理解并认同,目光长远,他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进书院。”
“梧桐书院”的教材不仅仅限于国学经典,还有《莎翁十四行诗》《仲夏夜之梦》等多部英文经典名著。除此之外,还有德文、法文和日文经典,中医、书法、体育、音乐、美术和数理经典。
蔡孟曹说,读经不是现代产物,而是中西方古往今来的主要教育模式。他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都会背诵9万字的《旧约》。“一个脑子里装了近10万字的人,当然会比脑袋空空的人更聪明。”
然而,面对能否与体制内教育接轨的问题,蔡孟曹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他说:“最早在梧桐书院就读的一批孩子,将在2014年9月回体制内的学校上课,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但我相信,大多数孩子会慢慢适应和接受。即使不适应,也可以有其他方式继续教育,比如留学或在家自学。”
蔡孟曹说:他推行的教育模式,目标是培养一批真正能够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学问家。但最终目的,是为每个孩子的长大做准备。
孟丹梅:不能让文化在我们这里断掉
文 | 张慧娟
鹿鸣学堂是梧桐山规模较大、设立较早的私塾,创办人是孟丹梅。“办私塾最初的动机就是责任和良知,这话听起来有些大,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真话。”采访的一开始她就这样告诉记者。
2000年的一天,刚成为母亲不久的孟丹梅,无意中看到一份简报,上面有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老人动情的呼吁,不希望“文化在我们这断掉”。孟丹梅看得鼻子发酸。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那时候,孟丹梅在锦州开了一家大饭店,她便在饭店员工的休息区,开了一个业余读经班,带着孩子一起读经。后来,她来到北京,找到一家推广儿童读经的机构,请了机构的主任和一位台湾老师到锦州演讲。
2001年,“儿童诵读经典”教育活动发起者、来自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做了一场演讲。听完演讲,孟丹梅的内心更不平静了。她师从于王财贵门下,致力于儿童读经教育理论的宣导和教学实践,之后又到全国各地,进行了更大力度的推广。
2004年,孟丹梅创办了全日制读经课堂“亦悦学堂”。3年后,孟丹梅又在深圳办起了学堂,后来听朋友说梧桐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便带孩子们来到了梧桐山,开办了“鹿鸣学堂”。如今,鹿鸣学堂已经有120个孩子。
孟丹梅还创造了“读经宝宝”教育体系,希望每一个母亲孕前、孕中就开始读经胎教,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孩子从小读经,影响更多的家庭。
虞纪勤、华春艳:为了女儿办私塾
文 | 付洋
梧桐山脚下的明诚学堂,开设于2010年10月1日。创办者虞纪勤、华春艳夫妇非常注意与体制内教育进行衔接。
女儿庭庭8岁时,虞纪勤把她送到一个国学夏令营。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每天读书的学习氛围,让庭庭感觉很轻松,而且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夏令营结束后,庭庭对华春艳说:“妈妈,你可以办个私塾吗?我想在你办的私塾里读书!”
听了女儿的话,华春艳和虞纪勤开始思考,哪种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更有利。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后,他们认为,读经是一种智慧的开发,对孩子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悟性都会有全方位的促进,可以让女儿的生命更加饱满。对于国学中不适应现代的内容,可以秉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
2010年,华春艳辞职,带女儿到梧桐山村读书。后来,虞纪勤也过来陪孩子读经。通过朋友的口口相传,来明诚学堂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现在学堂里已经有50多个孩子。
明诚学堂一共有4个班级。4到5岁的是小班,主要学习蒙学,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5到6岁是中班,学习“四书”;6到10岁的是大班,除了 “四书”外,还学习数学和英语;10岁以上的是巨班,学习儒家经典、文字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虞纪勤说:“读经讲究因材施教,如同吃饭一样,能吃几碗就吃几碗,孩子自己的感觉是最准的!”
英语用的教材是《新概念》,用英语教学。数理化教材是老师自编的,采取“私塾思路”教学:每个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以自学为主,由老师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要学习书法、古琴、武术(咏春拳)和中医。
华春艳12岁的女儿庭庭,已经在私塾里学习4年了。本该读初二的她,在学校办理了保留学籍的手续,继续在妈妈的学堂里读书。庭庭的性格非常开朗,学习能力很强。华春艳夫妇对女儿的成长很欣慰:“我们对女儿的期待是,能有一颗传承文化的心灵和一个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对学堂里孩子们的态度是守望,是静待花开。”
03
读经课是怎么上的?读这些枯燥的东西,年幼的孩子能够坐得住吗?私塾里的英语课,跟学校里的英语课有什么不同?本刊记者来到明诚学堂,进行了亲身体验。
私塾体验报告
文 | 苏锦瑟
体验课程:读经课
孩子年龄:4至5岁
体验: 一进学堂,看到大堂正中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孔子画像,旁边有一副对联: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地道冠古今。教室布置简单,有男、女两位老师和16个孩子,孩子们大多穿着汉服。
上课后,女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读《百家姓》。与想象中的摇头晃脑不同,孩子们的吟诵更像是在唱歌。每一句都会拖着长音,而且很有韵律感:“赵钱孙李呀—周吴郑王呀—”
读经时,16个孩子中,有13个孩子专注地吟诵,一个孩子笑嘻嘻地对女老师做鬼脸,一个孩子低着头用铅笔在课本上画五角星,还有一个孩子用手支着下巴发呆。女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巡视,轻轻地拍了拍上课溜号的孩子肩膀,并且笑着用力握了对方的手一会儿。男老师陪着跟不上进度的孩子一起吟诵。
整个吟诵课持续了45分钟。下课后,有一个孩子可能感到疲倦,趴在课桌上休息,其他孩子则在和同伴们玩耍。
体验感受: 课堂上,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比较亲和,对于走神的孩子,能够在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情况下,拍拍肩膀,握着对方的手来唤回其注意力,这种方式比较可取。但是,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看,还是有些单一,孩子容易感觉到枯燥,对于课堂效果的把控也没有衡量标准和检验手段。
体验课程:英语课
孩子年龄:10至14岁
体验: 英语教室在三楼。推开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英语老师穿着时尚的连衣裙,4个女生,3个穿汉服,1个穿运动服。还有一位老师充当助手。
这堂英语课的主题是服装秀。教室的角落摆放着一个衣架,上面挂着各种服装和饰品。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些服装和饰品的英文名称,包括:T恤、裤子、裙子、袜子、帽子、鞋、靴子、项链、耳环、戒指、手镯、太阳镜、面具等。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全部用英文来交流。老师首先告诉大家:等会儿会有一场服装秀,助理老师当摄影师,学生们都是模特。每个模特要跟老师说英文,取自己表演要用的服装和饰品。接着,老师教大家跟服饰相关的单词,单词全都用英文来释义。接着,老师递给学生一张纸,上面写了10多个句子,比如:“You look good in black (你穿黑衣服好看)/I want the red one instead of the pink one (我想要红色的,而不是粉色的)/It fits me (它适合我)……”句子都非常实用。之后,女生们用英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换好衣服后,伴随着热辣的音乐开始走秀。助理老师拿着iPad进行拍摄。一个人走秀时,旁边的女生会进行赞美或者评论。“模特”与“摄影师”之间,也会针对服饰和姿势进行对话。有个内向的女生,换好衣服后不敢走猫步,老师和其他女生用英文一起鼓励她。
课程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看得出来,学生们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
体验感受: 全英文授课,老师上课的形式很灵活,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英文,效果好。体制内学校的英文课,一般也是采取全部英文的方式,但因为学生较多,互动表演的形式只能有限使用。另外,记者有一个担心,对于英语这样的学科,如果课后没有作业与考试,不多加练习,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否得到巩固。
04
在采访中,私塾老师告诉记者,家长送孩子上私塾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家长喜欢国学,经济条件好,注重心灵的自由,不希望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被贴上“调皮、多动症、有病”的标签,心理有了阴影;有的孩子在校学习压力太大,每天做作业到晚上12点,家长和孩子都受不了。那么,孩子被送到私塾后有什么变化?家长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呢?
林心怡:我会坚持让孩子读私塾
文 | 方方
送孩子读私塾,最初是因为身为教师的林心怡一直对国学很感兴趣。2010年,小儿子豆豆两岁多,林心怡找了很多幼儿园,都不理想。她觉得幼儿园的氛围不太好,攀比风严重。最后,林心怡决定把豆豆送去读私塾:“当时就觉得,在幼儿园阶段,读点国学挺好的。”
豆豆读私塾后,林心怡感觉很不错。首先是人少,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如果孩子出了状况,老师可以立刻看到,而且做到因材施教;其次,私塾比较安静,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雅致的环境中读书;再次,国学经典是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而且越年长越受用。
林心怡觉得,私塾老师能够教导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分数成绩,这一点很好。豆豆读私塾后,过得很开心,愿意主动学习,经常和妈妈分享在私塾里的经历。有一次私塾老师教10以内的加减法。下了课后,豆豆和其他孩子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自己出题,自己做,这种情形在学校里基本上是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是,私塾教会豆豆如何做人。老师发给每位家长一个小本子,上面是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包括读经和做家务,如洗脚、倒水、拿拖鞋等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心都有所提高。
通过读经,豆豆学习了“五伦”,明白了孝敬父母、尊重哥哥、友爱朋友的道理。6岁的豆豆对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非常孝顺,经常主动榨橙汁给家人喝,对哥哥洋洋也很尊重。
林心怡的大儿子洋洋一直在学校上课,学习压力很大。上小学一年级时,光练习册和试卷就有十几厘米厚。四年级时,他出现了厌学情绪。那年暑假,林心怡把洋洋送到了私塾,结果,孩子一下子就变得活跃了。暑假结束后,洋洋希望能够继续上私塾,但是遭到了爷爷、奶奶的极力反对。老人认为,孩子不上小学而去读私塾,这事太奇怪了!为了不和老人起冲突,林心怡让洋洋继续读小学。
林心怡说,私塾老师强调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所以,家长也会跟着发生很多变化。家长们要在私塾上课,两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这就是私塾的家长会。家长也要跟孩子一样,跟老师一起读经,真正做到孝亲、尊师、友爱。在这样一个整体的良好氛围中,她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林心怡说,最初让豆豆读私塾,只是想让他读完幼儿园。后来发现,孩子在私塾里的状态很好,决定继续读下去,暂时不考虑让豆豆回到体制内读书。
记者手记:在与多位家长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他们之所以把孩子送到私塾,都像上面这位家长一样,是因为对孩子之前上过的幼儿园或学校不满意,另外还有些家长不希望孩子太辛苦,把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没有排名的私塾当成孩子逃避压力的避难所。然而,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不见得好,毕竟,孩子总要步入社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将来要如何适应?
此外,也有些家长坦言,他们希望通过私塾的传统教育把孩子教育得听话、孝顺。孝顺固然是传统美德,但是一味去强调孝顺和听话,是否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况且,期待私塾代替父母去完成家庭教育,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父母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卸给私塾。
05
看见私塾里的孩子学得轻松,家长反馈积极,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把孩子送到私塾里去呢?别着急,在做决定之前,我们不妨来听听另一种声音。毕竟,在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
读经,应适可而止
讲述 |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文 | 方方
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学一些国学,包括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因为它们大多文字简练,浅显易懂,使得国学的思想通俗化、形象化,更易接受。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国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提高文学素养,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丰富、活跃孩子的课外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国学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现在有的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开办儿童国学班、私塾,组织孩子背诵、学习“四书五经”,我很不赞同。首先,他们没有国家认可的办学资质,那里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很难胜任国学教学任务,只能组织孩子诵读,囫囵吞枣,机械记忆。其次,有些机构夸大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辅,甚至出现以国学教育代替现代教育的倾向,这是不可取的。
国学虽然承载了传统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的产物,有的东西还有积极意义,有的则是落后的,不能全盘照搬。而且,孩子离开学校、家庭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而非古代社会。所以,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否则就会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难以在现代社会立足。再次,很多家长全盘否定现代教育,期待国学教育能够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我觉得,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
没有哪一种教育是完美的,现行的教育是有缺点和不足,但却一直在改革。比如,教育部发文,全面减少考试次数,很多学校只剩下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了弥补课本内容更新慢的缺陷,不少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补充生活常识,比如实用的电器课;鉴于近年大家对国学的讨论和回溯,有些学校也开了国学课堂,满足学生对国学的需求……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还有很多改革的空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教育改革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要神话私塾
文 | 荀焱(资深心理咨询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读经对孩子有一定的好处。用吟诵的方式读经,能够产生韵律感,就像音乐一样,对大脑神经进行正向、有效的刺激。只要不对孩子过早地解释意义,那么,孩子会把文字当成图像、音乐一样记忆,开发大脑,提高记忆力。
但是读经的心理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对人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基础,更多的是依赖于父母保持稳定、一致、成熟的情绪状态。父母的作用,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所以,父母不要对读经抱有过高的期待,读经的孩子,不见得比其他孩子更聪明,品德更高尚,知识更丰富;读经的孩子,也不一定会成为国学大师或者圣人。而且,开发大脑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游戏、音乐、绘画……并不是只有读经一种。相反,如果孩子无法背诵经典,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沮丧的负面情绪,父母要及时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现代私塾,只是多元教育的一种选择。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它,也不要把它神话。一方面,现代私塾所教授的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智慧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也传承了很多美德;另一方面,国学由于历史局限性,包含一些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糟粕,比如三纲;包含一些不适合孩子学习的极端行为,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割肉孝母……这都需要私塾老师用心地去甄别。如果全盘接收,孩子可能会习惯于服从权威,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让现代私塾沦为古代私塾的复制品。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