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2014-09-09 21:39张岩刘玉宁贺立
商业会计 2014年14期
关键词:经营业绩内部控制质量公司价值

张岩 刘玉宁 贺立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林业企业因其具有的经济效益和剩余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林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将影响林业企业的经营,从而影响其经营森林资源,影响环境。本文以29家上市林业企业为样本,研究林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其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林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其经营业绩在10%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林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企业价值正相关。在控制变量方面,研究表明,林业企业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其经营业绩正相关,林业企业财务杠杆和公司增长性与其经营业绩负相关。最后本文从多角度提出林业上市公司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以指导林业上市公司的内部信息披露行为。

关键词:林业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质量 经营业绩 公司价值

一、引言

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中要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截至2013年4月15日,沪深两市A股主板已有1 053家出具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其中有662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尽管其披露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不同企业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各异。林业企业主要的经营对象为森林资源及其产品,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生态文明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其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质量与其经营业绩、企业价值是否有相关性呢?

本文按照巨潮行业分类,选取林业与纸制品及部分园林公司作为样本来源,通过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内部信息披露指数衡量的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建立两个假设,试图揭示林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与经营效果、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本质上服务于企业的目标,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林业企业除了传统的经营目标,还具有森林资源培育的目标。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直接、间接影响具有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因此林业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也应恰当地考虑这一经营目标,考虑其对于环境的贡献或者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做出合理决策的一种行为。当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其接受者的投资行为具有正向引导,促进市场的效率,则证明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效。

在内部控制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Willis(2000)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提升股价,增加企业价值。Bushman& Smith(2003)根据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约束职业经理人的行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绩效。国内学者张晓岚等(2012)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同时证明现阶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有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张岩(2013)选取50家上市公司,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内部控制报告披露2011年、2012经营业绩的差异,证明其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樊鹭(201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68家涉农上市公司,发现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和企业价值均正相关,即公司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

从上述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探寻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研究轨迹。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由定性的理论分析到定量的实证研究的过程,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上均有拓展。但在实证研究中,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难以衡量,大部分学者将其设置为哑变量,只有少数学者选择对其构建模型,进行评价,但都缺乏一个较为准确的衡量标准。而林业企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几乎尚为空白。基于此种背景,我们通过较为科学的DIB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衡量林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林业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的关系。

三、模型建立

(一)假设提出

在整理学者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林业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企业价值建立模型。企业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就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达到相应的内部控制水平,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效果和企业价值,为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经营业绩越好。

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是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根据控制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并通过反馈的方式,进行实际值和预期值的比较,对偏差进行纠正。同时,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会促进对管理层的监督,提高林业企业的经营效果。内部控制提高了林业企业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假设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公司价值越高。

由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将妨碍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资本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一个经营效果好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自身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投资者在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后,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公司的债券和股票,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数据来源

本文按照林业企业定义,参照巨潮行业分类中的三级指标“纸类和林业”,剔除ST公司、年报公布后有重大事项发生的公司、发生合并公司和新设公司,筛选了29家林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迪博公司于2013年开始发布2011年(2012年公布)的内部信息披露指数,而2013年的林业上市公司年报尚未全部发布,因此本研究数据时间为2011年。通过迪博公司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衡量的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国泰安数据库,获得其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

(三)变量选择及模型设计(见表1)

1.被解释变量。

(1)经营业绩(ROA):本文以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它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水平越好,资产运营越有效。

(2)公司价值(TQ):公司价值反映一定时期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常用托宾Q来衡量,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

2.解释变量。本文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DI)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的是迪博公司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数据。

3.控制变量。在对因变量的实证研究中,为了消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本文加入以下可能对林业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以便更准确地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1)公司规模(Size):本文利用样本林业公司期末资产的对数自然函数对企业资产规模进行界定。Becker(1998)表示:“公司规模代表着较多的遗漏因素,需对其潜在影响加以控制。”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引起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外在监督可以促使公司规范运作,其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都较完善,会计信息舞弊的可能性较小,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同时,规模大的公司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企业为迅速融资,更倾向于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在本研究中,公司规模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预期为正相关。

(2)股权集中度 (Shareholding Concentration,简称SC):本文利用样本林业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进行界定。王俊秋(2007)认为,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因为在股权持股比例较低的地区,大股东的权利更多的受到其他股东的制衡,边际利益趋同效应高于边际侵害效应。然而樊鹭(2013)在研究涉农上市公司问题时表示: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企业价值负相关。因为,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持有的股份有限,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股东参与监督的热情就较低。因此股权越集中,企业大股东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就越薄弱。在本研究中,股权集中度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预期未知。

(3)财务杠杆(Level):本文利用样本林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的财务杠杆程度进行界定。杨玉凤(2009)表示,负债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其融资成本较低,具有避税效应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管理者的约束,可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起到正向作用。然而李琴琴(2012)通过实证发现,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往往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是一个不利信号,因为其更有可能打破内部控制,粉饰财务报表,从而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在本研究中,财务杠杆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预期未知。

(4)成长性(Growth):本文利用样本林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对公司的成长性进行界定。李越冬(2012)通过文献整理发现,成长速度越快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然而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不同,因此其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未知。在本研究中,公司成长性与经营业绩、企业价值的预期未知。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经营业绩的关系,本文构建模型1以对假设1(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经营业绩越好)进行检验。

ROA=β0+β1ICIDI+β2SIZE+β3SC+β4LEVEL+β5GROWTH+μi (1)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本文构建模型2以对假设2(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公司价值越高)进行检验。

TQ=β0+β1ICIDI+β2SIZE+β3SC+β4LEVEL+β5GROWTH+μi (2)

(四)结果及解释

本文通过SPSS 17.0对于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模型1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绩效的拟合优度为43.5%,模型2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拟合优度为52%,说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公司价值说明程度均较大。两模型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中对被解释变量公司业绩和企业价值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1的DW值略大于2,模型2的DW值略小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回归的结果较为可靠。

从表3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说明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当模型1中仅仅加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CDI)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当加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后,模型在10%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假设1求证,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经营效果越好。

在控制变量方面,林业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说明当公司规模越大,其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都较好,内部控制较好,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与预期相符。股权集中度和经营绩效正相关,在林业企业的组织构架下,当股权较为集中时,大股东的权利更多的受到其他股东的制衡,经营绩效更好。财务杠杆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即企业的负债越多,内部控制越差,从而导致经营绩效下滑。因为财务杠杆多用于衡量财务风险,当企业过度举债,其面临还款压力增大,从而增大其会计舞弊的可能性。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说明当林业企业快速增长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内部控制的问题,造成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

从上页表4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当模型2中仅仅加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CDI)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当加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后,模型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属于半强势有效阶段其不稳定性较大,而林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但在此仍可做相关分析,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CDI)越高,企业价值越高。假设2求证,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好,其企业价值越高。

四、建议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林业企业因其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战略重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林业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对于林业产业化经营,林产品质量提高,经营森林资源能力变强,实现生态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加强林业企业的风险意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有充分考虑了风险因素,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方案,内部控制方能有效发挥作用。林业企业因其原材料和产品的特殊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森林资源更易承受火灾、病虫害等风险,季节性影响较大。因此,相较于一般企业,林业企业更应该形成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加强林业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特别关注“控制环境”

2013年5月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表了最新版本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于2004 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将内控要素重新调整排序,由上到下依次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活动”。“控制环境”要素作为内控体系的外围和背景,提供了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职责的保证,因此其在内部控制框架中起着支撑作用。林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时,也应当注意 “控制环境”的背景作用,林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和权责利的划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内控环境。

(三)加强承担森林资源培训责任,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

森林资源的培育是生态价值的体现。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及其产品,其原材料的使用状况与生态环境联系紧密。因此林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的时候,不仅要满足经济需求,还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对于林产工业企业,在控制环境的选择中,应考虑其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与开放,实现林产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同时履行。

(四)发布林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依据,建立统一行业的林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目前林业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遵循较为复杂的标准,具体有《公司法》、《证券法》、《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8项政策法规。其内容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过于理论化,导致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很难准确把握。林业及相关部门应结合林业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进一步研究制定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标准,对其格式、内容应进一步详细化、统一化和明确化,使其更具有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张岩,黄鑫.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小议[J].商业会计,2013,(18):95-97.

2.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48-54.

3.李越冬,刘伟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2,(8):82-86.

4.张晓岚,沈豪杰,杨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经营状况——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64-73.

5.樊鹭.涉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2012年沪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2).

6.杨玉凤,王火欣,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10,(1):82-88.

7.李琴琴.内部控制质量的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8.李同琴.农业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2012,(7):82-8.

9.王瑞龙,张浩.COSO内控框架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会计之友,2014,(8).

10.池国华,原国英,乔跃峰.辽宁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4):7-14.

作者简介:

张岩,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

刘玉宁,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金融学。

贺立,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系。

猜你喜欢
经营业绩内部控制质量公司价值
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浅议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的研究
浅析国资管理体制下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变化历程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研究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
政府行为、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研究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的时间效应检验
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