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悦 ,勾天兵 ,韩 姣 ,李 娟 ,王晓丹
(1.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2.长春市绿园区林业站,吉林 长春 130062)
赤眼蜂(Trichogrammassp.)被广泛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松毛虫等农林害虫,在常年放蜂的地区,寄生率保持在70%~80%,农药使用总量减少50%~80%, 大大减少了农作物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到目前为止,很多学者对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繁育、应用及农药对赤眼蜂的药害与毒性[2~5]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赤眼蜂本身对农药的抵抗能力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作者以松毛虫赤眼蜂为对象,对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进行了测定,旨在掌握不同温度条件下赤眼蜂对农药的抵抗能力,并为赤眼蜂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1.1.1 供试昆虫
松毛虫赤眼蜂(采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区),在25℃±1℃、75%RH、16L∶8D组合条件下,繁育保种3代以上。将新羽化的松毛虫赤眼蜂成虫在15℃、25℃、35℃3个温度梯度下分别处理6 h。
1.1.2 供试寄住
取自本实验室用麦麸+大豆粉饲养的米蛾实验种群。每日收集当日新产的米蛾卵,经30 w紫外灯、在40 cm处照射40 min杀死胚胎,置于4℃下保存,4 d内使用。
1.1.3药品
①0.2 M 磷酸缓冲液(pH 7.0)。
A液 : 0.2 M Na2HP04溶液:称量Na2HP04·12H2O 35.8 g,溶于蒸馏水中, 定容至500 ml。
B液 : 0.2 M NaH2P04溶液:称量NaH2PO4·2H20 15.6 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500 ml,将 A液和B液按61∶ 39 (V/V)混合,即成0.2 M磷酸缓冲液。
②0.04 M 磷酸缓冲液(pH7.0)
量取100 ml0.2 M磷酸缓冲液(pH7.0),加入400 ml蒸馏水即成。
1.2.1 酶源制备
取适量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置于1 ml0.04 M磷酸缓冲液中,在冰浴下匀浆,10 800 r·min-1离心20 min,取上清作为酶源。
1.2.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测定方法
采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进行测定,试剂盒有关试剂填加及操作见表1。
表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方法
1.2.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计算
根据测定数据,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非酶管OD-酶管OD)/(标准管OD-空白管OD)×标准管浓度(20 μmol·L-1)×反应稀释倍数/反应时间/(取样量·待测液中蛋白含量)。
不同温度处理的松毛虫赤眼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见表2~表5、图1。
表2 2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注:蛋白为0.052 2、0.052 4、0.052 3,平均为0.052 3。
表3 1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注:蛋白为0.088 5 、0.089 2 、0.089 7,平均为0.089 1。
表4 3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
注:蛋白为0.056 5、0.056 3、0.056 1,平均为0.056 3。
表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测定结果
重复15℃25℃35℃111.932 235.478 998.300 925.773 531.221 499.929 032.686 730.766 396.417 1平均6.80±4.71C32.49±2.60B98.22±1.76A
图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随温度变化趋势图
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温度处理的松毛虫赤眼蜂,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15℃处理条件下,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最低,为6.80±4.71;35℃处理条件下最高,为98.22±1.76;25℃处理介于两者之间,为32.49±2.60。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显著上升。说明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药性明显下降。
以毛虫赤眼蜂为对象,对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15℃处理条件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比活力最低,为6.80±4.71;35℃处理条件下最高,为98.22±1.76;25℃处理介于两者之间,为32.49±2.60,3种温度条件下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比活力显著上升。说明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药性明显下降。
为解决温度升高导致的赤眼蜂抗药性下降问题,应将蜂卡挂在植株的阴面,或降低挂卡位置,以免阳光直射而提高温度;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蜂卡数量,以弥补赤眼蜂抗药性降低带来的寄生量损失。
[1]韩姣,李娟,勾天兵,等.胁迫温度短期冲击对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4):30-32.
[2]杨新华,李永丹,田兆丰,等.亚洲小车蝗痘病毒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及对寄主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8,51(5):498-503.
[3]王福莲,张帆,万方浩.赤眼蜂不同品系与几种生物农药的兼容性[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23(3):13-17.
[4]唐振华.我国昆虫抗药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97-102.
[5]高希武,董向丽,郑炳宗,等.棉铃虫的谷耽甘肤5一转移酶(GST):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诱导与GST对杀虫药剂的代谢[J].昆虫学报,1979,40(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