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情结”太重

2014-09-06 16:35王全宝陈嘉林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黑龙江国有企业

王全宝 陈嘉林

王朗玲现任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

作为黑龙江本地的经济学家,王朗玲对黑龙江经济转型研究多年,在她看来,造成黑龙江经济下滑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结构单一问题的存在,也有干部任期制与经济发展长期性之间矛盾的因素。

“还有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要改变‘国企情结太重的问题,否则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有偏差。” 12月22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王朗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对于黑龙江经济转型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也专访了国内较早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学者之一,中国区域經济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他认为黑龙江应该发挥其自身优势,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加大力度发展对俄罗斯贸易,来改变经济下滑面貌。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黑龙江经济增速下滑幅度很大,对此,你如何看?

王朗玲:目前,黑龙江经济下滑大家给出共同的理由是由于粮、煤、木、油等重工业产业面临资源枯竭以及开采成本高等问题造成的,大家认为主导产业衰竭,没有新的产业来替代,所以调整经济结构越来越困难。

煤价的下跌和开采成本上升制约了GDP增速,同样,石油和木材也是如此。我也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应该是20年前就存在,但是经济结构却一直没有调整过来。

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既需要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更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家在内的全社会的创新和思想解放。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为什么调整这么多年还没有调整过来呢?

王朗玲:应该说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些与原来主导产业的机制和体制直接相关,这些主导产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特大型的国有企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国有企业不断在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运作方式。

就目前来说,石油、森林、农垦、煤炭等大型国有企业,计划思维还是非常强的。

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这些产业造成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情结严重,这些国有企业情结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初对经济发展影响还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国有企业情结不是减少而是越来越强了。

大家认为,靠着国企,国家就会管,这种国有企业情结思维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一种反映,直接影响了这个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理念的传播。

在国有企业生存艰难时,大家还是希望国家能施援手。大家都在想,我在体制内,不能白干这么多年,国家你得管,这是群众的思想。另外,干部也在想,我在这干这么多年,能不管我吗。而在南方,假如企业一个月才发一两千元工资的话,职工早就出去打工了。

与发达的南方相比,我认为在思想观念上就差很多,这种观念的差别,直接影响了经济的转型。比如煤炭价格一下跌,大家想的是国家应该给予补贴多少,省里给予补贴多少。我想,补贴多少财政都没用!

中国新闻周刊:你指的这种计划思维是指某些领导干部还是某个群体呢?

王朗玲:这种计划思维是从上到下的。如果仅仅是领导干部有这种计划思维就好办了,调任一个有市场经济思想的领导干部就可以解决了。

其实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一个地区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式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这就很难改变。

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大家共同认知的时候,从外省调来一个领导干部就能改变吗?我不这么认为,甚至外调干部还有会被同化的可能呢。

中国新闻周刊: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王朗玲:我认为,这种主导经济的国有大型企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凡是粮煤木油这些大型产业主导地区,民营企业就是不很发达,甚至很少。

这就使得人才流入或选择都偏向于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年轻人选择去创业的很少,这就使得民营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大大弱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步履艰难。

另外,这些国有企业一般是当地财税大户,当国有企业能够提供最大财税时,领导干部自然就把更多精力和政策放到国有企业上来,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相对就少一些。从而也就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经济结构单一外,你认为造成经济转型困难还有其它因素吗?

王朗玲:以粮、煤、木、油为支柱产业的黑龙江随着资源的枯竭,尚没出现能代替以上产业的支柱产业。这不是一两位领导短期能解决的。

我认为,经济发展的政策连续性也特别重要,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战略不能游移。实际上,这与干部任期制直接相关,如果干部频繁调整,导致政策没有连续性。现在有个现象就是黑龙江干部调整得太快,干部任期没有长期性,不能把黑龙江当成干部的演练场。

我建议,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不能调整太快,否则每个新来的领导干部都想要搞出政绩,为了出政绩就要搞一些政绩工程,忽视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

这种现象与个人关系不大,和机制有关。我认为这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干部任期制的机制不相适应所造成的,这不是哪个领导干部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干部任职运行机制与经济运行规律不相吻合造成的。

干部任期的短期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的矛盾,地区创新的迫切性与社会文化变化的缓慢性的矛盾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比较弱的地区,这种不相适应就会越来越突出,从而影响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应该如何在黑龙江推行创新驱动?

肖金成:创新严格来说是要有雄厚的资本,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会有创新。创新严格来说需要人力资本,但目前的问题是黑龙江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但吸引资本的基础和核心是要改善投资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应该如何解决黑龙江经济增速落后的问题?

肖金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黑龙江经济发展要发挥其三大优势:一个是农业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在粮食方面,黑龙江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绿色大米,有的已经产生品牌效应,黑龙江的绿色农产品是其它地方很难替代的。但关键问题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增加规模,保证附加值。

第二个优势是资源型城市要发展接续产业,像鸡西、鹤岗和双鸭山煤炭资源枯竭,但可以发展其它产业。比如旅游业,黑龙江的冬天寒冷,夏天相对凉爽,可以根据季节不同开发旅游产品。

第三个优势就是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因为黑龙江紧靠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很长的边境线,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都是黑龙江的优势。

也可以利用俄罗斯的矿产、木材和土地资源,将加工放在黑龙江本地。

中国新闻周刊:在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好东北经济带这一优势?

肖金成:东北亚的合作要以黑龙江为门户,与东北亚的合作就是与俄罗斯的合作,与日韩的合作。黑龙江、吉林和日韩、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要建成东北亚四区合作,黑龙江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处在中间。

黑龙江是前沿门户和交通枢纽的作用。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在黑龙江生产加工,再销售到俄罗斯去,一进一出,黑龙江的地位就非常明显了。

对于日韩要吸引资金和技术,因为黑龙江可以面向俄罗斯的市场,所以为了进入俄罗斯市场,日韩对黑龙江也比较感兴趣。日本韩国生产成本较高,运输成本也较高,而在黑龙江生产成本较低而且更便捷。

“一带一路”也是黑龙江的重要机遇,从黑龙江进入俄罗斯是非常近的,再从俄罗斯就可以到达欧洲。还有沿边经济带,东部沿边经济带,黑龙江沿边城市不少,沿边城市的发展也要和东北亚四区合作联系起来。我建议要建设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不仅仅是发展哈尔滨,要把沿边城市也作为增长点。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黑龙江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羡慕等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铅笔长高了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黑龙江出版集团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